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學院 221009)
語料庫語言學是在文本語料的基礎上進行語言研究的一門學科。20世紀80年代隨著語料庫語言學在世界范圍內的蓬勃發(fā)展,這門學科被引入我國。語料庫(corpus)是由大量在真實情況下使用的語言信息集成的專供研究使用的資料庫。自機讀語料庫興起以來,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利用語料庫進行研究。特別是近十幾年,語料庫已成為語言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手段。
電視訪談節(jié)目最早可追溯到1954 年,當年美國NBC推出的《今夜》節(jié)目開創(chuàng)了電視訪談節(jié)目的先河。20世紀90年代,我國電視訪談節(jié)目開始興起。作者以《楊瀾訪談錄》為例,在語料庫的基礎上,展示語用預設作為一種會話策略在傳播過程中的共知性,隱蔽性,主觀性,合適性等特點及其具有的促使訪談話題順利進行、隱藏訪談中敏感內容等語用效果。旨在促進電視訪談類節(jié)目的順利進行,并加深觀眾對節(jié)目的審美和解讀能力。
《楊瀾訪談錄》作為我國最早推出的高端訪談電視節(jié)目之一,全球觀眾超過三億人,具有顯著的代表性。本文以真實視頻語料為基礎,下載后對視頻原始語料進行人工文本轉寫,最后對轉寫好的語料進行標注。由于視頻字幕沒有標點符號,因此不得不使用相應的轉寫符號來進行說明標識。本文所使用的語料標注主要依據(jù)劉虹《會話結構分析》(2004)、劉運同《會話分析概要》(2007)中的語料轉寫符號和標注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相應的修改。 具體內容如下:
(1)“[”表示重疊話語開始的地方
(2)“]”表示重疊話語結束的地方
(3)“=”表示話輪之間沒有停頓
(4)“(0.0)”表示以秒為單位的停頓
(5)“ ” 表示注意的地方
(6)“?”表示上升的語調
(7)“?!北硎鞠陆档恼Z調
(8)“:”表示語音的延長
(9)“-”表示突然中斷
(10)“>…<”表示語速較快
(11)“<…>”表示語速較慢
(12)“→” 表示提醒注意的地方
(13)“(……)”表示聽不清楚的話語
(14)“(XXX)”表示不確定、轉寫者猜測的話語
(15)“……”表示語料省略部分
作者隨機選取《楊瀾訪談錄》2018年3月6日、2018年3月7日兩期節(jié)目作為研究樣本,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電視訪談類節(jié)目的語用預設一般具有以下四個特點:主觀性、合適性、隱蔽性和共知性。
例1:(選自D2010306 期)
→ 楊瀾:……劉暢馬上就要進入這個階段?面對各種各樣的事,面對各種各樣的人·你給他的建議是什么呢?……會不會有覺得會有一些受傷的經驗會(1.0)交給劉暢,讓他少走點彎路?(A)
周迅:我覺得交沒用,就得親身去感受,然后他會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做…… (B)
在上述對話中A句楊瀾提問中的語用預設具有主觀性,即楊瀾主觀斷定:劉暢作為一個新人演員,在初涉演藝圈的道路上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這一預設只是一種主觀性的斷言,對方其實并不一定有這樣的感受。所以語用預設具有主觀性。
例2:(選自D2010306 期)
→ 楊瀾:周迅,你是怎么想的,為什么沒有開微博呢。(A)
周迅:我覺得跟時代也有關系,(B)
楊瀾:你是老時代的人嗎?(大笑)(C)
周迅:……我是老時代和新時代的一個接縫的人。我有一個老時代的那個…所以我們對新的東西可能會有一點距離感啊,或者我就不想要這樣的生活方式。(D)
A句中楊瀾在提問時的語用預設是:周迅至今還沒有開微博。如果不以“周迅至今還沒開微博”為前提,楊瀾的問話就是在這里就是不合適的。顯然,周迅識別了楊瀾這句話的語用預設,于是在B句和D句的回答中提到了自己因為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所以沒開微博。由此可見,語用預設具有合適性。
例3:(選自D2010307 期)
→ 楊瀾:其實這些年啊,不同的文化領域,也都有過非常熱鬧的景象,為什么這十幾年,我在熱鬧的場所都見不到你?(A)
陳佩斯:因為都熱鬧過,都·曾經熱鬧過,也都所謂的·風生水起過。人到了這個年紀,就不再覺得那是個風生水起的事了…… (B)
在上述一段對話中,楊瀾在A句的提問中并沒有說明熱鬧的場所具體指什么,但是楊瀾和陳佩斯都心照不宣的理解其就是指小品舞臺。熟悉他的觀眾對上述對話的理解不會存在障礙,但如果是不知曉陳佩斯背景的觀眾,則會對二人之間的問答產生理解障礙——“熱鬧的場所”是什么?于是在節(jié)目開始的“旁白”部分,這一語境背景被談及,補充了觀眾對這一事件的背景認知。
例4:(選自D2010306 期)
→ 楊瀾:“高圣遠會不會是一個非常忠實的擁躉,就是你做什么她都會覺得好吃的那種?!保ˋ)
周迅:[不是,不是]……我做的不好吃他不會就是那么說,因為他是老外,他不會去那個- (B)
在這段對話中,A句中楊瀾提問時設置的一個語用預設是:很多男生會鼓勵自己的和夸獎自己的妻子,即使她做的不好吃,也會成為妻子忠實的擁躉。這是一個大家共知的背景。周迅顯然識別了這個預設并認可這個預設為真,于是在B句回答中強調:“不是不是、因為他是老外。”這說明語用預設具有共知性。其是指預設是交際雙方共有的背景知識,或是能夠推導出來的前提條件。
語用預設常被發(fā)話者用來隱藏真實的表達意圖。有些信息涉及到敏感內容,如果直白地表達出來,會引起受話人的尷尬。發(fā)話者如果通過預設的方式表達這些信息,可以避免尷尬,提高對話的效率。
例5:(選自D2010306 期)
→ 楊瀾:當一段感情要結束了,甚至你覺得有某種傷害的時候,你會去恨一些人或者是·埋怨自己過去的一些決定嗎?(A)
周迅:我覺得我(1.0)這個決定吧,你是不能埋怨 ……因為已經過去了。(B)
在上述一段對話中,A句楊瀾在提問中并沒有說明結束的感情是具體指哪段感情,但是楊瀾和周迅都能心照不宣的理解其所指的就是周迅之前那段不完美的戀情。這樣就很好的隱藏了交談中的敏感內容,避免了嘉賓的尷尬。
話輪(tum)是指“會話中控制話語的開始、延續(xù)、終結、轉換等發(fā)話權利的占有”。在一個理想的會話中,在同一時刻是當且僅當一個人在發(fā)話。電視訪談的基本會話結構為一問一答,話輪一般在主持人與嘉賓之間交替進行。
例6:(選自D2010306 期)
→ 楊瀾:……劉暢馬上就要進入這個階段?面對各種各樣的事,面對各種各樣的人·你給他的建議是什么呢?……會不會有覺得會有一些受傷的經驗會(1.0)交給劉暢,讓他少走點彎路? (A)
周迅:我覺得交沒用,就得親身去感受,然后他會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做…… (B)
在這一案例中,句A中楊瀾問到“怎樣才能少走彎路”后,周迅馬上識別了其中的語用預設,楊瀾的問話剛一停頓,周迅就迫不及待地接著話題往下說了B句。這促進了訪談中話輪的正常進行,也提高了問話的效率。
語言交際作為一種社會與文化溝通活動,方便著人們的生活。本文運用語料庫分析的方法對《楊瀾訪談錄》中的相關語料進行整合分析,最終總結出了電視訪談節(jié)目語用預設的特點和作用,這對大家能夠順暢地展開溝通交流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