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摘要:余秋雨先生長期投身于社會文化研究,親自抵達了多種文明現(xiàn)場,具有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擁有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他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第一部散文集,是其最著名的作品,而《牌坊》是《文化苦旅》的開篇之作,其地位可想而知。本文就從修辭的角度,分別從辭格的運用、語言風格特點、特殊語境中象征手法的運用效果等方面分析《牌坊》的內(nèi)容,深入挖掘《牌坊》的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闡明其對于我們的借鑒意義。
關(guān)鍵詞:余秋雨;辭格運用;語言風格;特殊語境中的象征
余秋雨先生,以歷史化散文而聞名于世。二十世紀末,他冒著生命危險貼地穿越數(shù)萬公里考察了巴比倫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來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遺跡,是全球迄今唯一完成全部現(xiàn)場抵達的人文學者,一路上對當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緊迫提醒,在一路上的所見所感的基礎(chǔ)上,他憑借著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作品,在海內(nèi)外引起廣泛關(guān)注。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他依仗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技巧、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創(chuàng)作了他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nèi)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lǐng)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文化苦旅》的開篇之作——《牌坊》,就像劉勰將《原道》篇放在《文心雕龍》的開篇一樣,那樣安排自有其獨特之處。任何新文化的發(fā)展都離不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牌坊》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思考與反省,余秋雨先生將其放在《文化苦旅》的開篇,自然而然地就引出了后面所有的對于文化的闡釋。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風格獨特,橫看成嶺豎成峰,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就有不同的收獲,這里我們就從修辭的角度出發(fā),從如下幾方面淺析《牌坊》。
一、《牌坊》中變異語格修辭的運用及效果
采用常規(guī)語言組織手段提煉而成的格式是辭規(guī),采用變異語言調(diào)配手段創(chuàng)新而成的是辭格。因而,常規(guī)語格修辭實際上指的就是辭規(guī)修辭,變異語格修辭指的就是辭格修辭。1我們主要探討《牌坊》中的變異語格修辭。
《牌坊》文中多處運用了比喻這種辭格。這里微舉幾個例子加以證明。
(1)“他清晰地看到她的秀發(fā),不僅是金色的,簡直是冬季里放在玻璃窗后面的閃閃燭光,散發(fā)著黃澄澄使人頓覺韻味無窮。本體為“女孩的秀發(fā)”,很容易就看出,這里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喻體為“閃閃燭光”,這里將女孩的金發(fā)神圣化,它就像蠟燭一樣,閃閃發(fā)光,充分地展現(xiàn)了女孩的那種能夠吸引人眼球,甚至足夠奪人心志的魅力,而那絲“燭光”亦足以照亮前方,點燃希望。
(2)巧用比喻能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更能理解作者的用意,還能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牌坊》這篇文章的獨到之處就是反其道而用之,將具體的東西抽象化,那種若即若離之感,“終于,他們像小鳥一般飛到女教師們身邊,他們身后,是他們的媽媽。”這里用的是明喻,本體為“他們”,喻體為“小鳥”,這里充分的展現(xiàn)出小孩們的激動和對老師的喜愛,這也暗含了他們對于新文化的迫切向往。
(3)“山這邊,男生們都還賴在被窩里不肯起床,大冬天清晨的被窩是孩子們難以割舍的天堂。”本體為“被窩”,喻體為“天堂”,這里巧秒地將被窩比喻成天堂,用通俗直白的語言將小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描述出來,很貼切的表現(xiàn)出被窩對于小孩兒們的那種極強的吸引力。
《牌坊》還運用了類比、夸張、對比這些辭格,下面分別舉例分析其效果。
“就像這世間很多行業(yè)一樣,活兒越多的等級越低,活兒越少的等級越高”這里運用了類比這種辭格,“向世間很多行業(yè)一樣”,這里說的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說明作者的視角放在全社會,并未拘泥于一行之間,視野開闊,所以他所作之文章必有其獨到之處。
“牌坊是讓人仰望的,他們也就跟著讓人抬頭了,盡管他們總是十分清貧。”這里運用了夸張的修辭,而夸張則化實為虛,本來匠人只是一個普通的人類形象,這里將匠人的形象同“牌坊”的高大結(jié)合在一起,瞬間高大了起來,心里將那種視覺效果夸大化。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使用它的目的是使客觀存在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表達得更加集中,更加鮮明突出。文章有一處特別鮮明的對比即尼姑庵和吳山廟的對比,“潘木公坐下抽煙的地方不遠處,有一個破敗的小院子。外墻是泥砌的,已經(jīng)多出坍塌。屋子頂上,長著雜草。那是一個廢棄的尼姑庵?!薄ⅰ芭c尼姑庵坍塌的泥墻不同,吳山廟的黃墻前年剛刷過,顯得比較精神。泥墻、黃墻,再加上那些牌坊的白石、青石,幾種顏色,標示著鄉(xiāng)人們的公共去處?!边@里將尼姑庵的衰敗之景和吳山廟的繁華放在一起,更顯的尼姑庵破敗不堪,其實這里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出那個時期的男女觀。重男輕女是那時很普遍的現(xiàn)象,不僅在這里有鋪陳,在后面也有體現(xiàn)。
二、獨特的語言風格特點
民眾的語言經(jīng)過作家加工而構(gòu)成為作品的文字,這就稱為文學語言,正因為經(jīng)過這樣的一種加工,所以偉大作家的文學語言是有“個性”的:這個個性就構(gòu)成了他們各自的獨特風格。2而每個風格鮮明的作家,運用語言都有他個人的喜好與習慣,他們的風格特性則會通過他們獨特的風格要素和風格手段表現(xiàn)出來。
具有獨特風格的作家,其語言個性是各不相同的。3余秋雨先生是典型的行走型作家,他將其所見所感傾于筆端,其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致語言,并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他選擇恰當?shù)?、富有詩意、表現(xiàn)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杜品弧分械湫偷木褪菓T用語的運用,就像文中提到的“掘墳光棍”,這是當?shù)厮赜械姆Q呼,使那種地方味兒更濃。
慣用語簡明通俗,具有形式的外在美,通過使用慣用語可以表達出不同的修辭效果,揭示出人世間的美與丑善與惡,它的內(nèi)在美不言而喻。4《牌坊》中大量的慣用語運用,將作者對于牌坊、對于“傳統(tǒng)”的態(tài)度明顯化,也突出了一種強烈的諷刺意味,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
三、在特殊語境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要說象征手法就必須先區(qū)分“物象”、“意象”、“語象”這三種概念。學者給它的定義是這樣的:“物象”“意象”“語象”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5
“牌坊”既是意象也是物象,因為它切切實實地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可這里的“牌坊被虛化,成為了一種“意象”,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它的產(chǎn)生既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經(jīng)驗發(fā)生遷移,其價值也進行了重構(gòu),所以文章中作者對于“牌坊”的看法是很復雜的,經(jīng)歷了抵觸、反思、辯證的接受三個階段。
特殊的語境使象征手法的運用更極致。“女教師跟著兩個年輕的農(nóng)民跨進了一道門檻,進入到了里院。這下,輪到她們張大了嘴說不出話來了。滿滿幾壟鮮花,整整齊齊,一半嫩黃,一半淺紫,開得蓬勃而嬌艷。”這里的花兒象征著一種崇高的東西,“嫩黃”象征著新的文化,“淺紫”象征著傳統(tǒng)文化,女老師一進院就看見的是這種景象,倒像是一種征兆,給足了她們力量,讓她們有勇氣解凍那個世界。在這個特殊的語境中,每個物象都象征著不同的東西,傳達出不同的意思,在這里,“開得蓬勃而嬌艷”就是“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有效融合的象征。
余秋雨先生的作品風格獨特,僅是《牌坊》一篇就讓人受益無窮,不僅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更讓我們學會了從另一個角度看文化,理解文化。在寫作的技巧上和看世界的角度上也頗受啟迪。
參考文獻:
1.許鐘寧《二元修辭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2年 265頁
2.茅盾<關(guān)于歇后語>《人民文學》 1954年6月號
3.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商務(wù)印書館 1990年 110頁
4.陳汝東《國際修辭學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207頁
5.譚學純朱玲《修辭研究:走出技巧論》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4年 21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