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張溪鎮(zhèn)中心學校 梁勁松 王孝純
寓言是一種有所寄托的故事。寓言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中國古代《莊子·寓言》篇,《莊子·寓言》開篇“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將寓言當作傳達思想、意念的工具。寓言的"寓"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寄也?!币簿褪羌耐械囊馑?。寓言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有兩項:①有所寄托的話;②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界生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的文學作品,常帶有諷刺或勸誡的性質。
蘇教版小學語文中的寓言來源主要有五個,其一是中國古代寓言,其二是希臘的《伊索寓言》,其三是古印度寓言,其四是現(xiàn)代作家改編的寓言,其五是編者自編的寓言。
按照寓言中的形象來分,蘇教版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是人物類寓言,人物形象包含智者和愚者、歷史人物和虛擬人物等。如蘇教版第九冊中的《自相矛盾》。第二是生物類形象,這一類寓言在蘇教版中數(shù)量最多,例如第二冊中的《鷸蚌相爭》。第三是非生物類形象,這一類寓言的形象包括了自然界非生物的形象,例如蘇教版第七冊的《一路花香》。在蘇教版小學教材官方網(wǎng)站中,教材編者將寓言的特點總結為六個方面:①鮮明的教育性;②強烈的諷刺性;③故事情節(jié)的虛構性;④語言精練,極富表現(xiàn)力;⑤一般篇幅短小,結構緊湊;⑥常用手法為比喻、夸張、象征等手法。
按照寓意來分,寓言寓意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品德教育,如《蝸牛的獎杯》告誡學生品德上要謙虛,不能驕傲;《鷸蚌相爭》告訴學生不能為一點利益大動干戈互不相讓,這樣只會兩敗俱傷;《蟬和狐貍》引導學生明白遇到危險,一定要仔細觀察、解決問題才能轉危為安。第二類是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問題?!兑宦坊ㄏ恪贰墩l的本領大》,這些哲理寓言通過運用辯證法,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看待自己和他人。第三類是引導學生懂得尊重客觀規(guī)律,實事求是看待事物。這類寓言有《揠苗助長》《濫竽充數(shù)》《自相矛盾》??傊K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寓言所要揭示的寓意主要圍繞“勇敢”“智慧”“勤勞”“謙虛”“人生價值觀”,通過生動有趣的寓言來揭示深刻的寓言道理。
寓言在蘇教版低、中、高年段的課文中都有入選,低年段安排了9篇,中年段安排了3篇,高年段安排了7篇,共19篇。寓言編排的數(shù)量,低年段和高年段相對較多,下面分別以低年段和高年段為例,談談寓言教學的策略。
1.寓言教學在低年段以情景劇表演、內(nèi)化理解,角色入手、理解寓意策略為主
以低年段二年級《狐貍和烏鴉》一文為例,我們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策略:情景劇表演,內(nèi)化理解。情景劇表演作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策略,是由寓言本身故事性強、情節(jié)簡單、容易模仿等特點所決定的,也是小學低年段的孩子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逗偤蜑貘f》一文,可讓學生戴著狐貍和烏鴉的頭飾演一演。表演之前,老師要認識到,這樣的課堂表演,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想象情景、參與創(chuàng)造的過程,并非一個好玩的游戲,或者是課文情節(jié)在課堂中簡單呈現(xiàn)。表演前,教師要對學生表演給予指導。只有充分指導,才能夠讓學生在情景劇的動口、動手、動腦、動表情的活動過程中內(nèi)化對課文內(nèi)容和語言形式的領悟和理解。
角色入手,理解寓意。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對于低年段學生而言,“道理”的提煉需要不露痕跡,才能避免直白、生硬的說教。我們知道,任何寓言故事都是由“角色”來演繹的,聚焦故事中角色形象,把握其做法背后的心理世界、性格特征,是理解寓意的重要突破口。針對低年段孩子年齡特點,我們需要用一種孩子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幫助他們把握“角色”形象。
聚焦故事中角色,可引導孩子參與角色過程中來,可以啟發(fā)孩子進行以下的思考:當狐貍嘴里叼著一塊肉,站在大樹上,它心里在想著什么?狐貍一次又一次對烏鴉說奉承話,如果你正好看到這一幕,你想對烏鴉和狐貍分別說什么呢?狐貍叼著肉溜走了,只剩下呆呆站在大樹上的烏鴉,你會怎么想,怎么對烏鴉說呢?從這些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對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展開討論,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動,并始終讓學生參與到文本創(chuàng)設的故事情景之中,并有機會對角色及心理活動發(fā)表見解,進行自由評論。在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師生與文本的共同對話中,自然而然地揭示寓意。
2.寓言教學在高年段注重言意互及、言意兼得,有效拓展,發(fā)散思維的策略
以五年級《狐貍和葡萄》一文為例,我們可以確定以下教學策略:言意互及、言意兼得。高年段的寓言教學策略要結合學段特點、學生的需求和文本的特點來定位。《狐貍和葡萄》的教學策略,可以先抓關鍵詞句,體味語言,感悟形象,進而理解寓意。這是由言及意,“意”即寓言文本語言所表現(xiàn)出的內(nèi)容、含義等。在此基礎上,我們再深入一步:由意及言。教學中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成熟,這樣的寓意,作者是通過什么樣的語言形式、角色形象呈現(xiàn)出來的?”讓學生在寓意的觀照下深入揣摩《狐貍和葡萄》寓言獨特的外在語言形式、內(nèi)在的角色特點。學生在言意互及、回環(huán)反復的過程中,深入領悟和內(nèi)化寓言獨特的文本結構,有趣的角色形象,精警的人物語言表達。由此一個到此一類,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
有效拓展,發(fā)散思維。語文教學,是教學生學語文,更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高年段的寓言教學僅停留在語言和寓意上是不夠的,還要依托文本,以文本為例子來進行有效拓展,發(fā)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思辨能力。包括《狐貍和葡萄》在內(nèi)的諸多寓言,大多揭示了人性的敗壞、社會的不堪等負面東西。當然,我們有必要讓學生認識社會的復雜性、多樣性;但我們更要轉化負面東西,給予學生正面的、有啟迪的東西。
教學中,我們不能停留于批判狐貍酸葡萄心理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激發(fā)學生思考:狐貍“夠”不著葡萄,還可以用哪些方法去“夠”呢?如果狐貍退而求其次,可以找到哪些東西充饑呢?這種“酸葡萄”心理,你怎么看呢?憑借教材進行拓展啟發(fā),然后在師生、生生交流中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審美能力、學會正面解決問題的意識。同時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口頭編一個小故事,規(guī)勸那些具有“酸葡萄”心理的人要有正確的心態(tài)。這樣的教學策略,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和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
3.寓言教學在中高年段要有培養(yǎng)學生思維廣度、深度的策略
寓言是一種有所寄托的故事,故事性是寓言的表層,寄托性是寓言的里層。故事情節(jié)最容易明白,寓意最難以揣摩提煉。寓意揭示的過程也是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重要過程。
首先,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提煉總結寓意,充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度。
以《狐貍和烏鴉》來舉例,很多老師在課堂中總結出“閃光的東西并不都是金子,動聽的語言并不都是好話”的寓意,并作為唯一寓意要求學生掌握。這樣狹隘的語文觀、教條式的做法僵化了學生的思維。寓言往往蘊含著豐富多樣的寓意,我們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體味不一樣的寓意。《狐貍和烏鴉》一課,可以分別從狐貍、烏鴉的角度來進行總結。從烏鴉角度看,烏鴉從開始不為所動到有所心動到最終陶醉忘形而張嘴丟肉,得出我們在別人的奉承中,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輕易上當受騙的道理。從狐貍角度看,面對肉的誘惑,它什么動聽的話都能說出來,當滿足自己需求時,溜之大吉。我們可以總結出:善于甜言蜜語說奉承話的人也會得到一時之利。
選擇的視角不同,得出的看法就不同。教學中,我們不能刻板地給一個寓言類文本貼一張唯一的標簽,在不偏離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或層面體會文本寓意的豐富性、多樣性,有效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和敏銳性。
其次,可以引導學生區(qū)分淺層次寓意和深層次的寓意,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度。
寓意有淺層和深層之分。淺層道理是由此一個到此一類的概括總結。以《狐貍和烏鴉》來舉例,文中狐貍說了許多奉承話,烏鴉喜歡聽奉承話上當受騙,順此渠道而延伸,淺層性道理是喜歡聽奉承話的人容易上當受騙。深層性道理由具象故事情節(jié)上升到抽象的精神層次。這里深層寓意是:辨別能力不強的人,在哪里都容易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