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210046)
《我的影子在奔跑》是一部旨在為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癥的孩子發(fā)聲但又鮮為人知的優(yōu)秀影片。劇本由廣東作家胡永紅創(chuàng)作,曾獲“夏衍杯”電影劇本征集大賽一等獎。該片由方剛亮執(zhí)導,于2013年出品,最早在2013年的柏林電影節(jié)放映。曾獲金雞獎最佳兒童片獎、上海國際電影節(jié)電影頻道傳媒大獎最佳導演獎、華表獎優(yōu)秀少兒影片獎等。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直到2018年1月份才正式在院線上映,國內也只有37萬元的票房紀錄。影片講述的是一位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癥的兒童與其單親母親之間的故事,是以小主人公修直的“自我”視角來“觀照”他眼中的“真實”世界和母子親情。
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阿斯伯格綜合癥和一般孤獨癥的區(qū)別。近年來,孤獨癥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于2018年4月27日發(fā)布了一份針對2014年醫(yī)療記錄的分析報告,數字表明全國范圍內的患病率增加了15%:從兩年前的1/68增加到1/59,也就是說平均每59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患有孤獨癥。阿斯伯格綜合癥屬于孤獨癥譜系障礙(或廣泛性發(fā)育障礙),具有與孤獨癥同樣的社交障礙、興趣狹窄和重復、刻板的活動方式。與孤獨癥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此癥沒有明顯的語言和智力障礙。相反,有的智商還很高,甚至非常善于邏輯辯論和學術研究。這類“天才”人物在歷史上并不鮮見,像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愛因斯坦、音樂神童莫扎特都是阿斯伯格綜合癥患者。
中外此類題材的影片已有不少。例如我們所熟知的《雨人》(美國)、《海洋天堂》(中國大陸)等著名影片,都反映了孤獨癥兒童或成人的生存現狀,并呼吁社會各界對此類弱勢群體加以人性化關注。但是,它們與《我的影子在奔跑》的“觀照”視角卻明顯不同?!队耆恕泛汀逗Q筇焯谩犯嗟厥菑呐杂^者的視角來關注這類群體的“客觀世界”,往往忽略了他們“自我價值”的具象體認和直觀感受,以及他們強烈的人文訴求。如《海洋天堂》在故事結構上更具技巧性和強烈的戲劇沖突,講述了孤獨癥患者大福和他身患絕癥的父親之間的感人故事,該片集中關注了孤獨癥患者家庭所承擔的社會壓力和生存困境,強調了此類家庭的悲劇色彩?!逗Q筇焯谩吩褪潜本┦行切怯甑膭?chuàng)建人田惠平與她的兒子。但事實上,當下許許多多的孤獨癥患者家庭包括田惠平本人所面臨的問題和感受是多元化的。更多資料顯示:在此類家庭中,很多父母因為及早對孩子進行了積極的干預,花大量時間全身心地投入,在機構和家中堅持不懈地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孩子后來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有的癥狀幾乎不明顯了。這些家庭由此也獲得了很多成就感和幸福感,有的家長甚至自己創(chuàng)辦了孤獨癥訓練機構,去幫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從這個意義上講,《海洋天堂》所描述的患兒母親絕望自殺和父親身患絕癥的情形,在現實生活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典型性。這種以賺取觀眾一掬同情之淚的戲劇噱頭,反而無形中大大地削減了影片的普適性和真實感。
與此相反,《我的影子在奔跑》沒有一條完整的敘事主線和電影所“應該有”的起、承、轉、合,在劇情安排上也沒有強烈的戲劇沖突,但電影看起來卻并不乏味。全片由一些瑣碎的生活片段串起,展現了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的平凡而“折騰”的成長歷程。通過一些生活小事來推進劇情,生活化地去刻畫人物,使電影顯得很真實。導演把人物情感和人物關系始終放在第一位,把一個憂傷的故事以浪漫詼諧的手法敘述出來。事實上,養(yǎng)育阿斯伯格綜合癥孩子的過程非常艱辛,片中的母親田桂芳因為兒子在幼兒園調皮搗蛋被拒收而甘愿停職去幼兒園當保潔員;因為兒子在她公司的重要文件上亂畫而失去了她賴以生存的工作;為了兒子放棄了一段感情……。但是,影片并沒有大肆渲染這些挫折和苦難,而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沒有刻意去尋找這類孩子與普通孩子之間的不同,而是運用幽默的手法來詮釋阿斯伯格綜合癥兒童的內心活動和獨特視角,讓影片充滿趣味和哲理。像大多數調皮搗蛋的孩子一樣,修直總是惡作劇連連,田桂芳也會像大多數母親一樣因為兒子總犯錯而經常責罵、教訓兒子。導演不希望人們來圍觀這個“另類”的孩子,而是希望人們了解他的成長,通過主角大量的“自我”旁白,來體現其豐富的內心世界,并借此詮釋人性的真理: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一個美麗而豐富的心靈世界,都值得被尊重。
在母親田桂芳的眼里,患有阿斯伯格綜合癥的兒子與其他孩子沒什么不同,只不過需要付出更多的母愛和耐心。影片中的修直比別的孩子更敏感,觀察細致,具有非凡的數學天賦,如:他在數字上過目不忘;能用分割法求證祖沖之圓周率;知道螞蟻天生是計算家,有獨特的認路方法等等,因此他某些時候往往居于優(yōu)勢地位。在他的視角里,他從來沒覺得自己應該被母親保護,恰恰相反,他覺得母親才是很弱勢的,是需要去同情和幫助的人。兒子的這一視角在我們看來很有意思,完全顛覆了現實世界的價值觀和邏輯關系。在這部影片中,編劇和導演對所表達的對象充滿了尊重和理解(母子之間也是平等與尊重的關系),把阿斯伯格綜合癥患者家庭的艱辛付出表現得含蓄而隱忍。
在本片中,導演大量使用肩扛攝像機的拍攝手法,放棄了很多傳統(tǒng)的造型手段,保持一種自然的狀態(tài)進行拍攝。與此同時,大量使用主觀鏡頭來讓觀眾理解修直的內心世界和他眼中的媽媽,表現的風格既有寫實的部分,又有后現代的部分。寫實的部分主要表現修直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他與母親的生活細節(jié),如母親與兒子吃飯、坐車、送兒子上學等。這些普通的生活元素構成了母子的情感主線。影片后現代的部分主要表修直的精神世界:一切都是那么主觀而美好。導演在色彩和聲音的處理上用了夸張的手法和幽默的基調,以艷麗的色彩來表現修直小時候不善言辭的內心情緒,把聲音通過變形、放慢等形式來突出某些情節(jié)畫面的幽默感。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片尾曲是曾經的超女曾軼可的原創(chuàng)歌曲《還能孩子多久》,與本片主題十分契合,使觀眾最后在心靈上接受了再一次洗禮。
該片這種“自我”觀照的敘事視角為我們打開阿斯伯格綜合癥孩子真實的內心世界提供了一扇藝術窗口,不僅讓我們更加客觀地了解阿斯伯格綜合癥患者,從而深入體察他們在社交方面的困境和人性化訴求,還呼吁我們要用善于發(fā)現美的眼光去理解和關心他們,呼吁全社會用平等的觀念、科學的方式和溫暖的言行去幫助患者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讓他們不再感到孤獨和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