王勇??
摘要:運用對比策略,是加強讀寫結合的一種有效的途徑。教學中,引導學生和原文對比,對不同的描寫進行對比,對不同的文體、文題進行對比,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對課文立意、構思等表達技巧的領悟,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
關鍵詞:對比;原文;描寫;文體;文題
當下,學生作文水平的薄弱是不爭的事實,錯字連篇、空話套話,不知如何開頭、結尾,不知如何選材、立意,是普遍的現(xiàn)象。為什么會這樣呢?我想一方面是語言表達的確有難度,另一方面是否也說明我們的閱讀教學存在問題。就目前的閱讀課堂來看,重視內(nèi)容的感悟,輕視表達的訓練,或者表達的訓練走過場,造成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割裂。要想扭轉這種現(xiàn)狀,就必須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對學生進行習作的指導。教學中,可以運用對比的策略,讓學生在比較中明白文章的寫作技巧。
一、 在和原文對比中領悟立意
課文在進入教材時,都是經(jīng)過編者精心選編的,很多課文經(jīng)過多次的修改,和原文有了一定的改變,這樣做一是為了語言表達的需要,二是為了契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就要關注到這一點,研讀編者編排的用意、原文的閱讀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中引導學生作好比較。
比如《月光啟蒙》一文,課文在選編的時候,去掉了原文的結尾。這是為什么呢?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把原文的結尾出示出來,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比較思考:原文的結尾作者想表達的是什么?編者去掉這個結尾出于怎樣的考慮?你認為哪種結尾好?學生通過思考比較對兩種結尾各自的妙處進行了理性的思辨,原文以及課文的不同立意,就在對比中清晰起來。
再如《珍珠鳥》一文,文章結尾一句也和原文不同,原文用的是描述的語氣,而編者把這段話改為了反問的語氣,同時對部分詞語進行了改動。作者做了哪些改動?你認為做大的變動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把陳述句變?yōu)榉磫柧??這樣的比較對學生領悟課文的表達立意,影響是深遠的。
二、 在不同描寫的對比中學習構思
不同的文章在對某種事物的描寫上,會存在相似之處,就是同一篇文章,有時也會存在對同一事物的不同描寫。這些描寫,除了體現(xiàn)作者語言表達的能力之外,還隱含著作者對于整篇文章的構思。如果我們在教學中能夠抓住這些相似或者不同的描寫,在對比中讓學生加以思考,就會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領悟課文在構思方面的巧妙,為自己的習作表達奠定基礎。
比如,課文《三顧茅廬》和《少年王冕》都是敘事寫人的文章,按照常理,這樣的文章是不需要進行景物描寫的,可是兩篇文章同樣加入了一段景物描寫。這種表達方法,值得品味。在教學《少年王冕》時,就要和《三顧茅廬》進行比較,先出示兩段描寫,體會描寫在語言上的特色,品詞析句,朗讀感悟;然后引導學生思考:寫人的文章中為什么要進行景色描寫?這兩段描寫表達的作用一樣嗎?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如此比較,既是對以前課文的復習鞏固,也是通過比較,讓學生領悟不同的描寫在作者行文構思方面的妙處,可謂一舉多得。
三、 在不同文體對比中體會語言
每個文體都有自己的語言特點,這種特定的表達方式,讓文章的敘述豐富多彩。如果沒有這樣的文體特點,如果寫作不順應這樣的規(guī)律,文章也將不成為文章了,一切都會混沌不清。同樣,閱讀課文也要琢磨文體的語言表達特點,既需要進行同類的比較,也需要進行不同文體的比較。
《狼和鹿》與《放飛蜻蜓》是同一單元的兩篇課文,從主題上來看,它們有相似的地方,就是愛護動物,保護環(huán)境。但是它們又是不同的文體。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同樣是表現(xiàn)愛護環(huán)境、保護動物這一主題,兩篇課文在語言表達以及寫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處?學生通過比較就可以發(fā)現(xiàn):《狼和鹿》就是以一種普通的敘述方式來表達的,在敘述的過程中以前后對比的方式,布局全文。而《放飛蜻蜓》采取的是敘事的方式,通過人物的對話來寫的。
其他一些相似的文體都可以進行比較,比如,寓言可以和童話進行比較;詩歌可以和散文進行比較,說理文可以和記敘文進行比較等等,從而為寫好不同的文體做好鋪墊。
四、 在不同的課題對比中學習擬題
從學生的作文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作文題目要么大而空,要么普通沒有新意。我們不禁要問,學生擬題的能力怎么這么弱?原因何在?我想與我們閱讀課堂還是有很大關系的。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有沒有引導學生品析文題的好與壞?有沒有教給學生擬一個好的題目的技巧?如果這些都沒有做到,學生擬不出好的題目,也在情理之中了。
比如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在揭示課題的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擬題方面的訓練: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嗎?這個題目有什么不同之處?你認為作者用這個題目好不好?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引導,對文題的表達效果有了很深的感悟。這時再追問:還有哪些文章的題目和這個題目是類似的?你用過這樣的題目嗎?在比較中進一步加深學生的感悟。
還有《愛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園子》等課文,在學完后可以讓學生進行比較:這幾篇課文的題目,你認為怎么樣?如果讓你擬題,你會擬個什么樣的題目?學生在橫向的比較中,就會對作者擬題的妙處有所領悟,從而增強了自己擬題的能力。
還有,同樣是寫人的文章,有的直接用人物名字做題目,比如《詹天佑》、《錢學森》等,有的卻不是,如《鞋匠的兒子》、《軍神》等,這是為什么呢?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在比較中,擬題的學問就會深深觸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有所得。
運用對比,相同的、不同的事物以及作者的表達方式,語言的特點都會一覽無余,學生得到的是作文能力的飛躍和提升。
作者簡介:王勇,江蘇省新沂市阿湖鎮(zhèn)墩新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