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茗珊,鄧克學,江德勝,李 丹,韋 煒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 CT室,安徽 合肥 230000)
肺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不斷增長。按病理類型,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非小細胞肺癌約占肺癌的75%,分為腺癌、鱗癌、大細胞癌等,其中腺癌約占50%,且比例逐年升高[1]。傳統(tǒng)CT是肺癌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其主要針對肺癌進行形態(tài)學描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寶石能譜CT成像近些年發(fā)展迅速,比傳統(tǒng)CT,增加了多參數(shù)成像功能,可對病變行物質定量分析,在腫瘤的定性、分級和鑒別診斷中顯示出較大優(yōu)勢[2-3]。目前,國內外關于能譜CT對肺結節(jié)良惡性鑒別及病理類型區(qū)分的研究較多,而關于其對不同分化程度肺癌診斷價值的研究相對較少。文獻[4]報道,肺癌的分化程度與5年生存率基本呈正比。因此,正確評估肺癌的病理分級有助于臨床選擇適當?shù)闹委煼椒?,對預后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利用能譜CT提供的多參數(shù)成像功能,對不同病理分級肺腺癌進行定量、定性分析,比較各能譜參數(shù)的差異,探討能譜CT多參數(shù)分析在評估肺腺癌病理分級中的價值,以協(xié)助臨床治療及預后評估。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3年10月至2017年3月行能譜CT 3期增強掃描、并經手術或活檢證實的38例周圍型肺腺癌患者資料,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齡37~77歲,平均(60±10)歲。38例中,低分化腺癌12例,中分化22例,高分化2例,中高分化2例。將低分化組作為A組,其余作為B組。納入標準:①肺內單發(fā)結節(jié)或腫塊;②病灶密度較均勻,無較大空洞、壞死及鈣化,實性范圍足夠測量;③未行放化療及介入治療,影像資料完整。
1.2 儀器與方法 使用寶石能譜CT(GE 750)掃描,掃描前確認患者有無碘過敏史,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進行呼吸訓練。采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注射碘佛醇(370 mgI/mL),劑量1.5 mL/kg體質量,流率3.0 mL/s,管電流最大限值260 mA,層厚、層距均為5mm。采用能譜CT成像模式,分別于注射對比劑后30、60、90 s行動脈期、靜脈期、延遲期掃描。
1.3 數(shù)據(jù)處理 將掃描獲得的單能量圖像行1.25mm薄層重建,并傳至ADW4.6工作站,使用能譜分析軟件對圖像行多參數(shù)測量并記錄數(shù)據(jù)。將ROI置于病灶中強化較均勻的實性區(qū),避開空洞、壞死、鈣化區(qū)域,范圍盡可能取大,并確保3期圖像中病灶ROI測量位置及范圍基本一致,將每個病灶在相鄰3個層面上分別測量1次,取其平均值。胸主動脈或鎖骨下動脈ROI置于病灶同層面的血管管腔中央。測量3期掃描所有病灶ROI在40~90 keV(間隔10 keV)條件下對應的CT值、碘含量及有效原子序數(shù)(effective atomic number,Eff-Z),繪制病灶的能譜曲線,計算能譜曲線的斜率,斜率=[CT值(40 keV)-CT值(90 keV)]/50。計算病灶ROI的標準化碘濃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NIC=病灶碘含量/同一層面胸主動脈或鎖骨下動脈內碘含量(圖1~3)。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2組間數(shù)據(jù)比較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繪制ROC曲線,計算曲線下面積(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各指標診斷效能,并通過約登指數(shù)選擇相應最佳診斷閾值。
2.1 能譜CT多參數(shù)分析(表1~3) 3期增強掃描中,2組病變的能譜曲線均呈遞減趨勢,且40~90 keV段差異較顯著(圖4)。動脈期2組NIC、能譜曲線斜率及Eff-Z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靜脈期2組NIC、能譜曲線斜率及Eff-Z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 P>0.05);延遲期2組NIC、能譜曲線斜率及Eff-Z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2.2 各參數(shù)診斷效能 動脈期的NIC值、能譜曲線斜率及Eff-Z三者的AUC均>0.5(表4),表明動脈期能譜CT參數(shù)對鑒別腺癌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近年來能譜CT作為一種新型的成像技術,通過對X線管和探測器的不斷革新,利用瞬時能量切換技術,生成40~140 keV連續(xù)的101個單能量圖像,能夠對病灶進行多參數(shù)及定量分析[5-6]。
表1 動脈期2組能譜CT掃描各參數(shù)比較(±s)
表1 動脈期2組能譜CT掃描各參數(shù)比較(±s)
注:A組,低分化組;B組,中、高分化組。NIC,標準化碘濃度;Eff-Z,有效原子序數(shù)。
組別 NIC 能譜曲線斜率 Eff-Z A組(n=12) 0.11±0.04 1.05±0.55 8.06±0.21 B組(n=26) 0.19±0.10 1.78±0.93 8.39±0.38 t值 -3.143 -3.013 -2.700 P值 0.003 0.005 0.010
表2 靜脈期2組能譜CT掃描各參數(shù)比較(±s)
表2 靜脈期2組能譜CT掃描各參數(shù)比較(±s)
組別 NIC 能譜曲線斜率 Eff-Z A組(n=12) 0.30±0.09 1.88±0.72 8.39±0.27 B組(n=26) 0.32±0.14 2.37±1.07 8.63±0.39 t值 -0.503 -1.442 -1.884 P值 0.618 0.158 0.068
表3 延遲期2組能譜CT掃描各參數(shù)比較(±s)
表3 延遲期2組能譜CT掃描各參數(shù)比較(±s)
組別 NIC 能譜曲線斜率 Eff-Z A組(n=12) 0.49±0.12 1.86±0.58 8.44±0.22 B組(n=26) 0.48±0.20 2.28±0.98 8.57±0.35 t值 0.155 -1.632 -1.155 P值 0.878 0.112 0.256
表4 動脈期2組能譜參數(shù)ROC曲線分析
碘是CT對比劑內的主要成分,增強掃描后,血管內的主要介質為高密度碘,病灶 ROI內的碘濃度直接反映了其血液供應狀態(tài)。計算NIC避免了不同個體間因對比劑用量、血供不同等造成的碘濃度差異。文獻[7]報道NIC與血供基本成正比。
單能量圖像的CT值反映的是某一能量下X線穿透待檢組織后產生的衰減值,在二維坐標系中將不同單能量圖像的CT值與其對應能量值構成的點連線即得到能譜曲線。本研究中低分化組與中、高分化組的能譜曲線均隨能量的增加而呈下降趨勢,在低能量水平變化較大,這是因為X線能量越低,其吸收系數(shù)越大,衰減量越多,而隨著能量增加,2條曲線逐漸靠近、重疊,這與部分文獻[8]報道基本一致。能譜曲線斜率反映了能譜曲線衰減的差異,物質組成不同,斜率也存在差異。
圖1 女,61歲,右肺上葉低分化腺癌,圖1a~1d依次為能譜曲線圖、70 keV單能量圖、碘基值圖及有效原子序數(shù)圖
圖2 女,57歲,左肺上葉中分化腺癌,圖2a~2d依次為能譜曲線圖、70 keV單能量圖、碘基值圖及有效原子序數(shù)圖
圖3 男,39歲,左肺下葉高分化腺癌,圖3a~3d依次為能譜曲線圖、70 keV單能量圖、碘基值圖及有效原子序數(shù)圖
圖4 3組能量衰減曲線(40~140 keV),圖4a~4c分別為動脈期、靜脈期和延遲期
腺癌是周圍型肺癌中最常見組織學類型,其組織學特點是腺樣分化,表現(xiàn)為病灶內形成分化成熟的腺泡狀、管狀或乳頭狀結構等。上述分化特點在較高分化中表現(xiàn)較明顯,較低分化中表現(xiàn)不明顯,且多出現(xiàn)在實性區(qū)域[9]。本研究中,動脈期B組NIC值及能譜曲線斜率均高于A組。文獻[10-11]報道,腫瘤惡性程度與腫瘤血管的生長速度、血供呈正比。低分化病灶雖為富血供病變,但由于惡性程度高,血管生長速度快,病灶內的新生血管分布不規(guī)則,且病灶內可能含有更多壞死和實性成分,導致其血供稍低于中、高分化病灶。這與楊亮等[12-13]研究結論相似。本研究中各參數(shù)僅動脈期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推測動脈期參數(shù)與病灶供血血管豐富程度及血流量可能更加相關[14]。
Eff-Z是引申自原子序數(shù),假定某一元素對X線質量衰減系數(shù)同于某化合物,則該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即為該物質的Eff-Z??衫肊ff-Z鑒別一些密度與CT值較接近的物質成分[15]。本研究中,僅動脈期A組Eff-Z值小于B組,這可能由于分化程度不同,癌組織內物質成分組成、密度大小及細胞代謝活性等方面存在差異,使得在相同能量水平的質量衰減系數(shù)不同,繼而獲得不同的有參考意義的Eff-Z。
Iwano等[16]收集肺癌60例,利用能譜CT研究病灶碘含量與肺癌分化程度之間的關系,得出高分化肺癌的碘含量高于低分化組的結論;該研究雖未對具體病理類型進行區(qū)分,但與本研究得出的動脈期A組NIC低于B組,靜脈期、延遲期相似的結論相近。說明能譜CT參數(shù)對評估肺癌病理分級的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探討。低分化周圍型肺腺癌有以下CT征象:瘤體直徑>3 cm,形態(tài)欠規(guī)則,實性成分較多,有毛刺征、深分葉征或胸膜凹陷征等[17-18]。能譜CT具有圖像清晰和多參數(shù)分析功能,應將CT征象與能譜CT參數(shù)結果相結合,綜合評估肺腺癌的病理分級。
本研究不足:①樣本量較少;②對ROI的選擇存在一定的人為誤差;③選擇實性病灶進行測量,剔除了肺磨玻璃樣密度灶,但文獻[19]報道磨玻璃成分所占比例越高,肺癌分化程度越高,這使得病例選擇具有一定局限性。
綜上所述,能譜CT的多參數(shù)分析功能在評估肺癌病理分級中的應用價值處于初級研究階段,還應進行更精細、更系統(tǒng)化及大樣本研究,以促進其在臨床上的應用,為臨床治療方法的選擇及預后評估提供更多參考價值。
[1]姚曉軍,劉倫旭.肺癌的流行病學及治療現(xiàn)狀[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4,22(8):1982-1986.
[2]陳克敏,林曉珠.CT能譜成像臨床應用與研究價值及展望[J].現(xiàn)代實用醫(yī)學,2011,23(8):841-844.
[3]Yuan R,Shuman WP,Earls JP,et al.Reduced iodine load at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 with dual-energy monochromatic imaging:comparison with standard CT pulmonary angiograph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J].Radiology,2012,262:290-297.
[4]丁金磊.169例具有胸膜侵犯的周圍型肺腺癌的影像學特征與預后分析[D].大連: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
[5]Matsumoto K,Jinzaki M,Tanami Y,et al.Virtual monochromatic spectral imaging with fast kilovoltage switching improved image quality as compared with that obtained with conventional 120-kVp CT[J].Radiology,2011,259:257-262.
[6]嚴福華,林曉珠.雙能量CT的多參數(shù)分析和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3,19(1):1-3.
[7]李知書,馬兵,陳紹平.能譜CT在肺癌診斷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6,32(7):1134-1136.
[8]夏平,陳剛,郝敬明,等.能譜CT掃描技術在肺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初步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5,31(3):473-476.
[9]臧建,肖勇,齊天偉.周圍型肺腺癌CT征象在評估其病理學分級中價值的初探[J].中國CT和MRI雜志,2009,7(3):33-35.
[10]陳麗紅,薛蘊菁,段青,等.CT能譜成像定量評估胃癌分化程度[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13,29(2):225-229.
[11]王天寶,李兆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微血管密度與胃癌進展的關系[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2,9(3):159-160.
[12]楊亮,羅德紅,趙燕風,等.不同病理級別喉及下咽鱗癌的能譜參數(shù)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6,32(2):188-191.
[13]馬振申,趙強,孫秀彬,等.寶石能譜CT能譜參數(shù)與透明細胞腎癌分化程度的相關性分析[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10):1593-1596.
[14]李明英,張成琪,鄧凱.CT能譜成像對肺內良惡性腫塊診斷的初步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3,47(5):410-413.
[15]范兵,王霄英,邱建星,等.能譜CT有效原子序數(shù)對泌尿系結石成分的診斷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2,28(9):1400-1402.
[16]Iwano S,Ito R,Umakoshi H,et al.Evaluation of lung cancer by enhanced dual-energy CT:association between three-dimensional iodine concentration and tumor differentiation[J].Br J Radiol,2015,88:20150224.
[17]伍翠云,程濤.周圍型肺腺癌CT征象與病理組織分化的相關性[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14,20(1):33-36.
[18]林云亮,吳仕強,劉向華.周圍型肺腺癌CT征象與病理分級關系的初探[J].海南醫(yī)學,2008,19(6):5-6.
[19]張善華,王和平,林奇輝,等.磨玻璃密度小肺癌CT表現(xiàn)與病理類型相關性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9,19(8):970-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