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遺失物的善意取得制度是一項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我國現行法律對這項制度的規(guī)定存有以下缺陷:原所有權人回復請求權的適用范圍過小,遺失物有償回復之場所范圍過小,未將金錢或無記名有價證券規(guī)定為例外情形。本文認為,為了兼顧所有權保護以及交易安全、便捷,平衡原所有權人和善意受讓人利益,應將原所有權人回復請求權的適用范圍擴大到“占有脫離物”,使遺失物有償回復之場所范圍涵蓋“公開交易場所”,規(guī)定金錢或無記名有價證券的物權歸善意受讓人所有。
關鍵詞 遺失物 善意取得 范圍
作者簡介:王奕心,湘潭大學,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140
一、我國遺失物善意取得制度的缺陷
(一)原所有權人回復請求權的適用范圍過小,違背法律倫理觀
將遺失物善意取得制度中原所有權人回復請求權的適用范圍規(guī)定為“盜竊、遺失等其他非基于原所有權人之意思而喪失物之占有”,乃世界各國的通行作法。例:《德國民法》第935條第一款規(guī)定:盜竊之物、遺失或者因其他原因丟失之物不可善意取得?!度鹗棵穹ā返?34條將被竊、丟失等其他違反本意而使原所有權人喪失占有之物規(guī)定為善意取得制度的例外。
而我國《物權法》第107條將原所有權人回復請求權的適用范圍嚴格限定于遺失物,未規(guī)定盜竊物等占有脫離物是否適用該條款,這違背了人們的法律倫理觀。這是因為,盜竊等違法犯罪行為直接傷害了人們的正義情感,且任何人都有可能成為該行為的受害人,而事后的銷贓行為,也使得與受讓人之間的交易帶有了惡劣性,在這種情況下,受讓人本身善意與否也是值得懷疑的。
(二)我國遺失物有償回復范圍的規(guī)定不符合實踐,不利于交易
《日本民法典》第194條,“臺灣民法典”第951條規(guī)定: “盜贓或遺失物,如善意受讓人由拍賣或公共市場或由販賣與其物同種之物之商人處獲得,則原所有權人(原占有人)需償還其支出的價金,才能回復其物?!度鹗棵穹ā返?34條第二項將有償回復的范圍限定于“被拍賣或經專營商人轉賣”,《德國民法典》第935條,《法國民法典》第2280條對遺失物有償回復之場所范圍也有規(guī)定??梢?,近代國家將遺失物有償回復之場所范圍大致分為:
1.拍賣。
2.公共市場,即公開交易的場所,是買方賣方為商品交易而集合的場所 。
3.販賣同種之物之商人,即以販賣與遺失物同種類的商品為業(yè)的人。
而我國《物權法》第107條規(guī)定:“若受讓人通過拍賣或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支付的價款。”即遺失物有償回復之范圍為“拍賣”、“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但該規(guī)定有關于“拍賣”之有償回復情形,在我國司法實踐中適用率較低。其原因在于我國除1997年《拍賣法》,與拍賣相關的立法大多體現為效力層級較低的規(guī)范性文件與政策性規(guī)定。且就普通人商品交易而言,除極為稀少、貴重的物件外,往往無須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進行拍賣程序,如此一來,我國商品交易量大,而通過拍賣程序進行商品交易的數量極為稀少,自然,將有償回復場所范圍為通過拍賣程序取得的規(guī)定在實踐中被適用的可能性低。
我國遺失物有償回復的范圍限定為“從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處購得”,換言之,僅受讓人交易的對象為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時,善意受讓人才能從原所有權人處獲得補償。然而大量的夜市,擺攤,沿門沿路的叫賣雜貨之人、代購者,大多未在工商部門進行登記,自然也無法提供營業(yè)資格的證明。
(三)未將金錢或無記名證券等作為例外情形
“盜賊或遺失物如系金錢或無記名證券,不得向善意占有人請求回復?!痹摋l款近代各國法律皆有相似規(guī)定,例《德國民法典》第935條第二項,《瑞士民法典》第935條,“臺灣民法”第951條等,然而,我國遺失物善意取得制度卻未將金錢或無記名債券作為遺失物不可善意取得的例外情形,這違背了金錢、無記名債權的本質屬性,使得其職能不能發(fā)揮。
金錢作為一般等價物,承擔著價值尺度、流通手段的職能,且流通性是其本質屬性,故法律必須允許金錢在人們之間自由流通,并確保具有最大的安全性。換言之,法律須保證不能讓善意受領金錢的人陷入被調查所受領的金錢是否具有正當性的麻煩中,因而,流通中的金錢若被交付轉讓給善意第三人,則原占有人不得請求回復。
另,若允許原占有人得以請求回復金錢,一方面,善意受讓人在受領金錢前,需調查金錢的權源,以確保所受領的金錢不會被他人行使物權回復權。另一方面,我國規(guī)定,對于遺失物,被害人或遺失人享有兩年的回復請求期。一旦被害人或遺失人在兩年的法定期內行使回復權,那作為訴訟標的的金錢必然不能流通。如此,勢必會影響金錢的流通性,無法發(fā)揮金錢的職能。無記名證券與金錢的職能、性質類似,故不做贅述。
二、我國遺失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
(一)擴大原所有權人回復請求權的適用范圍至“占有脫離物”
我國《物權法》第107條將遺失物作為善意取得制度的例外,對于遺失物含義的界定,我國法律并沒有明文規(guī)定,筆者認為,宜擴大原所有權人回復請求權的適用范圍至“占有脫離物”,其理由為:
1.將原所有權人回復請求權的適用范圍擴大至“占有脫離物”具有理論基礎
德國法律第935條第一款 規(guī)定:“從權利人處盜竊的物、由所有權人遺失或者因其他原因丟失的物,不發(fā)生根據第932條至第934條的規(guī)定取得所有權?!薄斗▏穹ǖ洹返涞?279條的規(guī)定:善意取得的例外的情形動產系遺失或被盜竊?!度鹗棵穹ā返?34條、臺灣物權編修正草案初稿亦有相似表述:“動產系被竊、丟失等其他違反本意而使原所有權人喪失占有”??梢姡鲊⒎ㄆ毡閷⒄加忻撾x物作為善意取得的例外。endprint
2.遺失物的善意取得制度以占有委托物和占有脫離物的分類為前提
從立法過程來看,近代各國所確立的善意取得制度也是基于占有委托物與占有脫離物的分類,即根據物是否基于真正權利人意思脫離占有分別確立是否發(fā)生善意取得,再根據占有脫離物由一般之人所得亦或是商人所得,來區(qū)分是否可請求償還價金,以此建立起完善的善意取得制度。換言之,無論從理論,亦或是各國立法實踐,善意取得制度立法設計的前提均是占有委托物與占有脫離物,而不是遺失物。
3.范圍擴大為“占有脫離物”,有利于平衡財產所有權與交易安全
我國將善意取得制度作為原則性規(guī)定,即以交易安全作為出發(fā)點,明文規(guī)定僅標的物為遺失物時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的例外,真正所有權人才可以行使回復權,該規(guī)定過于傾向對交易安全的保護,對于財產所有權的保護嚴重不足。若將范圍擴大到“占有脫離物”,則能更周嚴的保護財產所有權,平衡兩者。
(二)使遺失物有償回復之場所范圍涵蓋“公共市場”,“販賣同種之物商人”
我國遺失物有償回復范圍過于狹小,對于中國目前大多數的交易都不涵蓋其中,例如網購,夜市,沿途叫賣等等情形,所造成的結果,已如上述,不符合中國實踐,不利于交易的流通。筆者認為,應參照國外立法,將范圍擴大至“公共市場”以及“販賣同種之物商人”,其理由為“公共市場”,“販賣同種之物商人”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將范圍擴充,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理論基礎。
(三)將金錢、無記名有價證券規(guī)定為遺失物不可善意取得的例外
因金錢、無記名有價證券流通性,各國普遍將金錢、無記名有價證券作為遺失物不可善意取得的例外(具體理由已如上述),筆者認為,我國應參照各國的立法規(guī)定,其理由為:
1.若遺失物為金錢,原權利人權利通過民法的債權制度足以救濟
法律若將金錢規(guī)定為遺失物不可善意取得的例外情形,則意味著原權利人將不得行使回復權,善意受讓人一旦具備善意取得構成要件,即刻產生相應的法律后果(物權變動的效果以及債權關系)。
2.若有脫離物為無記名有價證券,請求回復并無意義
所謂無記名有價證券,是指持有人對于發(fā)行人得請求其依所記載的內容為給付的證券,其特點為不得與其所表彰的財產權相分離,而供另一人所有。事實上,從外表來看,無記名有價證券只是一張紙,其本身并無任何價值,故請求將該張證券紙張本身回復,不具有實際意義。且無記名有價證券的所有人通過進行《民事訴訟法》中公示催告程序,宣告證券無效,完全可以獲得救濟。
3.基于整體利益高于個人權利的法理以及物盡其用的物權法原則,應將金錢作為例外
金錢流通性強,流轉速度快,短時間內無權處分的標的物在多個當事人之間轉讓易手,允許當事人追奪原物,勢必得推翻一系列已經成立或履行的合同關系,妨礙生產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此時,在民事關系的利益沖突中,法律對秩序的保護重于對個人權利的保護(原物權人的利益),故而,此時得保護善意受讓人的權利,使得他們能獲得金錢的物權。且讓善意受讓人繼續(xù)占有該標的物,既避免了當事人因返還財產所需花費的時間、精力,費用,符合效率原則,又保障了金錢、無記名證券的正常流通,符合《物權法》物盡其用的原則。
從民事訴訟的角度來看,因金錢、無記名債券流通性強,涉及多方當事人的利益,大量的人力物力需浪費在無休止的舉證中,所導致的結果是有限的資源被浪費,當事人陷于訴累。
注釋:
史尚寬.物權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576-577.
陳衛(wèi)佐譯注.德國民法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336.
《法國刑法典》第379條對盜竊的定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