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由“親昵”走向“疏離——文學期刊與先鋒文學的興衰

    2018-01-29 10:02:28史新玉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4期
    關鍵詞:馬原文學期刊先鋒

    史新玉

    ?

    由“親昵”走向“疏離——文學期刊與先鋒文學的興衰

    史新玉

    (河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以文學期刊為輻射點可以發(fā)現(xiàn),就文學場而言,評獎機制、作品出版等都影響著先鋒文學的發(fā)展和未來走向,社會經(jīng)濟、政治、思想等多重因素也導致文學期刊與先鋒文學之間的一種曖昧姿態(tài)。文學期刊對先鋒文學的自信既受當時社會文化氛圍的影響,也與期刊編輯個人的先鋒立場和文學批評家的關注密不可分;不可避免的是,受政治風波和市場化經(jīng)濟的影響,文學期刊不得不改版整頓,并開始與先鋒文學保持距離。

    先鋒文學;文學期刊;1980年代

    勒內(nèi)?瑪里亞?里爾克在致克拉拉·里爾克的信中寫道:“藝術作品始終是所經(jīng)歷的某種危險的產(chǎn)物,是進行到底的。直至人再不可能繼續(xù)下去的體驗的產(chǎn)物?!盵1]就是說,一件或一類作品,從它的誕生開始便與危險相伴,這種危險可以是欣賞者賦予的,也可能是受制于某種機制的束縛。當然,死亡是危險的終結且一定會發(fā)生,或是表現(xiàn)在作品本身的消亡,抑或是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獻祭。換言之,作品不可避免地在冒險中前行,并在冒險中走向死亡。20世紀80年代,中國大陸掀起一陣“先鋒”熱潮,涉及領域既包括音樂、美術、文學等,其中以文學最具代表性,因為先鋒文學的生長與消亡并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學問題,而是呈現(xiàn)出其所處的一個巨大的場域中的種種現(xiàn)象與特征。

    同樣地,正如里爾克所描述的那樣,先鋒文學從誕生起便危機四伏,從興起到興盛再到失落,先鋒文學之路并不平坦。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條不平坦的道路上,文學期刊始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文學期刊是先鋒文學出道的舞臺,也是先鋒文學的殉道場。當然,這并非意味著文學期刊具有決定先鋒文學生死的權力,而是以其為表征和輻射點,就文學場而言,評獎機制、學界批評、作品出版等都深刻地影響了先鋒文學的發(fā)展和未來走向,而社會經(jīng)濟、政治、思想、教育等多重因素也促成了文學期刊“蕭何”的身份,導致其與先鋒文學之間的一種曖昧姿態(tài)。

    一、 先鋒文學的成長搖籃

    什么是先鋒文學?布勃納聲稱,先鋒運動引發(fā)的“作品”危機在于對傳統(tǒng)作品這一統(tǒng)一體的解體:“能夠在形式上表現(xiàn)為現(xiàn)代主義的共同特征,作品的連貫和自律被有意識地質疑,甚至在方法上被摧毀。”[2]這顯然是針對形式而言的,不過,“統(tǒng)一體”并非獨立地懸置于歷史時空當中,同傳統(tǒng)作品一樣,先鋒文學本身也是“統(tǒng)一體”,正如比格爾所理解的那樣:“盡管如果不存在這一統(tǒng)一體的話,藝術作品就是不可思議的,但這種統(tǒng)一體的實現(xiàn)在藝術史的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方式?!盵3,p128]也就是說,單就先鋒文學而言,這一統(tǒng)一體的內(nèi)部具有一定的分裂性,或者說“先鋒”是隨著時代與社會背景的變遷流動的。本文中指涉的先鋒作家主要以馬原、格非、殘雪、余華、洪峰、孫甘露、葉兆言、北村、莫言等人為中心。有學者認為先鋒文學一定程度上能夠“被定義為一種具有鮮明特色的‘期刊文學’”[4]。這是有道理的,觀察這些先鋒作家的成長足跡可以看出,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作品均問世于文學期刊,可以說文學期刊是先鋒文學的成長搖籃。

    馬原的《拉薩河女神》發(fā)表于《西藏文學》1984年第8期,在這篇小說里,作家首次將敘述方式的地位置于故事內(nèi)容之上;次年,《西藏文學》第6期推出“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專號”,藏族作家扎西達娃發(fā)表了《系在皮帶扣上的魂》與《西藏,隱秘的歲月》。面對這一系列作品巨大的沖擊力,文藝界相關人士措手不及,于是對這一專號進行了干預:“最后的定論是,看不懂,有些描寫‘不健康’。歸根結底又談到什么‘為誰服務’的問題,然后表示,今后西藏不發(fā)這類作品?!盵5,p3]迫于壓力,《西藏文學》在與先鋒文學度過短暫的“蜜月”之后便宣告分手,它對先鋒文學的誕生做出了貢獻,而真正促使先鋒文學走向興盛的則是內(nèi)地的文學刊物。1985年,程永新在桂林筆會上認識了馬原和扎西達娃,當年的《收獲》就發(fā)表了扎西達娃的《巴桑和她的弟妹們》以及馬原的《西海無帆船》。程永新談到這段往事時說:“《西藏文學》曾出過一個西藏魔幻主義專號,我讀了之后,有些激動,分別給那些我并不相識的高原朋友寫了信。馬原說西藏的朋友收到我的信也很激動,他們沒料到專號還會在內(nèi)地引起反響……我后來連續(xù)三年在《收獲》上集中編發(fā)青年作家的作品的念頭,就是那段日子與馬原徹夜長談的結果。”[6,p168]此后,先鋒文學作品便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在《收獲》雜志上。《收獲》于1986年第5期發(fā)表了蘇童的《青石與河流》和馬原的《虛構》,1987年第3期刊出莫言的《紅蝗》,并從這一期開設“實驗文體”專欄,發(fā)表了張承志的《等藍色沉入黑暗》、李曉樺的《藍色高地》,1987年第5期的專欄上則發(fā)表了孫甘露的《信使之函》。程永新回憶:“事后據(jù)說作協(xié)有關領導頗有微詞,說是把多數(shù)人看不懂的先鋒小說集中起來隆重推出不知有何企圖。李小林從未向我提及這件事,倘若確有其事,那她就是一個人承擔了壓力。”[6,p169]一定程度上講,李小林以巴金女兒的身份保護了《收獲》,也保護了一批先鋒作家。在后來與王宏圖的談話中,蘇童不無感慨地提到《收獲》對他以及其他先鋒作家的影響:

    雜志對作家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比如說《紐約客》就培養(yǎng)了很多“紐約客作家”。那么在中國,《收獲》旗幟下也聚集了一批作家,他們能保持那么旺盛的斗志和創(chuàng)作欲望與《收獲》堅定的支持是分不開的,就我來說,還有余華、格非、葉兆言、馬原等等同時代的作家,似乎達成一種默契,我們對《收獲》的信任同樣地也是無保留的,1987、1988年我們的作品經(jīng)常發(fā)在同一期《收獲》上,因此每個人的創(chuàng)作都有一個直接的參照物[7,p21-22]。

    正如蘇童所言,馬原的《上下都很平坦》、洪峰的《極地之側》、余華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一九八六年》、格非的《迷舟》等帶有很強實驗性的作品都相繼發(fā)表在《收獲》上。盡管程永新一再聲稱《收獲》“不樹旗幟,不叫專號,不發(fā)評論注解性的文字”,但是依然以一種無聲的語言宣告了對先鋒文學的肯定與支持。

    不僅是《收獲》,《北京文學》《人民文學》《上海文學》等主要刊物也為先鋒文學提供了發(fā)展平臺。當時,林斤瀾擔任《北京文學》的主編,李陀和陳世崇擔任副主編,單是1986年到1987年兩年的時間里,就為《北京文學》吸收了大量的先鋒文學作品,1986年第2期發(fā)表洪峰的《勃爾支金荒原牧歌》,第8期發(fā)表莫言的《高粱殯》。第10期發(fā)表了馬原的《涂滿古怪圖案的墻壁》,值得注意的是,1986年第8期的《北京文學》有一篇名為《本刊舉辦青年小說作者改稿班》公告,其中提到“我刊一向以扶植文學新人為己任”,正是這樣的一個宗旨,使這些年輕的先鋒作家有了在《北京文學》上發(fā)表作品的機會。同期還刊發(fā)了孟繁華的一篇評論文章《評短篇小說<鈴的閃>》,認為當時的文學“越來越具有文學性了”,而為“純文學”寫作正是先鋒作家的理想。1987年1月,《北京文學》刊發(fā)了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這篇小說成了余華的成名作。1987年第2期,《北京文學》發(fā)表了蘇童的《桑園留念》,不僅如此,同期還刊登了先鋒詩人多多的詩作《我到達西安那天》。這一時期,《上海文學》在短短的三年里發(fā)表了30余篇先鋒小說作品,當然,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李子云的貢獻,1990年她在《人民文學》副主編崔道怡主持的與夏衍的一次談話中表示:“無論如何,對于許多作家在1985年開始發(fā)揮各自的獨創(chuàng)性、敢于標新立異,從而帶來文壇空前活躍的功績,應予以充分肯定。”[8]作為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的刊物,《人民文學》也為先鋒文學的發(fā)展留出了一塊空地。早在1985年10月,《人民文學》就發(fā)表了馬原的《喜瑪拉雅古歌》。而到了1987年的第1期和第2期合刊,《人民文學》集中發(fā)表了一大批年輕作者創(chuàng)作的具有實驗性色彩的文學作品,諸如馬原的《大元和他的寓言》、孫甘露的《我是少年酒壇子》、劉索拉的《跑道》、北村的《諧振》等。作為官方主流刊物,能夠對當時文學批評界還“不好把握”的先鋒作品予以接納與包容,是難能可貴的。

    二、 文學期刊的“先鋒自信”

    事實上,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各類文學期刊的主辦方充滿壓力。早在1984年12月29日,國務院就下發(fā)了《關于對期刊出版實行自負盈虧的通知》,《通知》中規(guī)定:“為了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chuàng)作,中央一級各文學、藝術門類可各有一個作為創(chuàng)作園地的期刊,中國作家協(xié)會可有兩個大型文學期刊,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可有一、兩個作為文藝創(chuàng)作園地的期刊,這些期刊也應做到保本經(jīng)營,在未做到之前,仍可由主辦單位給予定額補貼。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以下的行署、市、縣辦的文藝期刊,一律不準用行政事業(yè)費給予補貼?!币簿褪钦f,所有的期刊原則上都應“保本經(jīng)營”,即使一些級別的刊物允許獲得一定的補貼,也是“定額”的,并不能保障期刊的成本收回。《通知》的出臺意味著文學期刊失去了背后的財政支持,正式進入市場化競爭的大潮中,而這也影響著刊物對稿件的選擇,因為刊發(fā)什么樣的文學作品直接與能否吸引讀者掛鉤,進而影響到訂閱量和銷售額。在這樣一種充滿不確定與危險因子的情況下,《收獲》《北京文學》《上海文學》以及《人民文學》等文學期刊仍然愿意冒險刊發(fā)充滿陌生感和實驗性的先鋒文學作品,可見當時大家對這類沖擊力很強的作品充滿信心。

    然而,1985-1986年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獲獎名單的出爐令很多人失望,當時的先鋒文學作品主要以中短篇為主,可在這次評選過程中紛紛落榜,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幾篇獲獎,如扎西達娃的《系在皮繩扣上的魂》、莫言的《紅高粱》和劉索拉的《你別無選擇》等。程永新為此撰文《全國小說評獎哪兒出了毛病》,首先指出人們的不滿意味著“這是一個征兆,大一統(tǒng)的文學權威已不擊自倒”,隨后毫不留情地批評這次評獎使得“第一流作品遭淘汰”而“一批劣作榜上有名”,他認為馬原的《岡底斯的誘惑》和《虛構》,以及扎西達娃的《西藏,隱秘的歲月》等都是公認的優(yōu)秀作品,應該榜上有名,“對像馬原和張承志這樣寫出大量高質量作品的優(yōu)秀作家的輕視,簡直是不可饒恕”“落選的好作品不是一篇兩篇,而是一大批”“優(yōu)秀作品在全國獎中遭淘汰,這實在是令人遺憾的”[6,p171]。盡管程永新表示對未來的評獎機制充滿信心,“一些真正具有價值的評獎活動將誕生”[6,p173]。然而自此次評獎后直到80年代結束都沒有再出現(xiàn)過影響力大的文學評獎活動,就連按照慣例原本應該在1989年進行的第三屆茅盾文學獎評選也因政治風波事件推遲到了1991年,文學評獎真正意義上的復出一直到了1995-1996年的首屆魯迅文學獎評選,這是后話?;诖耍档盟伎嫉氖?,這些年里在自負盈虧和先鋒文學并不被官方看好的情況下,文學期刊為何有信心大量刊發(fā)這些先鋒作家的作品,甚至《收獲》會在1987年的第5期和1988年的第5、6期推出先鋒文學專號,在1987年開辟了“實驗文體”專欄?

    其實,文學期刊對先鋒文學的強大自信并非來自可預見的市場利益,因為在當時來看,市場利益恰恰不可預見,換言之,在80年代中后期,先鋒文學的興起與興盛勢不可當,文學期刊是其重要的傳播載體,而促成這段姻緣的卻是背后更為復雜的因素。

    先鋒文學的誕生并非“忽如一夜春風來”。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風起云涌的年代,不論“現(xiàn)代派文學”之爭還是隨后的“朦朧詩論爭”“清除精神污染”運動,都是80年代文學歷史上無法繞過的重要事件,這些論爭和運動的背后投射出的恰恰是80年代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宗旨和文學作品的基本格調。從十年“文革”腥風血雨中走出來的知識分子乃至所有國人面對的是一片精神廢墟,于是人們再次從西方國家的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走上文藝探索之路,意欲重建荒蕪的精神文化家園。70年代末,大量西方文學作品開始被譯介到國內(nèi),卡夫卡、福克納、加繆、紀德、博爾赫斯等作家的名字漂洋過海來到大陸,掀起了一陣西洋文學閱讀熱潮。據(jù)一份針對北京大學生閱讀情況的調查報告顯示,青年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的熱情普遍高于對中國古典和現(xiàn)當代文學的熱情;西方現(xiàn)代主義猶如一陣春風,吹醒了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前“被壓抑”的現(xiàn)代性。隨后中國的大批作家,余華、殘雪、莫言、王安憶、馬原、劉索拉等學習與借鑒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創(chuàng)作技巧、主題開掘方法,甘陽等現(xiàn)代西方文藝理論家、翻譯家吸收與傳播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想,被稱為“四只小風箏”的文章——孫紹振的《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高行健的《現(xiàn)代小說技巧初探》、徐遲的《現(xiàn)代化與現(xiàn)代派》和徐敬亞的《崛起的詩群》等相繼發(fā)表,這些文章一致認為新時期社會主義文藝的發(fā)展方向應體現(xiàn)為現(xiàn)代主義,“四只小風箏”問世后,以現(xiàn)代主義為核心的文學思潮蔚然成風。馬原的《拉薩河女神》《岡底斯的誘惑》《虛構》等以及其他先鋒作家的作品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創(chuàng)作的。

    到了1984年,中國的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國力增強,從那時起,政治、文化環(huán)境也變得較為寬松,因此有人稱80年代中后期是一個“新啟蒙”的時代,“西方的、東方的各種思潮一起噴涌,于是,人性、自由、民主以及人倫、修身、玄虛等文化同場競技,色彩斑斕、新鮮誘人”[9]。作家許知遠的記憶中,中國的80年代“是個充滿著朝氣的年代,女排獲得世界冠軍,知識分子在《河殤》里探討中國命運,而街上則有了紅裙子與牛仔褲,農(nóng)民獲得了在自己的土地上種什么莊稼和怎么種的權利,沒人懷疑執(zhí)政黨,‘小康社會’比起昔日偉大的革命理想,更令人憧憬……”[10]確實如此,在當時,不論美術還是音樂,都以決絕的先鋒姿態(tài)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1986年,崔健的《一無所有》沸騰了北京工體的一個夜晚,査建英的《八十年代訪談錄》重現(xiàn)了這一時刻:

    一九八六年,在北京工體舉行的為紀念八六年國際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會上,當他(筆者注:崔?。┐┝艘患H像大清帝國時期的長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兩褲腳一高一低地蹦上北京工人體育館的舞臺時,臺下觀眾還不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事情。當音樂起處,崔健唱出了“我曾經(jīng)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時,臺下變得靜悄悄。十分鐘后,歌曲結束時,在熱烈的歡呼和掌聲中,中國第一位搖滾歌星誕生了![11,p142]

    崔健本人也因這首歌獲得了中國“搖滾教父”的稱號,“這是中國音樂史上一個革命性的、里程碑式的聲音,它也是開放了的中國青年人觀念發(fā)生變化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11,p142]??梢哉f,《一無所有》是80年代中期那段時間社會文化思想自由與多元的象征,正如査建英在與崔健的訪談中所言:“言論自由、演出自由并沒有體制化,但從個人層面講,嘴巴的自由度確實大了,這也是個進步?!盵11,p147]可見在當時,崔健的《一無所有》這種富有新鮮元素的歌曲的演繹意味著政治對文化控制的相對寬松,聽眾們熱烈的反應則體現(xiàn)出那個年代人們對新鮮事尤其是新鮮文化藝術形態(tài)的期待。同樣地,不論在語言還是內(nèi)容上都頗具沖擊力的先鋒文學自然也成為了知識分子、文藝青年熱衷的讀物。在當時,作家、批評家之間常常進行筆會、茶談,讀書交流風氣十分濃郁,而那種氛圍純潔而又直白,蘇童說:“上世紀八十年代正好是我們這一代人成長的青春年華。它的時代特征表現(xiàn)為普遍的文化饑渴,同時非常富有理想主義色彩,功利的東西不像今天這么泛濫成災。因而文學在當時倒是個社會的熱門職業(yè)和話題?!盵7,p5]據(jù)李陀回憶,1984年他第一次見到馬原,相約討論《岡底斯的誘惑》:“馬原坐下來沒說幾句話,就帶著萬分肯定、不容駁斥的語氣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作家就是霍桑!’”[11,p242]當李陀表示不贊同馬原的觀點時,馬原立刻拋來“你根本不懂小說”的論斷,之后二人便爭了起來,但這種爭論是那時作家之間、批評家之間的常態(tài),非但不影響彼此的友誼,最后“還是我(筆者注:李陀)請他到附近一個小飯館吃的午飯”。80年代朋友之間的聚會“真正吸引人的,是對政治、哲學、文學許許多多問題的討論”[11,p243],也就是說,盡管先鋒文學呈現(xiàn)出一定的晦澀與形式實驗的痕跡,往往僅限于精英讀者,然而這群讀者的數(shù)量是相當穩(wěn)定的,且影響力是巨大的。

    正是在這樣一種時代風氣下,文學期刊有足夠的信心開辟一塊土壤供先鋒文學生長,當然,另一方面,這也與期刊編輯的個人立場、作家圈子以及文學批評家的關注有關。黃小初給《收獲》雜志編輯程永新的信中稱:“1985年似乎成了程永新年,不知你又準備給1986年打上什么印記?!薄俺逃佬履辍钡囊馑际?985年,程永新秉持先鋒立場,扶植了一批先鋒作家。1986年,蘇童在黃小初的推薦下進入了程永新的視野,“我在《鐘山》有個朋友,叫蘇童,寫小說有好幾年歷史了,在外面發(fā)了不少(其中包括《十月》《北京文學》),并在《青春》獲過獎,南京一幫人都對其寄予厚望,認為是振興江蘇的一大希望”[5,p58],就這樣,蘇童與《收獲》結緣。既是先鋒作家又是《作品》雜志編輯的洪峰則有意效仿《收獲》推出的“先鋒專號”,他在與程永新的書信中提到:“能幫我組幾個短篇么?我打算明年也搞一下‘先鋒’專號,專發(fā)短東西,小刊物小呼應,也算呼應你的努力?!盵5,p58]由此可見,期刊編輯個人的先鋒姿態(tài)和純文學立場與期刊對先鋒作品的接受密不可分。同時,與作品相伴而生的文學批評也為作品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6年,李劼在評論文章《<岡底斯的誘惑>與思維的雙向同構邏輯》中表示:“我不知道別人怎樣看《岡底斯的誘惑》,我認為這是85年所有出類拔萃的小說中最為出色的一篇”“是一篇具有非凡的誘惑力的小說”[12]。在這篇文章里,李劼對馬原的先鋒文學創(chuàng)作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并從表達形式等方面對小說進行了具體的文本分析。在當時,其他文學批評還有程德培的《祈磨希殘雪的夢》(《上海文學》,1987年第6期)、南帆的《相反相成:〈奔喪〉與〈潮海〉》(《當代作家評論》,1988年第1期)、吳洪森的《談格非小說——訴諸沉思的文學》(《上海文學》,1988年第12期)、張頤武的《“人”的危機——讀余華的小說》(《讀書》,1988年第12期)、王干和費振鐘的《蘇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上海文學》,1988年第1期)等,這些批評文章的出現(xiàn)使得先鋒文學漸漸走向清晰,同時也確立了其在當代文學史中的位置。

    三、 期刊整頓改版與先鋒文學的傳播困境

    令人扼腕的是,先鋒文學的鼎盛時間十分短暫,從1987年開始,危機逐漸顯現(xiàn)。一方面,1989年的政治風波過后,中央對文化的控制由松變緊,政策相對保守起來;另一方面,受市場化的影響,社會風氣迥異于80年代中期,文學,尤其是純文學,已經(jīng)不再受到曾經(jīng)的“鐵桿”讀者的青睞。在政治與市場的雙重影響下,文學期刊不得不進行“立場”上的調整,與先鋒文學的關系由親昵漸漸走向疏離。

    國務院于1987年將隸屬于文化部的出版局獨立出來,設置為國務院的新聞出版署,負責全國新聞出版事業(yè)的管理工作。3月29日,中共中央發(fā)布了《關于堅決妥善地做好報紙刊物整頓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該通知承接的是《中共中央關于當前反對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若干問題的通知》,矛頭仍然指向“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這充分體現(xiàn)了《通知》的政治色彩。《通知》中提出了當時社會文化領域存在的一些問題:“總的看,除科學性、專業(yè)性、技術性、教育性期刊以外,政治性、文藝性報刊數(shù)量偏多,質量不高。一些報刊沒有全面、正確地宣傳、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極少數(shù)報刊在一段時間內(nèi),連續(xù)發(fā)表否定社會主義、反對黨的領導、主張資本主義的錯誤言論,在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思潮泛濫中起了惡劣的作用?!辈⒁?guī)定“對實際上已成為宣傳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的陣地,而又沒有繼續(xù)存在必要的報刊,應予停辦。對錯誤比較嚴重,在群眾中造成了惡劣影響的報刊,一般應先??D,視整頓情況再決定是否繼續(xù)出版”。在這種高壓政策下,《當代文藝思潮》與《文匯月報》都于是年年底被通知??>瓦B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的《人民文學》也被卷入了風浪中,由于在當年的第1、2期合刊上發(fā)表了馬建的小說《亮出你的舌苔或空蕩蕩》,這篇小說由于描寫藏族生活過于真實,加上當時緊張的政治氣氛,因而受到了強烈批評,當時的《人民文學》主編劉心武也因此被停職長達200天?!靶聲r期之初文學與政治的高度合拍攜手前進的時光遂成記憶”[13],在如此的境況下,文學期刊對作品的篩選和刊用變得慎之又慎。

    這一《通知》的出臺和一些文學類期刊的??c整頓并沒有使得先鋒文學作品在文學期刊上絕跡,但也明顯受到了影響,1987年到1989年,除了《收獲》的情況較為可觀以外,其他各類文學刊物上發(fā)表的優(yōu)秀先鋒作品很少,《北京文學》發(fā)表了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現(xiàn)實一種》等,《鐘山》發(fā)表了格非的《褐色鳥群》等,《中國作家》發(fā)表了洪峰的《瀚?!返?,而《當代作家》逐漸傾向于寫實作品,諸如方方的《風景》等,《人民文學》則更加傾向于發(fā)表“憂國憂民”的報告文學。值得一提的是,到了1989年,《鐘山》雜志在當年的第3期上開辟了“新寫實小說大聯(lián)展”,吊詭的是,當時擔任《鐘山》編輯的卻是先鋒作家蘇童,也就是說,先鋒作家在80年代后期也不同程度地進行了對“先鋒自我”的否定,更甚的是,到了21世紀以后,在與王宏圖的對話中蘇童堅定地否認了80年代中期先鋒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覺性:“我們認為當初的寫作不是為了特意呈現(xiàn)先鋒性。后來不同程度遠離‘先鋒文學’話語圈,不是背叛,也不是決裂,只是認為我們不是為潮流寫作,都是在探索自己創(chuàng)作的各種可能性,評論家們經(jīng)常談到我們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小說語言上所作的探索和開拓性貢獻,那是他們文本的需要?!盵7,p22]如此輕描淡寫其實只是一種話語策略。“藝術家和作家的許多實踐和表現(xiàn)只有參照權力場才能得到解釋,文學(等)場本身在權力場內(nèi)部占據(jù)了一個被統(tǒng)治地位”[14,p192],在當時,文學期刊對先鋒文學的疏離除了受到政治文化政策的影響,同樣也受到了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

    前文中提到,早在1984年12月29日就下發(fā)了國務院《關于對期刊出版實行自負盈虧的通知》,在當時,各類文學期刊依然大膽嘗試刊發(fā)新的實驗文體之作,對先鋒文學作品充滿信心,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到了1985年,期刊的發(fā)行量并沒有因為先鋒文學作品的刊登使訂閱量增加,相反,較80年代初大幅下降。《當代》的訂閱量由1981年的55萬冊降到了1986年的不到24萬冊,《收獲》的跌幅更為驚人,由1981年的120萬冊訂閱量降到了80年代中期的10萬冊[15]。先鋒文學的其他主要陣地如《北京文學》《鐘山》《上海文學》等刊物的訂閱量也同樣大跌??梢哉f,早在先鋒文學誕生的1985年前后,慘淡的訂閱量就已經(jīng)為后來文學期刊對先鋒文學的“倒戈”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到了1989年2月17日,中央下發(fā)二號文件《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文藝的若干意見》,文件中表示:“當前,一個以商品形式向人們提供精神產(chǎn)品和文化娛樂服務的文化市場正在我國形成?!边@意味著文學期刊與先鋒文學作家同樣被置于市場的漩渦里。80年代中后期,國內(nèi)興起了一股“出國熱”,大批在校大學生申請出國留學,以上海市公安局的出入境管理處為例,十年之內(nèi)每個月辦理出國護照的數(shù)量由4本激增到了1 000余本,人們早已無法靜下心來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以先鋒文學為代表的純文學作品?!坝腥藨蚍Q1990年的大學最搶眼的三個人群——‘托派’‘麻派’和‘鴛鴦蝴蝶派’”[9,p165],其中“托派”指的就是參加托??荚嚿暾埑鰢魧W的大學生,“麻派”指的是受到尼采和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影響,面對人生感到空虛彷徨,繼而靠在宿舍打麻將茍且度日的青年,而“鴛鴦蝴蝶派”則指的是一些大學生終日捧著瓊瑤、金庸言情小說和武俠小說,審美趨于通俗,而將純文學作品拋之腦后。到了90年代初,彩色電視機的出現(xiàn)、電影業(yè)的發(fā)展吸引了更多人的關注,人們的精神需求更多地從這里得到滿足,“隱含在藝術起作用的自律性方式之中的否定與肯定的矛盾,導致了作家的一種無能為力感,以及一種對他們所掌握的媒介的社會無效性的意識,因而導致藝術家與社會之間更激烈的對抗,特別當肯定因素和補償因素日益影響讀者的反應時”[3,p7],因此,很大一部分先鋒作家為了迎合體制,也紛紛轉型,將目光轉向歷史或通俗,諸如1988年王朔的“痞子文學”、蘇童與張藝謀合作,為其寫小說《武則天》等。訂閱量的持續(xù)下降,紙張價格的持續(xù)上漲,先鋒文學讀者的不斷流失,先鋒作家的紛紛轉型,加上“盈虧自負”且沒有補貼的巨大風險,文學期刊不得不選擇更多的適合大眾趣味的通俗文學作品,進而與先鋒文學漸行漸遠。

    布爾迪厄認為:“鑒于在各種不同的資本及其把持者之間的關系中建立的等級制度,文化生產(chǎn)場暫時在權力場內(nèi)部占據(jù)一個被統(tǒng)治的位置。無論它們多么不受外部限制和要求的束縛,它們還是要受總體的場如利益場、經(jīng)濟場或政治場的限制。因此,文化生產(chǎn)每時每刻都是兩條等級化原則即他律原則與自主原則之間的斗爭的場所?!盵14,p193]文學期刊與先鋒文學彼此由“親昵”走向“疏離”的過程也是先鋒文學由興起到興盛再到衰落的過程,當然,文學期刊只是一個表征,真正影響二者關系的是更為深層的原因。

    [1]莫里斯·布朗肖.顧嘉琛,譯.文學空間[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242.

    [2] R.布勃納.論當前美學的一些狀況[J].哲學新刊,1973, (5):34-38.

    [3] 彼得·比格爾.高建平,譯.先鋒派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4]黃發(fā)有.《收獲》與先鋒文學[J].當代作家評論,2014,(9): 166-179.

    [5]程永新.一個人的文學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7.

    [6] 程永新.八三年出發(f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7]蘇童,王宏圖對談錄.南方的詩學[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4.

    [8] 李子云.我經(jīng)歷的那些人和事[M].上海:文匯出版社, 2005:43.

    [9]魯育宗.大學夢尋:1977-2009中國大學實錄[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77.

    [10] 許知遠.中國紀事[M].海南出版,2008:1.

    [11] 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M].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6.

    [12] 李劼.《岡底斯的誘惑》與思維的雙向同構邏輯[J].文學自由談,1986,(4):144-149.

    [13] 鄭納新.新時期(1976-1989)的《人民文學》與“人民文學”[D].上海:復旦大學,2009:97.

    [14] 皮埃爾·布爾迪厄.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6.

    [15]邵燕君.傾斜的文學場:當代文學生產(chǎn)機制的市場化轉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

    (責任編輯、校對:任海生)

    From “Intimacy” to “Alienation”: Literary Journals with the Rise and Fall ofAvant-Garde Literature

    SHI Xin-yu

    (Literature Colleg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050024, China)

    Using literary journals as a key point, it is found that, in terms of literary field, mechanisms, publication and so on affect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avant-guard literature.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social economy, politics and thought resulted in an ambiguous attitude between literary journals and avant-guard literature. Self-confidence of literary journals in pioneer literature was not only influenced by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tmosphere of the time, but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ioneer positions of the journal editors and the concerns of literary critics. Inevitably, influenced by political turmoil and market-oriented economy, literary journals had to be reorganized and began to keep distance from pioneer literature.

    avant-garde literature; literary journals; in the 1980s

    I209

    A

    1009-9115(2018)04-0065-07

    10.3969/j.issn.1009-9115.2018.04.011

    2018-01-26

    2018-04-22

    史新玉(1993-),女,山西陽泉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猜你喜歡
    馬原文學期刊先鋒
    閱讀先鋒榜
    閱讀先鋒榜
    閱讀先鋒榜
    閱讀先鋒榜
    河南文學期刊社長(主編)座談會在開封舉行
    牡丹(2018年34期)2018-01-25 12:07:00
    朋友,馬原
    鴨綠江(2016年7期)2016-07-27 18:24:32
    文學期刊 當“內(nèi)外兼修”
    牡丹(2015年2期)2015-05-30 10:48:04
    洪峰馬原們的烏托邦
    西南學林(2013年1期)2013-11-22 07:19:10
    文學期刊需要政府支持
    20份快件里的秘密
    女士(2009年11期)2009-11-10 07:33:30
    修水县| 噶尔县| 彝良县| 焦作市| 佛坪县| 新巴尔虎右旗| 小金县| 大港区| 永修县| 双流县| 平利县| 图木舒克市| 丰宁| 万荣县| 三河市| 丹寨县| 美姑县| 灌云县| 辽宁省| 东光县| 读书| 河东区| 潮安县| 桐庐县| 扶风县| 温州市| 边坝县| 班玛县| 淅川县| 文山县| 昆山市| 通许县| 仁寿县| 滨州市| 临颍县| 玛沁县| 兴国县| 马边| 苍溪县| 泸定县|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