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霞
(福建師范大學協(xié)和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0)
獨立學院在民辦高等教育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12月,全國共有獨立學院260所。而隨著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大眾化”,獨立院校的貧困資助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問題也日益突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第十四章中提出:“要大力支持民辦教育,完善獨立學院管理和運行機制?!辟Y助工作承載著“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使命,獨立院校要以促進學生自我實現為視角,構建合理的高校貧困資助運行體系,由“資助”到“自助”,“他助”到“助他”模式的轉變,最終實現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首先,獨立院校相對于其他高校,學費收費較高,一般在16000元至20000元左右,包括住宿費、生活費以及其他必要學業(yè)開支,學生一年開支一般在十幾萬以上,一般的家庭支持孩子上學的壓力還是存在的。而獨立院校比普通本科院校錄入分數會略低,故有一部分家庭貧困的學子又渴望改變其“寒門”的境遇,面對高額學費這些家庭不得不硬著頭皮舉債入學。每年新生入學之初的一個月至兩個月內,高校需完成整個貧困生資助的評定工作,最重要的評定依據是學生家庭所在地的鄉(xiāng)鎮(zhèn)(街道)民政部門、村(居)委會等開具的家庭經濟困難證明,而每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家庭情況復雜評定,標準概念模糊,使得證明材料的可信度在一定程度上注入了水分。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指標任務”,有的學校不得不為了“消化指標”采取自己的習慣做法,從而很難嚴格保證資助對象的公平、公正。
其次,貧困生界定標準不明確隱藏著諸多不確定因素,很多學校忽略跟蹤反饋,尤其是對資助對象對成績有所要求,導致在評定過程中存在“偏向性”,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爭取貧困生名額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出現貧困生名單幾乎四年不改,固定的這部分群體享受著國家政策的扶持和關懷。
我們國家現階段已逐步形成“獎、助、貸、勤、免、補”六位一體的資助體系,2015年后,越來越多的95后學生大軍涌入大學校園,這一批大學生自我意識較強,也比較關注自身的發(fā)展,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很多負面的事件。高校在解決貧困學子的經濟問題和保障“不讓一位學生因為貧困而失學”權利的同時,忽略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獨立自強價值觀,很多受資助的學生理所應當地接受無償資助,而疏于志愿活動、公益項目等實踐活動,最終與資助工作的連續(xù)性、可持續(xù)性背道而馳。
獨立院校的經費來源主要是學生的學費以及其他方式籌集到的辦學經費,由于學費是普通學校的3-4倍,故外界許多人會認為獨立院?!胺歉患促F”,故而影響了外部資助資金的進入,雖然我國資助體系涵蓋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學費減免、困難學生補助、助學貸款以及勤工助學等多方面內容,但是在受眾范圍,資助力度還遠遠不夠,使得獨立學院貧困生資助體系難以完善,資助形式單一,資助力度相對薄弱,缺乏有力的補充。對比國外,許多高校的資助金額是由社會機構籌集的。因此,獨立院校應該積極發(fā)揮其獨特作用,借其靈活的辦學機制,主動吸引外界的資金,合理有效地支持到資助工作中,在縱向和橫向上最大力度地幫助寒門子弟順利完成學業(yè)。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指出,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最高層次的需求是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追求。不論是一般貧困、貧困生、特困生,高校資助工作要由原來單純物質層面的資助轉向關注貧困生思想品德、綜合素質等內在品質的提升,幫助貧困學子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將外在的經濟支持內化為培養(yǎng)大學生自信、自尊、自強的人格品質。
經過研究,筆者發(fā)現現行獨立院校資助工作缺乏長期性、育人性、銜接性,未將有效的各類資助資源有效地整合。因此,獨立院校需由“大水灌溉”步入“精準滴灌”的轉變,強化資助育人,完善發(fā)展型資助體系,針對貧困生有必要從入學初就建立起一整套系統(tǒng)的成長幫扶資助計劃,通過長期的記錄、跟蹤、反饋,完成對幫扶學生的持續(xù)性、發(fā)展性支持。
與以往“一證定貧困”評定要求不同,學生入學初完成家庭經濟情況認定后會領取到個人的成長成才發(fā)展手冊,此發(fā)展手冊是當學年乃至下學年作為評定各類資助學金的重要依據,總的思路是建立“1+2+3”精準跟蹤體系,即為每位經濟困難學生有針對性地制定1對1幫扶計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學生成長成才計劃;搭建“線上+線下”2個平臺,以高校為主體,以銀行征信系統(tǒng)和家庭經濟條件為依據,利用網絡大數據分析,探尋大數據時代下的資助模式,并結合跟蹤體系,更好地推進全方位的精準資助。制定3個專項計劃,為貧困生指明學習努力的方向,注重學生能力培養(yǎng)和素質提升,實現資助工作由“濟困”到“強人”層面的轉變。
1對1幫扶計劃,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低年級的時候為每位貧困生配備一名高年級同輩導師,學生導師不定期與對接學生聯系,跟蹤了解學生資助情況,對貧困生的各方面困難及時提供幫助,以此發(fā)揮同輩的示范榜樣作用,使其轉變角色,從“他助”轉為“助他”,形成良好的助人循環(huán),實現“1+1>2”的效果。
搭建“線上+線下”2個平臺,推進資助工作的動態(tài)化。線下隊伍是由學校黨政領導牽頭的學生資助管理工作領導小組,配備專職工作人員,實行領導負責制度,逐級負責制,推進資助工作的分層化;線上隊伍主要借助網絡平臺,主要分析學生在校期間生活消費行為指標(包括餐卡消費、衣物電子設備購買、平日開支等),每學年末可借助大數據分析學生的消費行為,從客觀科學的角度為下一學年的學生資助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三個專項計劃主要涵蓋:學習發(fā)展計劃包括記錄學生學業(yè)成績、等級考試、資格證書專業(yè)競賽等項目;社會實踐發(fā)展計劃包括暑期社會實踐、主題教育活動、志愿服務、勤工助學等項目;人文素質發(fā)展計劃包括圖書贈閱、文體活動、社團活動等項目。以上子項目中包含必選項目,如英語等級考試、志愿服務,也可根據學生興趣和實際情況自主選擇“選修項目”,在院校班主任或輔導員的指導下,靈活設計符合學生共性和個性的成長成才發(fā)展計劃,既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目標,又能夠動態(tài)跟蹤學生各方面情況,實現“助學”和“育人”相得益彰。
自我實現成長成才計劃不僅要成為貧困生發(fā)展的真實記錄,更是喚醒貧困生珍愛學習機會,激勵其自強不息、回饋社會的啟航指南。在資助工作中,要堅持育人為本,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在資助工作中的申、評、審環(huán)節(jié)增加育人環(huán)節(jié),改變以往“保障性”“資助型”的模式,秉承“資助更重育人”的精神,積極開拓服務型、引導型的等“隱形”資助工作。
如今我國獨立學院處于蓬勃發(fā)展時期,又面臨改革轉型之際,獨立院校的學生資助工作要以學生資助為載體,積極培育貧困學子的心懷感恩、自強自立的心理品質,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水平和實踐能力并駕齊驅。同時,也要幫助和鼓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重新獲得選擇和發(fā)展的機會,阻斷家庭貧困代際傳遞,實現從經濟型資助到發(fā)展型資助的深度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