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閆曉軍
為了使學生個體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自覺進行體育鍛煉,提高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積極性,需要將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中,為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fā)揮奠定堅實基礎。下面對終身體育理念下的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進行具體分析,對體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和相應的解決策略進行說明,希望對終身體育理念在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中的滲透及體育教學工作實效性的提升有所幫助。
1.1 終身體育教育理念方面的缺失
為了使終身體育理念對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進行更好的指導,提升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需要對體育的育人功能進行強化,使學生真正了解參與體育鍛煉和學習的意義。然而部分高校對學生進行體育教學時,對體育知識、技能等方面的講授較為關注,對體育理論方面的教學工作較為忽視,未能對學生的體育精神進行培養(yǎng),不能更好的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進而對學生的體育學習及鍛煉興趣產生影響。針對此方面問題,教師需要將體育教學工作重點由體育知識、技能方面的教學向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等方面適當轉移,增加體育教學工作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對傳統(tǒng)理論教學方面的不足進行彌補。
1.2 體育教學方式方法方面的問題
目前很多高校依舊沿用傳統(tǒng)機械灌輸式的體育教學方法或單一的教師演示示范、學生模仿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對學生自身主體作用有所忽視,教學工作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對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進行設置和選擇時,部分體育教師未能對學生的基礎情況、興趣以及需求等進行考慮,在機械的演示示范、強化記憶以及重復性講解訓練過程中,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逐漸減弱,并且部分學生可能出現(xiàn)厭煩和畏懼心理,對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yǎng)產生較多負面影響。
1.3 體育教學內容方面的問題
部分高校體育教學內容較為枯燥單一,存在“重技能、輕知識”的問題,對學生體育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產生一定影響。此外,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下,體育教學工作的課時安排較少,為了完成體育教學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將重點放在體育技能鍛煉等方面,并且通過滿堂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學,無法對有趣的體育歷史、奧林匹克知識以及運動原理等進行講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體育教學工作的育人功能,不能讓學生對體育學習及鍛煉的價值產生更多了解,僅能為了應付考試勉強鍛煉,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強化產生較多阻礙。
1.4 體育教學考核評價工作中的問題
部分高校對學生的運動技能較為關注,將跑步速度、跳遠距離等當成評價學生的重要標準,對學生身體素質、體育基礎等方面的差異有所忽視,在考核評價工作中往往通過一刀切式的方式進行評價,對一些學生的體育學習自信心、興趣等造成極大打擊,進而對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產生影響。此外,體育教學考核評價方式的不合理對學生體育潛能的激發(fā)、特長的挖掘等產生較多阻礙,在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體育潛能及特長的情況下,學生的付出可能無法獲取應有的回報,進而使學生逐漸對體育鍛煉及學習喪失興趣,影響體育教學工作實效性。
2.1 加強終身體育理念相關的理論教學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提高體育教學工作的實效性,高校體育教師需要對終身體育理念方面的理論教學工作產生更多重視,將競技體育、娛樂體育、衛(wèi)生保健等方面內容融入其中,讓高校學生對健康問題的重要性產生足夠認識,能夠自覺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并且對必備的體育知識和技能進行學習。另外,高校可以根據新時期特點、學生的喜好等調整體育教學大綱,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如健身娛樂、保健相關的課程或是體育欣賞課等,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競技運動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及終身體育意識。最后,體育教師可以在課上為學生播放一些精彩的運動賽事活動,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可能對某些優(yōu)秀的運動員產生喜愛和崇拜,進而激發(fā)學生的體育鍛煉動力及學習興趣,逐步將偶像參與的運動項目當成自己喜愛的運動,在課下或是今后能夠積極參與到該項運動的體育鍛煉中[1]。
2.2 教學方式方法的豐富和調整
在終身體育理念的指導下,體育教師可以應用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及方法,為體育教學活動增加更多趣味性元素,調動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通過不同組織形式的體育教學設計,教師能夠更好的迎合高校學生的興趣喜好,滿足學生的多樣化及個性化學習需求,最終為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提供更多支持。對體育課程進行設置時,可以聯(lián)合高校管理層一起對課程進行設置,確保終身體育教學內容更加完善,并且在適當的情況下可以增加體育課程學分,提高學生對體育課的重視,使學生愿意將更多的時間及精力應用于體育學習及鍛煉中,為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奠定堅實基礎。此外,體育教師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法、微課、小組合作學習法以及探究學習法等應用至體育教學工作中,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每位學生均能夠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和討論研究過程中,并且增加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為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及滲透提供更多機會[2-3]。
2.3 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主體作用
傳統(tǒng)機械灌輸式的體育教學或單一的教師演示示范、學生模仿的教學方法無法更好的發(fā)揮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體育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喜好興趣、個體差異等方面情況有所忽視,僅能結合高校環(huán)境條件和自身教學習慣對體育教學內容、形式等進行設計,未能對學生主體地位予以充分尊重,學生僅能被動接受體育知識和相關體育技能,教師無法對學生的接受情況進行掌握,對體育教學工作實效性及因材施教目標的實現(xiàn)產生一定阻礙,學生的體育鍛煉積極性不高。針對上述問題,教師需要對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進行充分發(fā)揮,通過調查、測試以及日常交流談話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和體育基礎,對學生的興趣喜好進行掌握,將學生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合理采納,將學生喜愛及當下流行的體育運動項目融入體育教學工作中,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重視和尊重,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對體育教學工作予以更多支持和配合。
2.4 將終身體育理念滲透至體育教學內容中
體育教學內容的調整和優(yōu)化同樣對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及終身體育理念的滲透具有重要作用,對教學內容進行選擇和設計時,教師需要對學生專業(yè)特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等進行考慮,重視素質教育方面的工作,將人文性、娛樂性、競技性、健身性、民族性以及選擇性等方面內容融入體育教學課程中,確保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符合時代需求及本校實際情況。此外,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時,教師需要對學生實際能力、體育基礎、體育學習需求、興趣喜好等方面內容進行考慮,選擇有益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有趣的體育運動項目,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學生對體育教學內容的掌握和內化吸收提供更多支持,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及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4-5]。
2.5 對體育教學考核評價工作進行調整
部分高校依舊沿用分數量化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體育考核,將學生體育考試成績作為考核評價的唯一標準,并且對全體學生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進行考核評價,對考核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及完整性產生一定影響。針對上述問題,高校需要對體育教學考核評價工作進行適當調整,對高校學生個體身體素質、體育基礎等方面的差異進行考慮,將學生的進步情況、體育課堂表現(xiàn)、學習態(tài)度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等方面的內容融入考核評價工作中,避免對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自信心和積極性造成打擊,最終為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提供更多支持。對體育教學考核評價工作進行調整時,體育教師需要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進行聯(lián)合使用,對定性、定量的評價方式進行合理結合,對評價工作的參與主體進行豐富,進而從更多角度、更多方面審視體育教學工作,發(fā)覺學生身上更多的閃光點和潛能,促進學生體育興趣的提高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6]。
2.6 完善體育教學環(huán)境,增加體育器材及設備
部分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受到基礎教學環(huán)境、體育器材等方面的限制,為了改善體育教學環(huán)境,對體育器材老化、不足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解決,為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物質條件,需要使高校提高對體育教學和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視,能夠適當的增加經費,對體育教學工作的硬件條件進行完善,進而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進行體育學習和自主的體育鍛煉,改善體育鍛煉的心情,最終促進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
總結全文,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中,需要在終身體育理念的指導下開展體育教學工作,將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融入教學工作中,對體育教學方法、內容以及考核評價方法進行調整。本文已經對終身體育理念下的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進行具體分析,希望高校體育教師能夠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并參考文中觀點進行調整,為體育教學工作的開展及學生未來發(fā)展提供更多支持。
:
[1] 崔兵.終身體育理念下的高校體育教學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20(2):166-167.
[2] 王雷.論“終身體育”理念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市場,2015(45):190,202.
[3] 郭磊.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化工貿易,2015,7(22):183-183.
[4] 李鵬偉.終身體育理念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分析[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7,34(4):54-55.
[5] 劉娜.高校體育教學體制改革中終身體育理念的整合實踐[J].科技展望,2016,26(26):343-343.
[6] 李新.終身體育理念指導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當代體育科技,2013,3(2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