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鶯 余生偉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項綜合性的農業(yè)生產技術,它主要以農業(yè)機械化為主,在農業(yè)生產中,盡量減少對土壤的擾動,提倡秸稈還田,殘茬覆蓋于地表,保護農田生態(tài)環(huán)境,將生態(tài)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有效融合,促進各個方面協(xié)調發(fā)展,最終實現(xiàn)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護性耕作技術是解決現(xiàn)階段我國土壤流失,土壤有機質含量減少,土壤耕作層變淺的最有效措施,同時也是順應自然的一種發(fā)展方式。
1 保護性耕作技術對農業(yè)生產產生的影響
1.1 減少水土流失,增強土壤保水性能
首先,減少水分流失。傳統(tǒng)耕作制度模式下,土壤蓄水保墑能力較差,不能夠很好的儲存天然降雨,降低了雨水滲入土壤的速度,造成的大量水流失。而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將土壤表面覆蓋農作物殘茬,雨水進入地面之后,能夠很好的被土壤所吸收利用,減弱了雨水的流動速度,降低了水土流失速率。土壤中的有機質、氮、磷、鉀元素會顯著增加;其次,減少水分蒸發(fā)。在我國北方地區(qū)冬春季節(jié)容易干旱,水分就成為制約農作物產量提升的一個主要因素。保護性耕作技術不僅具有蓄水保墑的作用,還能夠有效減少水分蒸發(fā)。
1.2 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
首先,減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保護性耕作技術,主要是采用機械化,實現(xiàn)秸稈還田。前茬作物收獲之后,將秸稈粉碎,直接覆蓋到農田表面,有利于降低大風對土壤的侵蝕,農田表面的秸稈進一步分解之后,釋放出更多有機物質和氮、磷、鉀元素,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肥力;其次,解決秸稈燃燒問題。農民群眾為了省時省力,直接將秸稈燒掉,這既浪費了秸稈資源,又造成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秸稈焚燒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對空氣質量造成危害,同時二氧化碳還會使得溫室效應進一步加強,大量煙霧會嚴重影響到交通和航運,嚴重的還會引發(fā)火災,給人民財產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最后,控制化肥使用量?;誓軌蛟谳^短時間內促進農作物生長,但是我國農業(yè)生產過程中,化肥存在使用不當?shù)膯栴}。化肥大量使用、不合理使用會消耗土壤中大量有機質和腐熟制,時間一長造成有機質嚴重流失,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群落逐漸減少,有害致病菌增加,并且逐步破壞土壤團粒結構,使得土壤中的有毒有害物質逐漸增加、耕作層變淺。
1.3 控制農用薄膜的使用
最近幾年,地膜覆蓋技術在各種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推廣應用。地膜覆蓋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增強土壤溫度,提高農作物產量方面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之而來的,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由于農用薄膜本身的缺點和回收技術限制,使得土壤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在農田中農用薄膜自然降解需要200年以上。連續(xù)多年在同一個地塊使用地膜覆蓋技術之后,地膜中殘留的農作物薄膜不僅會嚴重影響到下茬作物的正常生長,而且在大風天氣農用薄膜隨風飄舞,危害環(huán)境衛(wèi)生。保護性耕作技術雖然在提高地表溫度方面的作用較差,但能夠起到有效的覆蓋、保水、保墑作用,能夠替代部分薄膜的功能,從而有利于減少地膜使用量,控制白色污染。
2 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促進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對策
2.1 強化技術指導
首先,要切實發(fā)揮好農機技術專家對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支撐和保障作用,利用農機專家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其次,農機部門要認真主動的學習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要點,開展廣泛性的示范推廣。在示范推廣時,要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操作。要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國家關于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要點,準確把握保護性耕作技術的具體定義和核心技術內容。在具體項目實施過程中,應該嚴格按照技術要求和技術規(guī)范,做好項目實施工作,使得保護性耕作技術得到進一步的規(guī)范,進一步推廣實施;最后,強化農藝農機相融合。部分地區(qū)在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時,只考慮到冬小麥生產,而不考慮到下茬作物生產。為此就需要進一步調整技術方案,不僅要在小麥種植方面實施保護性耕作,還應該在下茬作物種植過程中全部實施保護性耕作。為此,就需要加強技術研究,將保護性耕作技術和小麥機械化生產,玉米機械化生產有效結合,確保該項技術很好的融入到多種機械設備中,提升玉米、小麥機械設備的適用性,確保保護性耕作技術更好推廣應用。
2.2 強化技術培訓宣傳
首先應該做好農機手、農機大戶、農機服務組織的培訓教育,促使保護性耕作技術在廣大農村地區(qū)更好的生根發(fā)芽;其次,強化宣傳。一方面要營造良好的推廣氛圍,充分利用各種宣傳途徑,如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積極向農民群眾宣傳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作用和意義,逐步提高農民群眾對該項技術的認知程度,轉變傳統(tǒng)農業(yè)耕作理念。另一方面,應該將農機大戶、種糧大戶、農機合作組織、農民合作組織,作為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的主要對象。在技術推廣應用期間,應該組織農機大戶、農機合作組織、農業(yè)生產大戶、農民合作組織進行實地的觀摩考察,幫助他們更好的掌握保護性耕作技術,提高他們應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能力。
2.3 培育服務主體,建立長效機制
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應用并不能長期依靠行政命令,也不能依靠政府補貼,需要構建長效的工作機制。在繼續(xù)堅持以行政推動技術推廣的同時,還應該發(fā)揮市場在技術推廣方面的引導作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強化技術服務,堅持走市場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路子。通過開展社會化服務,能夠確保保護性耕作技術得以更好的推廣實施。具體實施過程中應該拓展服務渠道,積極發(fā)展農機專業(yè)服務組織和農機大戶,培育多元化的實施主體和應用主體,促使推廣機制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