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 066000)
文物對于研究人類歷史社會演進有重大意義,對文物的種類的劃分可以明確文物所屬時期、區(qū)域等信息,便于文物保護以及對歷史工作的研究。文物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根基,易損且需要保護,而近幾年國家工作重心建設經(jīng)濟發(fā)展,使得國人重物質(zhì)等觀念盛行,對文物保護不重視,對歷史研究漠然視之,及其不利于我國文化的傳承,本文對此進行探究與分析。
我國文物下限規(guī)定至人類活動開始之際,從古至今,我國隨著時代更替,每個時期,各個朝代對文物的定義各不相同,其涵蓋的范圍也不同,但總體趨勢是范圍更廣,保護意識趨強,保護手段漸成熟,如古有玩物喪志之說法,物便指文物。由此我國自古至今的文物傳承量巨大且有傳承性,造就了我國與他國相比不可比擬的歷史沉淀感,底蘊豐厚。由于文物的復雜可分,對其分類有時代、存在形態(tài)、質(zhì)地、功能、性質(zhì)、來源等多種分類法,比如存在形態(tài)分類法中可分為可移動文物和不可移動文物,不可移動文物如陵墓、古建筑等這類文物,可移動的如古代的詩集典藏、古飾品用品等移動后不影響其價值也易移動的文物。文物的種類劃分雖方式多樣,但都遵循:對文物進行同一標準的劃分;按一定標準將同類文物進行劃分后可進行進一步的小類劃分;按一種分類法進行分類只能用一種標準進行劃分,不能雙標準;以約定俗成為原則對復合體文物進行有效分類1。
文物是看到前人生活狀態(tài)、背景,看到社會的文化變遷演進,看到前代的歷史教訓的重要媒介,傳承中華文化,傳遞中華文明與美德,為我國當代建設提供建議與歷史經(jīng)驗教訓。我國對文物的保護有明確的法律明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法分子的交易,對我國文化遺產(chǎn)進行有效的保護。文物的保護法規(guī)可分為兩方面:一方面對各類各級文物進行歸屬規(guī)定以及保護方式的規(guī)定,即文物保護的“職責”。如文物保護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館藏文物保護要分門別類進行不同有效的保護機制,制定嚴格的管理規(guī)則,對文物的獲取途徑有購買、接受捐贈、依法交換、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等方式,我國對文物價值分為三級,其對應的保護單位也分為三級。另一方面對文物損壞確立各項責罰的法律條文,即通過嚴刑峻法對文物進行有效的“武力”保護。例如,文物保護法中對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進行轉(zhuǎn)讓抵押或進行企業(yè)經(jīng)營、將我國文物轉(zhuǎn)讓或抵押給外國人、擅自改變我國文物保護單位用途的這些有損文物的人,沒收違法所得以及適度的進行罰款2。
文物價值含量高,現(xiàn)代許多人受金錢觀等物質(zhì)觀念的影響,對文物進行倒賣等商業(yè)行為,不僅使我國文物流向國外,甚至損壞文物,這十分不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是對文物利用的誤解,文物利用在國家出臺相應政策之前,在文博界被稱為發(fā)揮文物的作用,文物保護不一定完全以利用為目的,文物的利用也可以是文物保護的重要手段,比如將一件建筑型文物進行保護時,對其進行研究后,當其研究價值被完全挖掘,這時候可以將其作為旅游景點等的方式對其進行另一種方式的保護,對這件文物的保護,利用了才會在當其受到自然損壞時進行及時的修整,反觀之,若是在文物上出現(xiàn)人為刻畫字體等的惡劣行為,則是對文物的錯誤利用3。
對文物進行合理運用,掌握度是關鍵,利用過了度對文物以及相關工作而言的傷害是難以復原的。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在不損害文物的情況下,對文物所反映的價值進行探究,一方面有利于對歷史問題的解答,利于對演進情況預想的作證,扮演著證人的角色;另一方面從文化教育的角度來看,對文物的合理利用,可以傳承中華文化,洗滌心靈,不忘先輩的智慧與道德,對社會不良風氣進行改造引導,對青少年等進行正確的精神指引,讓中華瑰寶永存,流芳百世,為下一代營造良好的學習生存環(huán)境。
我國對文物的限定從原始時期開始即人類活動開始的時期,這歸功于我國的歷史從古延續(xù)至今都有記載,是我國國之根基深厚的標志。文物復雜可分,對文物的分類有利于文物保護。首先有利于對館藏文物的保護,文物根據(jù)性質(zhì)、形式、質(zhì)地等多方面的不同,對其進行保護的方法也不同,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對各項文物進行正確分類,從而使文物得到正確有效的保護。其次,由于文物所出的時代不同且文物本身涵蓋的價值不同,對文物進行正確的分類有利于對文物分級管理,按文物本身的價值分級,這有利于對文物進行更保險的保護。對文物進行分類保護后對其進行研究,利于研究工作的進行,挖掘文物的各項價值,對其進行合理適度的利用。為加強文物分類和保護利用工作的有效進行,我國應培養(yǎng)專業(yè)的文物學類人才,實現(xiàn)專業(yè)對接,另一方面加強國人的思想教育,改正不良風氣,最終最重要的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4。
目前在綜合國力競爭激烈的國際大背景下,加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建設已經(jīng)迫在眉睫。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各方面的改變與支持,應對人們的觀念進行矯正,樹立歷史責任感,對文物進行合理的保護利用,傳承中華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在當前各種文化交流激蕩的時代,為人們照明前路,造福后代,矯正國家不良風氣,樹立榮辱觀,培育優(yōu)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古今。
注釋:
1.崔玉洲,陸曄.文物的種類劃分與文物保護利用[J].學術探討,2016(12):342.
2.楊燕.文物保護,意義重大[J].科學導報,2013(15):397.
3.李榮學.關于文物的種類劃分與文物保護利用的探究[J].考試周刊,2015(32):17-18.
4.梁紅玉.如何提高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J].旅游縱覽,2013(8):27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