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鈴 王鳳琳
僚學,是以僚人及其先民,以及與之有族緣關系的民族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傲艑W”概念最早由云南社會科學院王國祥教授提出,他認為,“需要組建僚人學會……延攬多種學科人才,攻堅克難”,“創(chuàng)立僚學,已是時不我待,勢所必然?!雹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梁滿倉教授、樓勁教授、戴衛(wèi)紅教授和華東師范大學章義和教授等專家學者的支持下,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于2015年11月21日應運而生,為僚學研究提供了組織保障。僚學這門絕學,在國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步向我們款款走來。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僚學研究中心是中國唯一的一個僚學研究中心,它的出現(xiàn),意義重大!必將推動中國僚學在國際友誼、合作中發(fā)揮作用。
王國祥教授認為,我們現(xiàn)今研究僚人,不應當囿于傳統(tǒng)的方式,只做歷史研究,限于地望、族源、遷徙、文獻之類的考證。應當擴大范圍和內容,就僚人本身說,應當對其整體,做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而且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研究,研究手段也要更新和豐富;對于同源異流的壯泰族群,既要關注其國內的同宗民族,也應當關注其跨越國境的民族,做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研究;就是其他與之有密切關系的民族,例如苗瑤,也應當納入研究視野。當今,建設“一帶一路”,中國和南亞、東南亞屬于僚人后裔的壯泰族群也是站在前列的,和別的民族一樣,面臨如何融入“一帶一路”,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延續(xù)和弘揚文脈,共同發(fā)展。新的時代為僚人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總之,我們的研究,既包括僚人研究,又不局限于僚人本身,還牽涉相關的研究,它的內涵和外延在今天已經(jīng)不是原先的概念了,“僚人研究”一詞已經(jīng)不足以概括其內容和范圍了,應當以“僚學”名之。創(chuàng)立僚學,已是時不我待,勢所必然。僚學應當像西夏學、蘭納學之類的學科是獨立的、平行的②。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梁滿倉教授的《獠人三考》,對獠的讀音、獠字之意、獠俚之別等幾個方面進行論述,鞭辟入里,解決了長期困擾學人的幾個問題。他在《僚學研究》第二輯的序言中寫道,僚人是曾經(jīng)活躍在中國歷史舞臺上的少數(shù)民族,僚人的問題很早就納入學者的研究視線中。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陳寅恪先生就寫了《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里面有專節(jié)關于僚人的論述,專文論述僚人問題的還有戴裔煊先生的《僚族研究》。新中國成立以后,芮逸夫有專文《僚人考》,此外呂思勉先生《兩晉南北朝史》、王仲犖先生《魏晉南北朝史》、翦伯贊先生《中國史綱要》都有專節(jié)論述僚人歷史。然而,上述論著只是在僚民族研究上的奠基之作,無論從深度上和廣度上,都還有待于進一步開掘。我曾說過,大凡可以稱得上“學”的知識系統(tǒng),一般有這樣幾個特點:它有豐富的材料可供分析,有大量的問題可供研究,有太多的謎團等待解開,有一代又一代的學者為之嘔心瀝血,有寬廣的學術發(fā)展空間供學者施展才華。用這幾條標準衡量,我們今天所進行的研究,完全可以稱之為“僚學”。
僚學的研究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首先要回答“我是誰”的問題。僚人是中國古代南方民族中的一大群體。遺憾的是,文獻上關于僚人的記述有限,往往語焉不詳。僚是壯語、布依語RAEUZ(我們)的漢語譯詞。戴裔煊發(fā)表《僚族研究》認為:“從名稱淵源之尋繹,讀音之比較,吾人斷定‘僚’本出于‘駱’或‘雒’,亦即Lao之對音?!?/p>
其次,僚學研究還要回答“我從哪兒來”“我到哪兒去”,解決僚人的源和流的問題。
據(jù)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杜芝明博士系統(tǒng)梳理,他認為目前研究成果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雖然對僚人源流有交代,但主要側重于對僚人發(fā)展演變的宏觀論述或相關研究。芮逸夫從文化要素的角度對蜀漢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僚人進行了探討并進行了對比,并就僚人與俚人、烏滸人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對學人們將百越、濮、倮儸、僰人等“認為是和僚族同族”的觀點進行了批判,“但據(jù)本文所考,當可知只有鳩僚、屈僚、葛僚……仡佬……是僚人,而東謝蠻、西趙蠻、牂柯蠻等主要的也都是僚人,其他便大都不是了?!蓖跷墓?、仇學琴對僚人發(fā)展、流變進行了論述,認為僚是一個上承駱越、下啟近現(xiàn)代壯族侗語族的族群。這與尤中在《中國西南民族史》中觀點基本一致。聞宥、徐中舒、繆鉞等先生也認為:僚與駱、雒聲相通,也就是越族。方國瑜指出:“僚為(牂牁)主要居民,見于記錄之僚,其族屬廣泛。惟牂牁、夜郎之僚,為后世屬于僮語支各族之先民?!薄啊段簳贰吨軙份d《僚傳》,《舊唐書》《新唐書》載《南平僚傳》,為氐羌語族的支裔。在西南亦有僚族,則屬壯、傣語族?!雹鄣珪灰娪^點、不見探討。
另外一類研究從不同角度對僚人“源”、“流”進行詳細而深入的探討。解放前,戴裔煊從有關系部族名稱聲音之比較以及文化上觀察僚人與各族之關系,得出“此一民族之老家為駱越地”的結論,明確了僚為越系之民族。張世銓從分布地域、考古材料探討僚與越在文化、社會習俗上的差異,認為僚非越。田曙嵐回顧了學人觀點并從語言學等角度論證了濮、僚、仡佬三者之間一脈相承的關系。宋蜀華認為:僚人和濮人,起初他們是支系很近的兩支越人,后來融合在一起而以僚的族稱出現(xiàn)。楊明也認為:濮人和僚人是支系很近的兩支越人,南北朝以后,濮人多融合于僚人之中。蒙默認為:僰人就是古代西南地區(qū)的濮人,就是魏晉以后的僚人;西南地區(qū)的僚與嶺南之僚不是同一族。明顯,蒙文只是說僰屬于濮、僰后來演化為僚,僰只是僚的來源之一,并無三者完全等同起來的意思。對此,何澤宇、羅榮泉從地望、文化、習俗等方面對僚為僰說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但兩文缺乏對民族遷徙、融合等因素的綜合考慮。與僚為越或濮觀點不同,翁家烈通過對貴州古代濮、僚、越三者關系探討指出:貴州境內的濮人、越人一部分“經(jīng)過相互影響、融合后演變成自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僚’人……又分別發(fā)展成唐宋以來的仡佬、布依、侗、水等民族”。芮逸夫從語言學、文化特質角度,認為魏晉時期的僚人與唐的葛僚、仡僚以及宋元的仡佬、土僚等為同一族類。馬長壽從四川古僚之來源(路徑)、文化特質對比、四川今日民間所遺留之羅夷民俗等方面考證了四川之古僚乃羅羅之祖先。呂盛春通過對僚人入蜀引起族群間互動的研究,認為:族群間的互動,導致產生新的族群情勢與族群認識,其進一步發(fā)展,導致僚族勢力更加坐大,西南地區(qū)各種非漢族群都被納入僚族勢力,原本可能只是被包涵于濮人之中的獠人,逐漸取代濮人成為西南各土著族群的一種泛稱。其強調僚人來源的多元性。目前,學界在僚族“流”的多元性上基本達成了共識,但在“源”方面,大多學人往往從文化特質、語言學等方面進行一對一的探討,而忽略了“民族不是種族的共同體,也不是部落的共同體,而是歷史上形成的人們的共同體”,忽略了一個民族的演變(源、流)往往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質、不存在單純血緣民族的事實,忽略了“僚”作為族稱,其內涵是不斷變化的事實。③
貴州民族研究所田曙嵐先生在《“僚”的研究與我國西南民族若干歷史總是》專著的開篇以“一個無人考究”的歷史問題為引言說:“僚”的問題,始終成了一個使這些探討者(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等)大傷腦筋的問題。因此古代人稱之為“其類(僚族——引者)分合無定,故隨代異名,……未必種傳,無從考究”。而現(xiàn)代人則稱之為“不知所始,又不知所終……其源流最不清楚,最令人疑感?!薄跋窳胚@樣的問題,懸了一千五、六百年之久,牽連的地區(qū)達十幾個省區(qū);牽連的民族達幾十個(古今合計);讀到的書籍達幾百種……據(jù)我個人調查研究所得的結果:真正的僚人應該是古濮人(或被稱為“濮夷”或“夷濮”的后裔……”。我們再選讀田先生幾段論述:“云貴高原實為古代人類發(fā)源地之一,然而能繼承這遺緒者,似非濮人莫屬,以歷代地望相同地。濮人起自云貴高原之后,其分布范圍,西抵滇、緬的交界的永昌,東經(jīng)湘西丘陵地以至湘、鄂、贛丘陵地……”④。
撲朔迷離的僚學研究領域中,還有一個盲點,它就是僚人中“最盛強”的南平僚研究。直到2002年,才破天荒出現(xiàn)第一篇由王國祥教授所著的研究南平僚的論文,發(fā)表在《泰族起源與南詔國研究文集》之中,引起了國內外僚學研究學者的廣泛關注。之后風生水起,這塊荒地開墾后的奇葩次第綻放。《南平僚族屬證明法:探尋僚語底層并與壯泰語族比較》研究成果橫空出世,開南平僚語言研究之先河。西南大學黎小龍教授在《傳統(tǒng)民族觀視域下的巴蜀百僚和南平僚》一文指出:僚人從《魏書》開始,在歷史文獻視野中出現(xiàn)變化。杜佑的《通典》開始把南平僚納入四夷系統(tǒng),之后歷史文獻的最大變化就是《四夷傳》中不再為嶺南僚列傳專設條目,而是將其歸于南平僚當中,并提出《僚傳》之外之所以單獨再設《南平僚傳》,是因為《僚傳》的所在并非整個僚族,而是專指巴蜀的北僚,與南平僚一道構成古代南方僚人的兩種類型,即僚人北遷后漢僚雜居的僚人和世居土著蠻夷之地的僚人,從而體現(xiàn)了南平僚在整個僚人族群中的特殊地位,這是個重要發(fā)現(xiàn)。
華東師范大學章義和教授在僚學研究學術綜述中寫道,“我本人收獲多多,也很興奮。這次會議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兩千年來第一次僚學專題研討會,國內外的各路群賢學者,共話僚家起落興衰,第一次拿出這么多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這次來的學科涉及到28個,這是史無前例的;一群學者與官員懷著一致的目標來傳承傳統(tǒng)傳承未來,這也是比較好的現(xiàn)象。我認為南平僚已經(jīng)消亡融合到其他族群中去,僚學研究的任務首先還是基礎性的工作,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仍然是好的工作方法,整理淺顯的研究成果非常重要;其次,開拓學術視野,開展多學科多區(qū)域的研究,加強學術聯(lián)系,集中力量聯(lián)合攻關;三是動態(tài)的把握民族發(fā)展脈絡,注重僚人與中原華夏與周邊族群的互動融合,注重僚人與西南諸民族的歷史連系和大概影響,全面深刻的把握僚人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當中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多元起源和融合形成的地位。相信這次會議之后僚人即南平僚的研究會步入一個新的臺階?!?/p>
鑒于僚人在百越民族史上的承前啟后地位,在現(xiàn)實發(fā)展中文脈繼承的重要作用,僚學必將成為顯學。前道遠,奮先鞭。讓我們齊心協(xié)力,奮勇前進吧!相信百花爭艷的春天一定到來!僚學研究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注釋:①王國祥《齊心合力創(chuàng)僚學》,《僚學研究》(第一輯),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2頁,5頁。
②王國祥《齊心合力創(chuàng)僚學》,《僚學研究》(第一輯),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5頁。
③杜芝明《僚人研究述略》,《僚學研究》(第一輯),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146-148頁。
④田金海 田燚《僚族稱謂緣起》,《僚學研究》(第一輯),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2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