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伯軍
2017年2月,教育部發(fā)布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正式拉開了小學低年級科學教學的序幕。2017年9月,全國各地的新一年級學生開始學習科學課程?!墩n程標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蓬勃開展。
通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探索,一年級的科學課程實施呈現(xiàn)了可喜局面。不但學生喜歡,而且許多家長也十分支持,社會反響良好。許多科學教師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成為一年級學生最受歡迎的老師。曾經在一位科學教師的微信朋友圈中看到一段短視頻,視頻中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大聲說:“我長大了要當科學老師!因為科學很有趣,我對科學很有研究興趣?!笨梢娨荒昙壍目茖W課的受歡迎程度。
當然,在一年級的科學課堂中,也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如教學目標定位不準、課堂管理難度大等,甚至因為學生太活躍了,根本管不住。那么低年級的科學課,怎樣才能實施得更好呢?
一年級的科學教學,要以培養(yǎng)興趣、能力和習慣為主,不要把重點放在科學知識的講解上。如果把教學重點放在講授知識上,教師會發(fā)現(xiàn)一節(jié)課的內容非常簡單,有時候甚至一節(jié)課用5分鐘就可以搞定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就是要讓學生喜歡上科學,喜歡上科學教師,喜歡上自己的學校……我們可以從學生喜歡科學課程出發(fā),讓學生體驗科學的樂趣,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超越學科的。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別要注意保護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為興趣可以指向學生的長遠發(fā)展目標,指向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指向問題解決和實踐創(chuàng)新。
在實施一年級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的方法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用外在的刺激,激發(fā)興趣;二是用有趣的內容,吸引學生,激發(fā)興趣;三是用具有一定困難、一定挑戰(zhàn)性的活動,讓學生去克服、去完成,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激發(fā)學生持續(xù)的興趣。一個人的興趣和他的學習持久度,有很大的關系。在實際教學中,三個方法都要用,如此效果會更好。
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非常重要,因為良好的習慣能讓學生終身受益。曾經面向一批小學校長和初中校長做過一次調查:讓他們憑直覺寫出三個關鍵詞,描述理想的小學畢業(yè)生有什么特點。統(tǒng)計結果表明,良好的學習習慣排名第一。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要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需要連續(xù)21天的重復。這就說明科學教師要與其他學科教師合作,與班主任配合,共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
學生的良好習慣有很多,羅列一下超過20個。一年級的科學學習習慣,可以從哪些方面開始培養(yǎng)呢?我們可以從培養(yǎng)傾聽、發(fā)言、記錄和有序的習慣開始。如何培養(yǎng)傾聽的習慣?只要讓學生做到“小眼睛看老師”,明白這就是傾聽即可,然后每節(jié)課都要訓練。關于發(fā)言,主要培養(yǎng)面向全體發(fā)言的習慣。關于記錄的習慣,只要做到每節(jié)課都使用活動手冊,每節(jié)課都記錄就行了。關于有序的習慣,包括器材的有序安放等,要從細小的地方逐步落實。如學生下課起立后,應先把凳子放好,然后拿著自己的物品,排隊有序出實驗室再回教室。
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用好表揚的手段。怎么表揚也有講究,有些教師經常這樣進行表揚:你真聰明!棒棒棒,你真棒!這種比較空、比較虛的表揚方式無助于習慣培養(yǎng)。培養(yǎng)習慣的表揚方式要指向具體的行為和習慣,讓學生感覺到哪些行為和習慣是好的,是可以模仿的,這樣的表揚就具有引導性。
許多科學教師原來是教中高段的,執(zhí)教一年級時,往往會不自覺地拔高要求。此時,科學教師能否合理把握教學目標,顯得尤為重要。合適的教學目標,指的是要適合一年級學生的發(fā)展水平,也就是具體到可操作、可落實、可評價的程度。
以教科版一年級《觀察一棵植物》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設定。
科學知識目標:知道一棵植物有根、莖、葉等結構,能指認根、莖、葉?!澳苤刚J”就是把教學目標定位在“可操作、可落實、可評價”的程度,只有制定這樣的教學目標,教師才會真正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科學探究目標:學習從整體到局部的順序觀察一棵植物,能用眼、鼻、手觀察一棵植物。為什么不寫用感官觀察,而寫用眼、鼻、手觀察?因為在這節(jié)課中,沒用到耳朵和舌頭這兩種感官去觀察葉子,所以只寫眼、鼻、手觀察,這樣的教學目標更容易把握和落實。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認識到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能愛護植物。愛護植物,不是口頭說說就行的,最好讓學生落實到具體行為上。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認識植物是有生命的環(huán)節(jié),落實愛護植物的目標。如教師故意問學生:用手觀察植物的時候,應該怎樣觀察?小朋友回答:要輕輕摸,不要一把抓,不能把葉子折斷。學生這樣的回答,就是愛護植物的具體表現(xiàn)。當學生需要觀察植物根的時候,因為學生看不到根,老師故意問:我把它的根拔起來給你們看,行不行?小朋友馬上說:不行!這樣植物會死掉的。然后教師出示一張根系的照片,對學生說:這是老師在種植之前拍攝的。這樣的教學,解決了無法直接看到,又不能拔起來觀察的矛盾。只有把思想落實到行動上,目標才容易落實。
關于低年級的科學探究目標要求,《課程標準》強調:在教師指導下。我們要明確低年級的科學探究是需要教師指導的,指導的方法是多樣的,即使是準備材料,準備什么樣的材料,怎樣呈現(xiàn)材料,也是一種指導。
探究能力針對“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訂計劃、收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八個要素進行培養(yǎng)。我們要把握好探究活動中各要素的要求,設置符合學生水平的探究任務,切不可超越低年級的水平來教學。當然,只要我們恰當?shù)卦O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動腦、動手和動口,一年級的學生也能夠進行較長時間的探究學習,從而培養(yǎng)自身的探究能力。
一年級學生在認知和心理上有這樣的特點:經驗性強,概括性弱;有意注意時間短;容易接受直觀形象的事物;處在自我中心的心理階段,不會合作,需要創(chuàng)設合作性的任務來培養(yǎng)自身的合作能力;有自己的前概念,但經常詞不達意,找不到準確的詞語來描述;情緒控制能力弱。
我們要理解一年級學生的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我曾經總結了低年級教學的兩個字,一個是“哄”,一個是“騙”,意思就是要講究策略和技巧。有一次,一個學生拿了一只大螞蟻(兵蟻)來問我。我一看學生的神態(tài),就裝作不知道。結果,學生很得意地說:老師,你也不知道啊,這就是專門打仗的兵蟻??!從此,他不斷地去研究螞蟻,樂此不疲。有一位教師上《觀察葉》這課時,許多學生都自己做自己的事,無法集中注意力。他靈機一動,拿出一張很大的芭蕉葉子,帶領學生一起做“說葉子”的游戲。老師說“我的葉子很大”,學生回答說“我的葉子很小”,老師說“我的葉子表面很光滑”,學生說“我的葉子表面……”教師把觀察和描述葉子的活動巧妙地鑲嵌在游戲中,學生非常專注地參與,語言靈動,思維活躍,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可以經常聽低年級語文、數(shù)學課,了解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還要向班主任學習一些管理技巧,借鑒他們的管理方法。如“1-2-3,停下來,3-2-1,坐坐好,小眼睛,看老師”等口令,對課堂管理就很有效。同時還可以適當借鑒幼兒園教師的組織方法,如把活動區(qū)域和交流區(qū)域分開,以保證學生在交流時能集中注意力,不被材料所干擾。
活動手冊是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的記錄?;顒邮謨钥勺鳛榕囵B(yǎng)學生記錄習慣的重要手段,可作為評價學生過程性學習的主要載體,也可作為促進學生細致觀察、真實記錄,培養(yǎng)實事求是、嚴謹?shù)目茖W精神的路徑。
使用活動手冊的建議是:每節(jié)課都要用。一年級學生的寫字能力弱,建議用簡單的示意圖來記錄。這里的畫示意圖不是美術課中的畫畫,而是用示意圖的形式記錄,重點是記錄。如果把活動手冊用好的話,一兩年之后,學生可以把活動手冊變成自己的科學書,這也是學生的重要學習成果。
當今網絡傳輸發(fā)達方便,網上資源豐富,教師要用好網絡資源,助力自己的課堂教學。關于低年級課堂教學,浙江教研網上《天天公開課》欄目(網址:http://vopen.zjer.cn/openclass/getOpenClassDetail.jspx?classId=459),專門上傳了低年級科學公開課,可供教師觀摩學習。
一年級的教學資源,還包括工具箱、教師電子資源包等,這些也是為教師教學服務的。在小學科學教學網上,也有很多免費資源,可供教師下載使用。如在小學科學教學網首頁,找到下載中心的課件資源即可,也可以打開論壇的一年級資源欄目進行下載(網址: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2046.aspx)。
一年級的科學教學是個新的課題,廣大教師正在進行探索和實踐,相信不久就會有很多的實踐經驗呈現(xiàn),為更好地開展低段的科學教學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