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蓉,侯 斌
(天水師范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甘肅天水741001)
長期以來,人們在語言表達和使用中一直力求精確(accuracy),避免模糊,認為精確是語言表達生動性和藝術(shù)性的基礎(chǔ)。古希臘哲學(xué)家亞里士多德也認為:語言的精確性,是優(yōu)良風(fēng)格的基礎(chǔ)。[1]然而,語言的模糊性也是語言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語言系統(tǒng)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國春秋時代(前770~前476)的《易經(jīng)》和《老子》中就談及模糊性,莊子(約前369~前286)的《逍遙游》中就有很多對大與小相對性質(zhì)的揭示,所謂“無極之外,復(fù)無極也”就是對食物兩級之間模糊狀態(tài)最好的詮釋。[2]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經(jīng)常存在言不達意、言不盡意的情況,這也是語言模糊性的一種體現(xiàn)。我們甚至可以說,語言的精確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而模糊性才是絕對的、普遍的。[3]
作為兼具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的一種文本,旅游文本中存在著許多的模糊語言。在許多情況下,這些模糊語言更加能產(chǎn)生語言的美感,增加文本的可讀性,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其語用功能。
“模糊語言學(xué)”是20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在語言學(xué)界和哲學(xué)界的一種思潮,其誕生的標志是美國控制論專家L.A.Zadeh(札德)發(fā)表在《信息與控制》(Information and Control)雜志上的論文《模糊集》(Fuzzy Sets)。模糊理論的本質(zhì)是反對對事物進行一刀切,承認在兩個值(如“美”與“丑”)之間有無數(shù)的區(qū)間值,有無數(shù)的隸屬度(membership)。這一理論不但促進了模糊學(xué)(fuzziology)自身的發(fā)展,而且給數(shù)學(xué)、邏輯學(xué)、語言學(xué)、心理學(xué)、詞典學(xué)、修辭學(xué)、翻譯學(xué)、教育學(xué)、人工智能學(xué)等一系列學(xué)科帶來了空前的變革。在語言研究領(lǐng)域,模糊理論不僅促成了模糊語言學(xué)的形成與發(fā)展,還給翻譯學(xué)帶來了很多啟示,尤其是對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翻譯標準、翻譯實踐等一系列問題提出挑戰(zhàn)和給予啟迪。[4]
當今多數(shù)語言學(xué)家、語言哲學(xué)家都承認,自然語言的模糊性,是語言的本質(zhì)特征之一。模糊語言學(xué)認為,自然語言具有模糊性,詞語具有不確定性,這些論述和后結(jié)構(gòu)主義思潮中最重要的部分——解構(gòu)主義關(guān)于語言模糊性的論述是非常類似的。解構(gòu)主義(deconstruction)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是后結(jié)構(gòu)主義的代表思潮,其代表人物有德里達(Derrida)、???Foucault)和克里絲蒂娃(Kristeva)等。他們將解構(gòu)主義引入翻譯學(xué),試圖打破形而上學(xué)和概念化的方法,宣稱譯者是創(chuàng)造者,翻譯文本是創(chuàng)造的新生語言。解構(gòu)主義認為文本的意義是不確定的,可以進行無限的闡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語言的模糊性。解構(gòu)主義代表人物德里達的“分延”、“撒播”、“蹤跡”、“替補”等概念,都是具有雙重意義的不斷運動的模糊詞匯。
無論是模糊語言學(xué),還是解構(gòu)主義翻譯觀,其中對模糊語言的論述都是相近的。它們都認為語義具有不確定性,語言中有很多空白點。這種不確定性和空白點有時不僅不是語言的缺陷,反而可以給語言帶來意料之外的美感,從而更有效地實現(xiàn)其交際功能。漢語是意會的語言,講究意境美,其中的語言模糊性更多,朦朧美感更加突出。
受漢語古典山水詩詞及山水游記散文一類作品的影響,漢語旅游文本,尤其是景點介紹語的語言表達常伴有大量的對偶平行結(jié)構(gòu)和連珠四字句,也多各種模糊、朦朧的語言,以求達到詩情畫意、天人合一的感覺。與漢語旅游文本的講究詩意不同,英語旅游文本更加注重客觀描寫,多從理性、科學(xué)的角度描寫旅游景點,突出文本的信息功能。然而,無論是華麗的漢語旅游文本,還是實用的英語旅游文本,其中都存在著模糊語言,也反映出解構(gòu)主義翻譯的一些翻譯理論,如文本意義的不確定性、模糊性以及空白點等。一般來說,旅游文本中的模糊語言主要通過使用各類詞來表達模糊含義,如動詞、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程度詞以及模糊限制語等。本文主要從語義模糊和語用模糊兩個角度來探討漢英旅游文本中的模糊語言。
語義模糊是模糊修辭手法在語言中最為常見的現(xiàn)象。為了達到特定的美學(xué)效果,漢英旅游文本中經(jīng)常使用一些模棱兩可、似是而非的模糊詞語,產(chǎn)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美感,從而給讀者留下足夠的想象空間,產(chǎn)生美的聯(lián)想與感受。
1.名詞詞義模糊
名詞是指代人、物、事、時、地、情感、概念等實體或抽象事物的詞。作為詞性的一種,名詞也是實詞的一種。不論是英語還是漢語,名詞在語言使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在旅游文本中也是如此。按照意義來分的話,名詞可分為專有名詞和普通名詞兩種。由于其特殊性,旅游文本中存在大量的專有名詞,也有跟其它文本一樣的普通名詞。詞義模糊性在這兩種名詞中都有體現(xiàn),如下面的這些例子:
例1:One cannot see too many summer sunrises on the Mississippi.They are enchanting.First,there is the eloquence of silence;for a sleep hush broods everywhere.…the water is glass-smooth,gives off spectral little wreaths of white-mist,there is not the faintest breath of wind,nor stir of leaf;the tranquility is profound and infinitely satisfying.[1]
這段描寫密西西比河的英文中用了很多具有朦朧美感的名詞,使景色極具意境美。如eloquence(雄辯)與silence(寂靜)的搭配使用產(chǎn)生了非常強烈的語言美感。這兩個詞本是反義的,eloquence意為“雄辯,口才”,而silence指“寂靜,沉默,安靜”。那密西西比河上“寂靜的雄辯”到底是哪一種寂靜呢?則是需要讀者自己去體味了。后面一句“the water is glass-smooth,gives off spectral little wreaths of white-mist”中對于江面的描寫更是非常精妙:玻璃般光滑的江面上,有“spectral little wreaths of white-mist”,用形容詞spectral(光譜般的)、名詞wreaths(花環(huán))來描述江上白霧的形狀之美,真是美得不可名狀??!
例2:靈官峽……峽中高峰聳峙,溪流沉割,云蒸霞蔚,松濤嘯風(fēng),全區(qū)景色宜人,十分獨特,代表景觀有“鏡峰捧日”、“張果老登真洞”、“故道松濤”、“仙山”等。
這段描寫甘肅兩當縣景點靈官峽的文字中,有列舉幾個代表性的景觀:“鏡峰捧日”、“張果老登真洞”、“故道松濤”、“仙山”。漢語中經(jīng)常用一些朦朧美感很強的詞語來概括命名景點,如這里的“鏡峰捧日”、“故道松濤”、“仙山”中的“鏡峰”、“松濤”、“仙山”都是比較抽象、模糊的詞語,讓人腦海產(chǎn)生美的聯(lián)想,從而產(chǎn)生親自去看一看的欲望。
例3:Ask for More(摩爾牌香煙)
More在這個廣告詞中是個香煙品牌,即摩爾牌香煙。在這里有一語雙關(guān)的語用功效:more作為名詞,有“更多”的意思;在“Ask for More”中,既有“來一支摩爾牌香煙”的意思,也有“渴望無限;要求更多”的含義。
2.動詞詞義模糊
在英語語法系統(tǒng)中,動詞一般作為謂語?!皠釉~”顧名思義即是表示動作、動態(tài)的一個詞。在漢語語法系統(tǒng)中,“動詞”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動作、存在、變化的詞。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動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任何一種文體中,包括旅游英語,動詞在遣詞造句、行文謀篇中都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動詞詞義的模糊性在漢英兩種語言中均有體現(xiàn):
例 4:The dawn creeps in stealthily;the solid walls of the black forest soften to gray,and the vast stretches of the river open up and reveal themselves;…
以上這句依然是對密西西比河景色的描寫,寫的是黎明時分的密西西比河。其中用到了兩個非常巧妙的動詞:creep和soften.黎明(dawn)怎樣悄悄地creep in(爬行,蔓延)呢?black forest(黑黢黢的森林)又是如何soften(減弱,軟化)到灰色的呢?這黎明景色的變化之美妙,通過這兩個動詞的模糊之美完全被傳達出來了。
3.形容詞詞義模糊
形容詞主要用來描寫或修飾名詞或代詞,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質(zhì)、狀態(tài)、特征或?qū)傩?,常用作定語,也可作表語、補語或狀語。
例5:Next,there is the haunting sense of loneliness,isolation,remoteness from the worry and bustle of the world.
此句描述寂寞、孤獨等感覺的時候,用到一個由動詞haunt衍生來的形容詞haunting,也是一種模糊語義的體現(xiàn)?!杜=蚋唠A英漢雙解詞典》對haunt一詞的解釋有三:(1)(of ghost)visit(a place)regularly;(2)be in(a place)very often常到某處;(3)return repeatedly to the mind of(sb)經(jīng)常浮現(xiàn)于(某人)腦際。這里用的是haunt的第三個釋義,用法非常到位,可以說更能使讀者體會到寂寞的感覺了。
例6:The rocks presented a high impenetrable wall,over which the torrent came tumbling in a sheet of feathery foam,and fell into a broad,deep basin,black from the shadows of the surrounding forest.
這個描寫景物的句子中有一個形容詞black,是又一典型的模糊遣詞。black意為“(almost)without light,completely dark(幾乎)沒有光亮的,完全黑暗的”,然而,深潭一帶,并不可能漆黑如夜,必然有其光亮之處,這種光亮?xí)绞裁闯潭龋孔髡弑芏粚?,僅用一個black打發(fā),讀者自會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驗去想象!意境,自想象生。
例7:鄭州黃河風(fēng)景名勝區(qū)位于鄭州西北26公里處,北臨滔滔黃河,南依巍巍岳山……
“滔滔”形容大水滾滾,“巍巍”形容高大。這兩個詞都是典型的模糊詞語,通過疊詞的和諧音律,不僅表達了黃河的壯觀和岳山的雄偉,也收到較好的藝術(shù)效果,給人以美的感受。
例8:波光粼粼的水,小船輕搖,綠影婆娑,一派“吳樹依依吳水流,吳中舟楫好夷游”的迷人景象。
這句話摘自《周莊旅游手冊》,描寫周莊的美景。其中,“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凈;“婆娑”指枝葉扶疏的樣子;“依依”形容樹枝柔弱,隨風(fēng)搖擺。它們和例7中的“滔滔”、“巍巍”類似,都是漢語中優(yōu)美的描寫景物的詞語,其帶來的模糊美感是其它具象詞語所不能及的。
4.數(shù)詞詞義模糊
數(shù)詞即表示數(shù)量或順序的詞。在語義方面,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比其它詞類更容易具有模糊意義,而數(shù)詞通常被認為是在語義方面最精確的語言。漢語有俗語說“一是一,二是二”,即反映了這種傾向。而在實際應(yīng)用中,數(shù)詞在某些語言環(huán)境下也會失去其準確的計數(shù)功能,詞義變得模糊起來。如,我們?nèi)粘I钪谐Uf的“等我兩分鐘”,并不是說精確到120秒的兩分鐘,而是指少量時間。這類數(shù)詞被稱為模糊數(shù)詞。在漢英旅游文本中,都存在著大量表示距離、數(shù)量的模糊數(shù)詞,尤其是帶有近似語的數(shù)詞。
例9:這里,傲然刺天的八座石峰,峰峰入云,亭亭玉立,如眾星列曜,似群仙聚會。其中主峰為西峰,其相距地面160米處有高約15米,長約60米的天然巖穴,上下左右無路可通,只有一條懸空棧道相連。原穴內(nèi)建造殿宇14間,造像200余尊,可惜1960年失火,使木結(jié)構(gòu)建筑毀壞,現(xiàn)僅存泥塑造像90余尊和部分壁畫,還有明代萬歷年間石碑一塊,清代石碑5塊。各代造像,神態(tài)生動,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
以上這段文字是介紹甘肅省西和縣八峰崖景點的,其中有幾處描述高度、數(shù)量的數(shù)詞都用了比較模糊的表述:“約15米”、“約60米”、“200余尊”、“90余尊”,用來表達不確切的概念。
英語中的“about,around,approximately,roughly,more or less,or so”和漢語中的“大約、上下、左右、約莫、差不多、幾乎、余、多”等詞也叫做“模糊限制語”(hedges),即附加在意義明確的表達形式之前的詞或短語,可使本來意義明確的概念變得模糊。這些模糊限制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得體性,是更高意義上的精確。
語用模糊指的是說話人在特定語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確定的、模糊的或間接的話語向聽話人同時表達數(shù)種言外行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s or forces)這類現(xiàn)象。[5]
旅游文本作為一種兼具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的文本,在語言表述方面客觀上需要有較大的勸誘、暗示性。因此,避免使用直接、命令性的語言,而使用比較模糊、間接的禮貌委婉用詞,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旅游文本的交際功能。舍乃爾認為:“模糊語言能提供恰到好處的信息,可以提高語言的表達效率,用較少的代價就能傳送符合會話精神的信息;模糊語言具有勸導(dǎo)性,有時可以使語言更有說服力?!痹诟黝惵糜挝谋局校糜喂菊Z可以說是使用模糊語言較多的領(lǐng)域了。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這些模糊語的合理使用可以更好地規(guī)范社會行為,起到提示、警示作用。如下面幾個場合中所使用的旅游公示語,就具有典型的語用模糊現(xiàn)象:
場合1:草地
為了保護草坪,各種公示牌大展身手,以不同的方式提醒人們愛護草坪。比如“小草微微笑,請您走便道”、“小草有生命,腳下請留情”、“呵護一片綠,回報無限情”,“除了你的笑臉,什么都別留下”等等。
場合2:衛(wèi)生間
雖然近年來國人的整體素質(zhì)逐漸提升,但有時難免還是有不講究公共衛(wèi)生的人。因此,衛(wèi)生間的提示語在有些地方仍然可以見到與直接、明確的“便后請沖廁”相比,委婉、模糊且押韻的“來也匆匆,去也沖沖”更加容易讓人接受。
場合3:高速公路
為了提示司機不要酒駕、超速,高速公路上隨處可見警示性的公示語:“司機一滴酒,親人兩行淚”,“汽車開得快,閻王最喜愛”、“你若酒駕,我就改嫁”、“勸君駕車不要忙,免得嬌妻守空房”、“附近沒有醫(yī)院,請您謹慎駕駛”、“有一種期盼叫一路平安,有一種溫馨叫闔家團圓”。
以上幾例場合中沒有明確使用“請勿踐踏草地”,“便后請沖廁”、“切勿酒駕”、“請勿超速”等命令型的公示語,而是使用了具有美感、幽默感與親和力的模糊語言,在規(guī)范社會行為的同時弱化了其強制性,看后不僅能同樣明白其中的意思,讓人微微一笑,而且給人以人性化的感覺,更加愿意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
翻譯分為理解和表達兩個階段。對原語的理解是一個特殊而復(fù)雜的思維過程,表達指在譯入語中尋找并選擇恰當?shù)恼Z言和表達手段來傳遞原作的內(nèi)容。人類的思維能力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僅發(fā)展了精確性,而且發(fā)展了模糊性。人類思維從模糊到精確,再從精確到模糊,循環(huán)往復(fù),從而提高了人類認知外部客觀世界的能力。[6]由于理解是一個非常復(fù)雜的過程,而且這一過程中存在模糊性,因此表達也絕非易事。譯者在運用各種翻譯技巧時,表達也會帶有一定的模糊性。語言的模糊性和精確性可以相互轉(zhuǎn)換,這就為翻譯的實現(xiàn)提供了新的方法。有的詞語可以同時具有模糊性和精確性,這也對翻譯時的語言表達提出了要求。
下面,我們將結(jié)合實際語料,分析旅游文本中的模糊現(xiàn)象,探討相應(yīng)的翻譯策略。毛榮貴指出,作為一名出色的“(文字)媒婆”,面對英漢之互譯中的精確美感與模糊美感,無非有四種基本的翻譯手法:以精確譯精確、以精確譯模糊、以模糊譯精確和以模糊譯模糊。[1]跟其他類型的文本翻譯一樣,漢英旅游文本的互譯也可以采用這四種翻譯策略。
1.以精確譯精確
以精確譯精確,即把精密而準確的原文用同樣精密而準確的譯文表達出來。雖然漢語和英語分屬不同的語系,但由于人類共同的本質(zhì)及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的相似性,語言和文化存在許多共性,這決定了漢英互譯的可能性。“以精確譯精確”考察的是譯者的語言功底和對語言的掌控程度,在大部分情況下,我們應(yīng)該遵循這一翻譯準則。
例10:重重疊疊山,
曲曲環(huán)環(huán)路,
丁丁冬冬泉,
上上下下樹。
這是清末著名學(xué)者俞樾(自號曲園居士)描繪九溪十八澗的一首詩,行文優(yōu)美,其中用了四個工整的四字詞“重重疊疊”、“曲曲環(huán)環(huán)”、“丁丁冬冬”、“上上下下”,讀來朗朗上口,使人感官愉悅,產(chǎn)生美的享受。翻譯,本就是一件難事;而翻譯詩詞,更是難上加難。要精確地傳達這首詩的樂感美,絕非易事。試看下面的譯文:
The hills——range after range;
The trails——winding and climbing;
The creeks——murmuring and gurgling;
The trees——high and lowly.
這個譯文是由浙江大學(xué)的陳剛教授完成的。對原文中的四個對仗的四字詞“重重疊疊”、“曲曲環(huán)環(huán)”、“丁丁冬冬”、“上上下下”,陳教授分別用“range after range”,“winding and climbing”,“murmuring and gurgling”和“high and lowly”來表達,既考慮到原文的意義,也譯出了原文的形式美。尤其是“曲曲環(huán)環(huán)”和“丁丁冬冬”的翻譯,比較精確的表達出了原詩的語言美和形聲美,是“以精確譯精確”的較好范例。
另外,一些習(xí)語的形象在漢英兩種語言文化中都存在,而且是互相對應(yīng)的,它們的翻譯也可以達到精確。如“a drop in the ocean”譯作“滄海一粟”,“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譯作“一箭雙雕”,“a cat has nine lives”譯作“貓有九命”等。
2.以精確譯模糊
很多學(xué)者對原文與譯文比較之后認為,翻譯過程中存在共性——明晰化(explication)現(xiàn)象。即將原作的信息在譯作中以更為明確的方式表述出來;它與增詞法技巧密切相關(guān),但還包括增加額外的解釋、直接表達出原作暗含的意思、添加連接詞,等等。[7]也就是說,在原文中比較模糊的表達,在譯文中要進行明晰化處理,使譯文更清楚、更精確,更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和語言習(xí)慣,也就是這里所探討的第二種翻譯技巧——以精確譯模糊。由于漢英文化的差異,中國文化受傳統(tǒng)儒家文化的影響較深,重感性思維,表達偏委婉;西方文化重理性思維,偏科學(xué)思辨,表達講究精確。在英漢互譯時,要考慮這些文化與語言表達差異,對于漢語原文中較委婉、模糊的語言,在翻譯為英語時應(yīng)該用比較精確、直接的表達方式。
比如前文出現(xiàn)的旅游公示語“小草微微笑,請您走便道”、“小草有生命,腳下請留情”、“呵護一片綠,回報無限情”、“除了你的笑臉,什么都別留下”等,在翻譯時如果采取直譯的方法,很難達到與原文一樣的語用效果,反而顯得冗長、啰唆、不清楚。因此,為了在英語文化中起到公示語的提示、警示作用,用比較明確、直接的英語“keep off the grass”表達出來顯得更加清楚。
3.以模糊譯模糊
原語中涵義模糊的語言,譯者在翻譯時用同樣模糊的語言表達出來,或者采用省譯的方法,即為“以模糊譯模糊”。在一些情況下,以模糊譯模糊能實現(xiàn)更好的語用功能。漢語旅游文本受中國古典山水詩詞的影響,多朦朧美感的語言,側(cè)重表達景點的意境美。英語旅游文本雖然相對精確,側(cè)重信息表達,但也存在有模糊美感的語言。無論是漢語旅游文本還是英語旅游文本,對于原文的模糊美,通過高超的翻譯技巧,在譯文中同樣以模糊的手法處理,可以給譯語讀者傳達與原語一樣的模糊美,是精確的另外一種表現(xiàn)形式。
例11:北京作為世界旅游名城,有著極為豐富的旅游資源:……煙波浩淼、黛色風(fēng)光的北海公園,……
這段對北海公園的介紹中,非常巧妙地使用了“黛”字。據(jù)《新華字典》的解釋,“黛”是“青黑色的顏料,古代女子用來畫眉”。那“青黑色”到底是什么顏色呢?因為“青色”本身就是一個不確定的模糊概念,可以指“綠色”(如青山)、“藍色”(如青天)或“黑色”(如青絲)。那么,“黛色”或“青黑色”的概念也隨之變得模糊起來。因此,“黛色風(fēng)光”在漢語原文中是非常模糊的意象,漢語讀者只能憑想象推測此處的黛色風(fēng)光到底是綠色、藍色還是黑色的風(fēng)光了。在翻譯為英語時,由于原文意義的不確定性,無法明確翻譯“黛色”的概念,因此,同樣應(yīng)該采取模糊的表達方式。此處的“煙波浩淼、黛色風(fēng)光的北海公園”可以譯作“the enchanting Beihai Park”,用enchanting(意為“令人愉悅的;令人陶醉的;迷人的”)這一較為籠統(tǒng)的形容詞來表達原文中的模糊意境。
例12:Egypt was invaded by other powers,including the Assyrians,Persians and Greeks.Throughout its history,however,it retained its distinctive and sophisticated culture,even after the death of Queen Cleopetra in 30 BC,when it was absorbed into Roman Empire.
此段中的sophisticated也是一個具有模糊意義的詞語?!杜=蚋唠A英漢雙解詞典》對此詞的解釋有:(1) having or showing much worldly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of fashionable life(顯得)事故的,老練的,高雅時髦的;(2)complicated and refined;elaborate;subtle復(fù)雜的;精良的;精細的;尖端的。在這個句子中,sophisticated用來修飾名詞culture,那到底是什么樣的文化呢?也是很難講清的。由于原文意義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譯者在翻譯時很難找到對應(yīng)的詞。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采取省譯的方式來處理:
埃及也曾遭受外族侵略,比如,亞述族、波斯人和希臘人,但埃及人一直堅守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即使是在公元前30年古埃及女王克萊歐帕特拉埃死后,埃及被納入羅馬帝國的版圖,……[9]
這個譯文把“distinctive and sophisticated culture”進行了省譯,只翻譯了distinctive的概念,沒有翻譯sophisticated一詞,整個短語譯作“獨特的文化”。
4.以模糊譯精確
以模糊譯精確,就是把原文中精確的語言用比較模糊的語言表達出來。這種翻譯技巧在數(shù)字和習(xí)語的翻譯方面尤為明顯。英語表達把數(shù)理關(guān)系譽為語言的形式美,因而數(shù)字得到了較為頻繁的運用,這些數(shù)字并不表示明確的數(shù)量概念。習(xí)語和特定的文化關(guān)系密切,有時很難找到對應(yīng)的形象。在翻譯數(shù)字和習(xí)語時,往往不宜直譯,只是用模糊語言表達出來。
如短語“a score of”譯作“二十來種/個,許多”,而不是精確的“二十個”;“a dozen years ago”譯作“十幾年前”,而不是“十二年前”;“at sixes and sevens”是精確的數(shù)字,翻譯時用較模糊的“亂七八糟”。
句子“It rains cats and dogs”用抽象的“大雨滂沱”對譯;“Don’t cross the bride till you get it”翻譯時不用原句中“bridge(橋)”的形象,譯作“不必擔心過早”;“Wall Street is a dog-eat-dog place”如果直譯為“華爾街是個狗吃狗的地方”,顯得不倫不類,讓人難以理解,應(yīng)該把原句中習(xí)語的形象模糊處理,用“殘忍的”這一比較模糊的形容詞來翻譯“dog-eat-dog”,整句可譯為:“華爾街是個殘忍的地方”。[10]
所謂“模糊語言”,是指語言具有朦朧而又廣遠的語義外延。簡言之,即不窮己所欲言,不“嚼飯與人”,不無視或低估受眾的能動,它不是故作晦澀、制造難懂的文字游戲,而是尊重讀者的獨立思考,意在馳騁讀者詳細,啟動讀者咀嚼享受,是更高層次的精確。[1]模糊性是現(xiàn)實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規(guī)現(xiàn)象,作為客觀地反映現(xiàn)實世界的語言必然會帶有模糊性。
模糊性存在于語言的各個層面,它不同于語言的歧義。在合適的特定語境中使用合適的模糊語言,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語用效果。模糊語言的使用,有時表明了一個人的語言運用水平,是語言交際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旅游文本中更是如此。從文本的功能角度而言,旅游文本中的語言模糊性可以實現(xiàn)文本的呼喚功能,以語言的朦朧美增加閱讀美感,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從而激起游客的旅游欲望。
[1]毛榮貴.翻譯美學(xué)[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xué)出版社,2005.
[2]張紅深.中國模糊語言學(xué)30年[J].天津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10,(1):1-9.
[3]劉金龍,葉紅衛(wèi).科技英語中的模糊美學(xué)特征與翻譯[J].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17,(6):54-59.
[4]蔣躍.解構(gòu)主義的翻譯觀與語言的模糊性[J].外語教學(xué),2007,28(2):83-86.
[5]楚行軍.語用模糊的界定[J].長春大學(xué)學(xué)報,2006,(9):38-41.
[6]李文戈,武柏珍.翻譯學(xué)視野中的語言模糊性[J].外語學(xué)刊,2004,(3):84-87.
[7]賀顯斌.英漢翻譯過程中的明晰化現(xiàn)象[J].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3,(4):63-66.
[8]程盡能,呂和發(fā).旅游翻譯理論與實務(wù)[M].北京:清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8.
[9]李常玉,金曉莉.英語語言的模糊性及翻譯研究[J].文學(xué)教育(上),2016,(3):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