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玲
【摘要】在當前新工科背景下,學習積極性影響大學生的學習效率,影響培養(yǎng)人才的質量,本文就當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現狀、原因進行分析,并對提高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應該采取哪些措施進行探討。
【關鍵詞】新工科 大學生 學習積極性 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51-0073-01
一、引言
當前新工科建設將會借鑒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經驗,加強工程教育實踐,回歸工程設計,培養(yǎng)出復合型工程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國家和社會需要高校大學生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具有學習的迫切意愿和主動性,才能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成為合格人才。
二、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現狀
信息科技以及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迅速發(fā)展使人們的價值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當代大學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市場經濟和金錢價值觀的沖擊,這就直接影響到部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積極性。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不能掌握所學知識,在面對考試的時候存在僥幸心理,極端者甚至采取了作弊的手段,嚴重影響學校的考風考紀,也使得學校的學風無法得到良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大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1.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
目前的社會整體環(huán)境過于強調物質需求,金錢、權利至上的儀式也影響了象牙塔。這些不良風氣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知識的作用和力量,從而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定位,不利于提高他們學習積極性。
2.高校和教師的因素
一方面某些高校的專業(yè)設置與市場經濟結構不符合,存在大量低價值的課程;現有課程內容不及時更新,學生學到的知識比較陳舊,缺乏現代工業(yè)需要的工程能力、技能和學習習慣,導致學生學知識與社會需求嚴重脫軌。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師只單純講授書本的東西,上課照本宣科,不能講授新的思想和觀點,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個人和家庭的原因
中學生有高考的壓力和升大學的強烈愿望,對學習比較認真。剛步入大學的不少新生,一部分不適應大學需自我管理的方式,就放縱自己;還有部分是對學校不滿意、專業(yè)不感興趣,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
四、提高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措施
1.大學生要明確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意義
大學生要志存高遠才能成為國家和社會急需復合型、多樣化的新工科人才,需要主動學習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具備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只有大學生明確了高等教育的目的,有崇高的理想支撐,才能有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2.對新生采取逐步引導的措施,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
對新生要正確的教育引導,逐步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深入開展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教育,將自身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相聯系,使他們具有提升自己的意識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從而具有主動學習的需求。家長和老師要及時了解新生的心理,積極進行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引導。而不是一味要求學生一下子成為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成人,卻不告訴學生如何才能成長為合格的大學生。
3.提高教師專業(yè)素質和綜合能力
隨著科技和社會進步,教師與學生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工具使用等會有差別,教師群體應該與時俱進,適應和使用新的、先進的教學和學習工具、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應該刺激引導學生思考,加強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
4.優(yōu)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
新工科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內涵和特征決定著對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是系統(tǒng)性,即要從整個新工科專業(yè)建設的角度,有組織地、系統(tǒng)地、整體地進行課程體系優(yōu)化。在學校原有通識教育課程的基礎上,積極開發(fā)跨學科課程,建設覆蓋范圍更為廣泛的通識教育和更加注重不同學科專業(yè)交叉融合的新學科專業(yè)課程集群。注重學生的工程和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多學科和跨界領導力的培養(yǎng)。
5.改進教師授課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教師可嘗試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角,使課堂氛圍生動起來,幫助學生在已有的知識上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和擴充。可采用當前比較流行的主動學習方法有Muddy卡片法、自選講題以及小組討論等;經驗學習有基于項目的學習、仿真、案例學習等。通過一系列途徑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總結
當前大學生最大的學習障礙就是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動力不足。在當前新工科背景下,要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大學生的主觀學習的愿望,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維持正確的學習動機,為國家培養(yǎng)高質量的新工科人才。
參考文獻:
[1]盛瑤環(huán),曾祥福,李啟華.大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分析及培養(yǎng)[J].教育與職業(yè),2006(20):101~103.
[2]曲萌,馬曉晴. 激發(fā)大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主要因素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0(1):216~217.
[3]顧佩華,陸小華.重新認識工程教育——國際CDIO培養(yǎng)模式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張海生.我國高?!靶鹿た啤苯ㄔO的實踐探索與分類發(fā)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8(1):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