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唐 玲,洪秀巖
(西安歐亞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高等學校的體育是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是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過渡的關鍵階段,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學生正確體育觀的樹立和良好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對終身體育的實現(xiàn)產生極大影響。傳統(tǒng)的高校體育教學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單純注重體育知識的傳授與體育技能的練習,忽略了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學生體育課程參與度低,體育教學效果不佳,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逐年下滑。根據(jù)對本校近3年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進行研究,學生體質呈逐年下降趨勢,針對這一結果,通過對本校體育課的教學現(xiàn)狀進行調查與研究。結果表明:教學內容呆板、生硬、無趣、重復,不能適應現(xiàn)階段學生對體育課的需求,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不利于學生技術與技能的掌握、品性與意志的培養(yǎng)和人格的塑造等。
基于對全人教育的深入學習與對高校體育課程培養(yǎng)目標的研討,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通過深入、全面挖掘體育增強體質之外的功能,得出體育具有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心態(tài)的功能。通過確立“全人模式”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從關注單一結果到關注學生多元發(fā)展,由追求技術達標和體測達標轉變?yōu)樽非缶C合素質能力提升,建立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探討全人教育下的高校體育教學。
秉承“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結合學生體育興趣,建立類型多樣的體育俱樂部,實施分級制教學;俱樂部教學實行預約制上課,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時間、習慣、興趣選擇運動項目、教師,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俱樂部通過引進行業(yè)專家授課,課堂形式多樣化,學生成為俱樂部管理和建設的主體。學生考核采用“重過程、輕結果;重參與、輕競技”的考核方案,使考核更趨合理,且不受學生個體差異的影響。
信息化手段的應用是俱樂部制教學模式運行的有力支撐和保障。通過采用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大力推廣教學信息化,大量新技術應用到體育教學。通過引進信息化教學手段,與社會軟件公司合作開發(fā)相配套的“俱樂部預約系統(tǒng)”和“青動力APP”,同時根據(jù)俱樂部特點錄制微課視頻,建設微信平臺等社交平臺,為學生提供多樣性的選擇,提高學生選擇的自主性。
通過積極整合教學資源,引進行業(yè)專家進入體育課堂,在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通過行業(yè)專家舉辦專業(yè)講座與課內外實踐活動,傳遞最新體育知識理念與俱樂部先進管理經驗,在促進學生開闊視野、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心態(tài)與批判性思維能力,實現(xiàn)“全人模式”下的高校體育教學。
體育俱樂部通過實行預約制上課,由“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舊三中心改變?yōu)椤耙詫W生學習、以學生發(fā)展、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中心”的新三中心,學生可根據(jù)自身時間管理、運動習慣,選擇預約體育課程,解決了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因雨雪天氣、實習實訓、分院調停課、講座培訓等因素對體育課程的影響,并將“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貫穿體育俱樂部始終,充分尊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給予學生更多體育選擇和自主時間發(fā)展自我,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規(guī)劃能力。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通過實行學生自治,學生自主管理俱樂部,學生有機會參與到課堂管理、課堂活動設置等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鍛煉、實習平臺,學生成為俱樂部管理的主人。學生通過參與賽事策劃、宣傳、裁判、服務性工作、社會實踐與社會服務等俱樂部常規(guī)工作,培養(yǎng)大學生服務意識與責任感。通過俱樂部學生自治,學生成為體育活動的主角,從活動策劃到組織實施,包括俱樂部的管理和俱樂部文化建設全部由學生完成,在俱樂部管理中實習大學生能力培養(yǎng),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實現(xiàn)體育教學的全人教育價值。
體育俱樂部通過形式多樣、學生喜聞樂見的俱樂部活動營造校園體育鍛煉氛圍,通過為全校學生搭建集運動健身、溝通交流、信息傳播等一體化的平臺,積極促進大三、大四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賽事,為學生積極參與校園體育聯(lián)賽搭建平臺,促進無體育課學生體育運動習慣養(yǎng)成,為學生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健康運動環(huán)境與體驗,促進學生體育運動習慣養(yǎng)成,完成高校體育有效向社會體育過渡。
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意愿和個體差異,通過設立初級班、中級班和高級班,建立分級制教學模式,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提高學生體育課程參與的積極性,搭建新型學習交流和風采展示的平臺。教師在承擔基本的教學任務之外,更多的扮演俱樂部建設指導者和教學引導者的角色,體育教師實現(xiàn)由單純的課程教學執(zhí)行者轉變?yōu)轶w育俱樂部管理者,教師的業(yè)務能力及教學積極性得到提升。
為滿足體育課程改革需要,教師根據(jù)項目特點、學生特點,對原來固定、教條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進行靈活調整,由單純的模仿與重復練習轉變?yōu)橹匾晫W生興趣與課程引導的教學方式,通過采用翻轉課堂、微課、講座、課程活動等針對性強的課程設計,使課程更具吸引力,考核方式更具多樣性。體育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從關注單一結果到關注學生多元化的發(fā)展,從關注課堂到同時關注課前和課后,由單純追求技術達標和體測達標轉變?yōu)樽非笥枚喾N方法、多種途徑,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體育教學管理應遵循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理念,以發(fā)展學生主體性教育為主,積極運用新的體育教學思想進行教學改革,構建和諧的體育教學管理環(huán)境與氛圍。通過對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進行問卷調查,學生對體育課程滿意度提升明顯,學生課內外參加體育鍛煉頻次明顯提高,校園體育運動文化建設效果明顯,學生成為體育活動的組織者與參與者。同時,學生義工、志愿者、支教、培訓服務等活動常年堅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與實踐能力得到提升,高校體育教學的全人教育功能得到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