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環(huán)游記》里一首“Remember me”讓無數(shù)觀眾動容。
死亡不是終點,而遺忘才是。
2017,“企業(yè)陣亡”名單觸目驚心,而新風(fēng)口的顯現(xiàn)也鼓舞人心。
我們用盡力氣,不是為了活得更舒適,而為了活得更有尊嚴,更有力量。
我們談?wù)撍劳龅臅r候,其實都是在期待新生。
撕掉2017年最后一張日歷,2018,向死而生。
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長短而在我們怎樣利用它。許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卻活了很長久。
——蒙田
中國 中國人的死亡觀深受儒家文化影響??鬃诱f:“未知生,焉知死?”本意是要求人們關(guān)注現(xiàn)實感性生命的愉悅,而不要分心去考慮死亡及死后世界的問題。
美國 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開展生死教育,公民和學(xué)生系統(tǒng)地學(xué)習(xí)和探討死亡的生理過程、自殺原因及預(yù)防、安樂死、死的權(quán)力等有關(guān)知識。1977年,《死亡教育》雜志在美國創(chuàng)刊。
日本 日本人認為人生短暫,活著就要像櫻花一樣燦爛,即使死,也該果斷離去,才夠悲壯,夠灑脫。還有“武士道,視死亡為等閑之道也”的名句,它啟示人們,投身于死,便可以造就完美的人生。
德國 實施“死的準備教育”,還出版了專業(yè)教材,引導(dǎo)人們以坦然明智的態(tài)度去面對死神挑戰(zhàn)。
英國 英國計劃為年齡達到11歲的在學(xué)兒童開設(shè)與死亡有關(guān)的課程,目的在于使學(xué)生體驗到與遭遇損失和生活方式突變有關(guān)聯(lián)的復(fù)雜心情,并學(xué)會在各種非常情況下把握對情緒的控制度。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但還是很難過好這一生于是有人說人生苦短,不如“及時行樂”,對此你怎么看?
“及時行樂”四個字,乍一看,是自私,不負責(zé),放蕩的縮影,在大多數(shù)的價值觀體系里,人并不應(yīng)該享受當下的美好,而應(yīng)努力地奮斗,要是環(huán)境再惡劣點,再痛苦點,我們還可以把他們寫進教材,讓子孫們?nèi)找垢桧灐?/p>
@吳逸仁
人生短暫,敢愛,敢恨,敢做,敢當,其實我覺得及時行樂這種話說的太籠統(tǒng),什么叫“樂”,就是舒服至上。自己活得高興,就算沒白來這世上。
@張兆鑫
超越不了自己短暫生命的人終究只能及時行樂,他的一生不過就是這短短~-I-年。不過我相信很多人真正成熟以后會明白這樣終究是不可行的。
@韓東燃
如果不是由99%的汗水和思考換取的1%的樂趣和幸福,及時行樂會毀了你。
@陳涵
鏈接
2017年,它們死得慘烈
當“創(chuàng)業(yè)”成為振臂一呼的口號,血色紅海中,一大批創(chuàng)業(yè)公司前赴后繼地死在沙灘上。
共享經(jīng),凄凄慘慘
代表:悟空單車,6個月內(nèi)迅速破產(chǎn)
死因診斷:亂象叢生,盈利艱難
零售業(yè)巨頭,遭受重刨
代表:沃爾瑪,三個月連關(guān)11店
死因診斷:前腳擴張?zhí)停竽_電商沖擊
線上電商,成批倒下
代表:網(wǎng)易一元奪寶,造成大量負面事件
死因診斷:良莠不齊,流量紅利逐漸消失
2018年,它們將“兇猛”生長
有死必有生,在這個劇變的時代,沒有什么永厘,不斷更新才是正解,總有新的力量崛起。
人工智能
它的2017:AlphaGo升級再復(fù)出三度進化;人工智能系統(tǒng)Libratus戰(zhàn)勝四位德?lián)漤敿夁x手。
它的2018:人工智能迎來藍海時代。從國際到國內(nèi),從互聯(lián)網(wǎng)巨頭到行業(yè)新貴,人工智能已成為最受矚目的新興產(chǎn)業(yè),站上了新時代的“風(fēng)口”。
智能硬件
它的2017:英特爾巨資收購Mobileye押注自動駕駛;蘋果獲得自動駕駛測試許可。
它的2018:新一代信息技術(shù)正加速與個人穿戴、交通出行、醫(yī)療健康、生產(chǎn)制造等領(lǐng)域集成融合。
智能金融
它的2017:百度謀局AI版圖,舉行2017百度世界智能金融分論壇。
它的2018:“智能金融”指人工智能技術(shù)與金融服務(wù)和產(chǎn)品的動態(tài)融合。截止2017年8月底,我國主要的智能金融技術(shù)服務(wù)公司有164家,共有125家公司獲得融資,總?cè)谫Y額已超過250億人民幣。專家預(yù)測2018年將是中國萬億消費金融行業(yè)的分水嶺。
黎光波:“每天死亡一個人"
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認知,或許根本都還沒想到那么深遠。有沒有想過,如果以死亡為腳本,故事又有什么不一樣呢?新銳攝影師黎光波,創(chuàng)作了一組名為《每天死亡一個人》的作品,發(fā)人深省。
BM=BIZMODE
黎光波=L
BM:怎么開始想到拍攝這個主題的?
L:我想用新聞報道的形式去分享一下對社會,對生死的態(tài)度和思考,去權(quán)衡或者表達生死之間的關(guān)系。社會對生命的影響,死亡對自我的感悟,自我對社會的調(diào)侃,以及對生命、人權(quán)、社會的思考和反思??此茖λ劳龅呐?,實則對生的向往。
BM:作品里真實和虛幻交錯。這種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是什么?endprint
L: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我自己覺得是非常嚴重并且可怕的一個事情,就是大家對社交媒體發(fā)出來的信息或者事件,失去了一個理性的判斷力,或者根本就不想去判斷。所有關(guān)于“真實”的話語權(quán),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被人們有意或者無意進行遺忘。
在最開始做這個項目的時候,很多人都在抱怨說我為什么突然變得負能量,為什么要發(fā)這么一個消息在朋友圈里面,而且他們很多人就會把我發(fā)的這些事件信以為真。其實我的目的是提醒大家珍惜生命。其次這些死亡案件其實是和我們身邊所有事情息息相關(guān)的。哪怕這東西可能是我虛構(gòu)的或者胡思亂想的。
BM:如何尋找拍攝素材?
L:我每天去收集一些關(guān)于死亡的一些案件或者編造一些案件,每天去拍攝一些和這起“死亡事件”有信息關(guān)聯(lián)的圖片。我每天會花很多時間去看一些社會新聞,也會通過每天的感受去編造一些虛假信息,讓真實和虛假的混在一起,讓看見這些信息的人開始有意識地判斷信息的真實度。
走出生命的寬度
他是去哪兒網(wǎng)創(chuàng)始人之一、中國資深旅行家,
曾完成無裝備徒步珠峰1號營地,
無裝備徒步慕士塔格峰雪線,
單人單車穿越藏東腹地,
藏區(qū)40多次探險
等眾多輝煌成績,
在世界20多個國家及地區(qū)
和五分之四的中國都留下足跡。
他一直在路上,
探索生命的無限可能。
要說把愛好變成事業(yè)的人,戴政絕對是做得最溜的那一類。2017年6月,他和幾位合伙人一起創(chuàng)立了環(huán)球悅旅會,帶著“與全球精英同行”的理念,打造“旅行IP化”,帶領(lǐng)會員了解城市真正的文化底蘊與自然內(nèi)涵。短短幾個月,就吸納了300多萬會員,獲千萬元天使投資。他的每一次轉(zhuǎn)身都很成功,這得益于自身的堅持、認真與勤奮,而這些品質(zhì),來自于旅行給予他的養(yǎng)分。
走得越多,心越寬廣
戴政其人,像一條奔騰的大河,流過山川原野,咆哮過斷崖險峰,東南西北、肆意流淌。雙腳丈量過的路早已不止萬里,他依然在不斷跋涉?!拔矣X得人一定要有生命的寬度,雖然壽命有限,但我們可以活得很寬廣。我走過中國五分之四的土地,到過世界上20幾個國家,幾乎攀登過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峰,我認為這些都是生命寬度的一部分。當你走得越多,越會覺得生命中有兩樣?xùn)|西很重要:堅持、認真?!?/p>
每次出去旅行,戴政都會自己設(shè)定主題,例如“中國十大沙漠”“中國八大名樓”等;攻略也做得細致,小到某個縣某個村,都會認真做好筆記。正因如此,他去過許多別人不知道的地方,看過許多別樣風(fēng)景,生命的視野和寬度一直在拓展。
探險不息,跑贏死神
有一次他到西藏加查探尋一個古老的碉樓,“西藏的碉樓不多,保留下來的也就一兩個,特別難得,我看的那個是松贊干布時期的?!闭f起那次探險,他依然激動。碉樓所處的山勢很險,底下就是奔騰的雅魯藏布江。山的正面有近15米、呈90度的斜坡,他在無裝備的情況下徒手攀登上去,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上山容易下山難”。碉樓背后是個碎石滑坡,坡度不是很陡,他便決定沿著石頭往下滑。然而當他滑到半山腰時,猛地發(fā)現(xiàn)一個在山頂時完全無法看到的險情:前面有個接近兩米的斷崖!
兩米也不是很高,過得去——他心想。于是便將手臂杵在崖壁上,打算跳下去,而這個崖居然是個尖利的刀鋒崖,瞬間在他的小臂上劃出又長又深的口子,鮮血噴涌而出。顧不上疼痛,他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后,把一整管云南白藥噴灑在長15厘米、深2厘米的傷口上,用圍脖和紗布一包一綁就結(jié)了,連麻藥都沒打。
“云南白藥特別好,噴那一次之后我的傷口就再也沒裂開,強烈推薦。”戴政笑著說道。那次“血的教訓(xùn)”,留給他的不是痛苦回憶,除了手臂上的疤,就是云南白藥的奇效了。樂觀至此,令人不禁也跟著開朗起來。
他也曾與死神擦肩。在中國大概不超過300人走過喬戈里峰徒步的大環(huán)線,他是其中一個。他從巴基斯坦進入,一路徒步向喬戈里峰前進。山路極險,一邊是湍急河流,一邊是陡峭高山。走到半山腰的時候,身后十米處突然開始塌方,整條路迅速斷裂跌進河里。他迅速拿出相機錄視頻,心想著十米隔得遠問題不大。然而斷路像發(fā)瘋的野獸般猛撲過來,等他反應(yīng)過來時,塌方離他已經(jīng)不到一米。
跑!他揣著相機,在塌方的追逐下一路狂奔。
“戴政掉下去了!掉下去了!”隊友們在對講機里聲嘶力竭地驚呼。
十幾秒過后,他竟然從塵土飛揚的濃霧里沖了出來!他跑贏了塌方,也跑贏了死神?!澳嵌我曨l,成了我最寶貴的記錄?!彼湴恋卣f。
像這樣的生死時刻還有很多。但即使再危險,戴政也從未停止征服遠方的步伐?!皩嶋H上那是種意志力。我還是那句話,堅持你想做的,并且做好準備,任伺事都是能成功的?!?/p>
知人渺小,更懂珍惜
戴政有深厚的西藏情結(jié),每年都要前往藏區(qū),如今累積起來已多達42次?!拔曳浅O矚g純凈的山和湖泊,西藏吸引我的不只是自然風(fēng)光,還有那里的人。你想啊,藍天白云下,穿著藏服的孩子們、少男少女們,天真無邪地對你笑,真的太美了。”說起西藏,戴政的眼里有光。
在西藏目睹過天葬,在卓龍溝遇過樹葬,在珠巴隆河匯入瀾滄江的江口看過水葬,除了覺得神秘之外,“更覺人的渺小”。對于生死,他是超脫的,“當你見過那么多生命輪回,會發(fā)現(xiàn)活好當下最重要,要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p>
一直在路上,戴政收獲的不僅僅是寬廣人生,還有關(guān)于如伺過好這一生的真諦:當你看過那么多風(fēng)景,才會明白人生的所有過往都是風(fēng)景;許多人此生或許只有短暫照面,但這些交集都值得珍借,旅途里遇過許多人,回到日常中,會懂得對人要更友善;保持閱讀,它讓你的思維得到鍛煉;永遠勤奮,勤奮讓你將來有選擇生活的底氣;始終善良,會有被祝福和庇佑的一生。endprint
這一切,都是旅行之于戴政的意義。去看想看的風(fēng)景、見證世界的無限可能和美麗、開拓生命的寬度和意義,是他和他的旅行教會我們的事情。
死亡是另一個通道
有人過著簡單樸素的日子,
卻把有限的人生
變得豐盛無比。
沒人能握緊命運的韁繩,
或許簡單一點、
灑脫一點、珍惜一點,
會幸福得多。
桑田過著許多人向往的生活。她是云南昭通人,那里有一年四季看不夠的花朵和流云,有都市人心心念念的歲月靜好。大學(xué)時讀的是法律,后來卻選擇拿起筆,遠離復(fù)雜人事,將寫詩、創(chuàng)作、畫畫、喝茶、烹飪變作日常。十幾年如一日地早起晨讀、跑步、筆耕不綴,過得充實自在。
求生、畏死都是本能
人人都怕美好時光逝去,桑田卻不擔心,她覺得所有生命都有終點,活在當下就很好。讀大學(xué)時她常常去看庭審,當法官宣判犯罪嫌疑人正式變成罪犯時,罪犯臉上浮現(xiàn)出的各種復(fù)雜表情以及身體上的諸多微妙反應(yīng),那樣的場景,讓人不禁感慨“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面對死亡,再窮兇極惡的人都會有虛弱恐懼的一剎。
她還想起小時候一說到死亡,爺爺奶奶就要打嘴了,說晦氣,不能這樣說,不吉利。在他們看來,死亡是很嚴肅的事,也很忌諱?!斑@是正常的,求生和畏死都是人的本能,最好的狀態(tài)是每當我們想到死亡的時候總是會想到如何去更好地生活,畢竟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有去無回,想好了這一輩子該怎么過總比稀里糊涂要好很多?!?/p>
為什么我們都怕死?桑田端起茶,想了想,認真地說:“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沒有經(jīng)歷過,而且沒有人告訴你那是什么。人們對未知的東西總是感到敬畏,也感到恐懼?!?/p>
沒有什么大不了
她記得圣女小德蘭在臨死前說了一句話:“我沒有死去,我正在進入新的生命。這句話對我的觸動很大。死亡可能是進入另一個世界的通道,而不是結(jié)束,這一次的生命結(jié)束了,新的生命又會開始。”
然后她回憶起這幾年里,兩次在生死邊緣徘徊的經(jīng)歷。第一件事是去茶山,云南的茶山都是泥路,加上當天下雨,變得特別濕滑,車開上山的時候突然打滑,司機可能想踩一腳油門趕緊離開泥坑,結(jié)果車輪偏了沖向懸崖?!拔伊⒖檀蜷_門跳了出來,司機開著車在懸崖上剎住,臉色慘白,全是冷汗。我被嚇傻了,第一次覺得死亡離自己很近,也覺得人生很短暫。下山之后我不停地問自己:活著是為了什么?那是我第一次思考死亡。覺得死亡很快,就是一瞬間的事?!?/p>
第二件事,是因為某些原因,她覺得人生突然走到了絕境?!凹胰藫奈?,我自己也擔心自己,所有害怕的事情都發(fā)生了,活了三十年沒有比這更糟糕的事,但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已經(jīng)不害怕了,事情的發(fā)生反而釋放了我內(nèi)心的恐懼,這時候感覺自己突然什么也不怕了,積極地去處理很多事,狀況也很快就好轉(zhuǎn)起來?!?/p>
從那以后,她懂得無論什么事,擔憂和恐瞑除了徒增煩惱以外沒有任何用處,什么事情來了,積極面對就好,沒什么大不了。當你放下恐懼去積極面對一切的時候,反而會很坦然。
在山下看月亮,也挺好的
或許是經(jīng)歷過了曲折,如今的桑田雖然年紀不大,卻自有一種泰然的氣度。如果說生活的挫折、生死的遭遇都教會了她什么,她說無非是三件事。
“首先是遺忘。你要忘記不好的事才能輕裝上陣,既然不如意之事已八九,那就常想一二,怎么可能什么都被你得到呢?那世界就沒有公平可言了?!?/p>
“第二是珍惜。你可能看得見遠處的高山,想要去爬到山頂曬月亮,但事實上,月亮有很多種角度,站在山下看也是可以的。設(shè)想一下,你內(nèi)心平靜、容易滿足,每天看日升日落、滿夜星光,在窗前讀讀書,喝喝茶,也挺好的。珍惜當下,誰知道明天會發(fā)生什么呢?”
“第三是角度。就是多角度地去看問題,那就得多讀書,因為手里只有一把錘子的人看到什么都是釘子,讀書能幫助我們解決多種思維方式的問題。邪惡背后埋藏著善良,絕望背后也會有生生不息的愛的力量?!栋屠枋ツ冈骸防锏那苗娙丝ㄎ髂?,又矮又丑,那你看他的心靈美就好;林黛玉又小氣又抑郁,但你反過來看,看她的才華就好?!?/p>
末了,桑田放下茶杯站起來,看著窗外澄藍的天空和搖曳樹影,說:“我們?nèi)松袝龅胶芏嗦闊┦?,但你放在人的整個^、生歷程里來看,那就是—個小坎,跨過去就好,以后的日子還長著呢,你再把這件事反過來看,很多時候,可能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呢”。
她曾寫過一首名為《凈土》的詩:
在荒野開辟一個園子
一半種玉米一半種高粱
有空的時候就過來看看
抱一抱小貓曬一曬太陽
誰也不知道這秘密的墓地
是最后一片神賜的家園
沒有悲傷的羊沒有死亡的槍
雞一叫天就亮
這是最初和最后的善良
人生太短,
請熱烈奔跑
如果說時間不能帶走什么,
就是在一個人身上留下的印跡。
DavId是被時間親吻過的人,
而時間的親吻并沒有讓他衰老,
而是讓他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了十幾歲。
不信你看他的照片'
一身得體的紳士裝扮站在凱旋門前。
胸前的口袋里露出天藍色絲巾:
或者穿很酷的黑皮衣和高簡靴,
站在日本的陽光里笑著。他說他是個自由的人。
而這種自由來自于他對生活對生命既認真又灑脫的態(tài)度,
盡管這聽起來有點矛盾,但他平衡得很完美。
孤注一擲的冒險
David是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出國的人之一,也是上海第一代到國外淘金的人。二十出頭的時候,他已經(jīng)過上了大多數(shù)人向往的生活:家境殷實、妻兒在旁、工作捧的還是國企鐵飯碗。但偏偏他天生骨子里就有突突奔涌的冒險基因,渴望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再三思量后,他決定出國闖一闖,到日本去摸爬滾打一番。做這個選擇很難,需要莫大的決心,也必須要有孤注一擲的勇氣。盡管艱險,他還是排除萬難地走了。在那個年代能出國是極風(fēng)光的事,他揣著僅有的路費和得之不易的簽證,在左鄰右舍欽佩羨慕的目光里,留下了一個躊躇滿志的背影。endprint
“為什么當時一定要把自己丟到異國他鄉(xiāng)去受苦受難?”我問。
“我是個有夢想的人。人生太短了,總得做點什么?!彼f。
初到日本時語言不通、舉目無親,他一邊讀書一邊拼命打工。曾經(jīng)在勞務(wù)市場站一整天像物品一樣等人挑選,只是為了得到到建筑工地搬磚的機會;也曾一天打三份工,長期過度勞累讓他暈倒在公交車上,差點沒了命,在陌生人急促關(guān)切的呼喊中醒來,燈光變得恍如夢境。那一刻他告訴自己,要好好活著,若理想未捷身先死,多不值。于是他將打工縮減到一天一份,并且安排在離住所近的地方。
生而為人、務(wù)必善良
后來他靠著理發(fā)的手藝,漸漸多了收入來源。那時在日本理發(fā)貴,但他收費便宜,身邊的同學(xué)經(jīng)常都找他理發(fā)。他的鄰居,一位獨居的老人某天找到他,問:“你是中國人對吧?”David點頭:“是的?!?/p>
老人的目光就黯了下去,他說自己是一個二戰(zhàn)老兵,曾經(jīng)到中國參加過戰(zhàn)爭。“我們對你們做了錯誤的事情,我覺得很慚愧,也很抱歉。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希望自己從來沒有去過中國?!盌avid沉默良久后,對老人說:“我給你理個發(fā)吧。”
此后,老人的“頂頭大事”就由David包了,兩個人相處得不錯。直到有天夜里,David路過老人窗前時,發(fā)現(xiàn)屋里的燈沒有像往常一樣亮著,電視機的聲音也沒有響起,覺得不對勁,就推門進去看看,發(fā)現(xiàn)老人臥在床上,不知何時已經(jīng)去世。生命往往總是這樣,來時聲勢浩大,去時悄無聲息。他趕快通知了房東,房東聯(lián)系了老人在別處居住的子女,才把老人的身后事料理了。
那時他把妻子也接到了日本,兩人一起奮斗。但經(jīng)濟拮據(jù),租不起有床的房子,老人去世后,他問房東可不可以把老人以前的那張棕墊拿來用,得到同意后,他便取回家,布置成了一張簡單的床。直到后來他們終于買了房子,搬進新家后他才告訴妻子這件事。妻子嚇得不輕,直說“太可怕了”。他卻覺得,何懼之有?生死如常,更何況是有過交集的人,彼此還共同在對方生命中留下過痕跡。生而為人、務(wù)必善良,是他做人的準則。
永遠熱血沸騰
再后來,他成了第一個在日本做婚紗攝影的人,并且在電子游戲行業(yè)頗有建樹;功成名就回國后沒幾年,他再次“不安分”,只身飛往大洋彼岸的美國,又一次把自己丟到異國他鄉(xiāng)去成長。并且這一次,他依然成功了。
聽著他的故事,我評價他:“你真像個少年,永遠熱血沸騰,勇往直前?!?/p>
他笑著說:“可能是天生的,直到現(xiàn)在我還是這樣。”
此話不假。初次見他的人,幾乎從未猜準過他的年齡。看他的微信朋友固,沒有中老年雞湯、保健養(yǎng)生、核桃手串,而是很潮的街拍、和年輕人開心的合影、各色美食、旅途風(fēng)景。去年,父親去世,他便將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放在國內(nèi),陪伴母親。雖然他出國很早、思想開放,但其實骨子里流淌著最正統(tǒng)的中國文化血脈,“孝順”是他最看重的東西之一:“當你經(jīng)歷多了,會發(fā)現(xiàn)家人特別重要。孝順永遠是第一位的,一個人孝不孝順,決定著他是不是一個好人?!?/p>
一邊陪伴母親,熱愛美食的他還在上海開了一家西餐廳。他很享受現(xiàn)在的生活狀態(tài),自由自在,可以做想做的事、去想去的地方。他毫不避諱談起自己的感情,他在五十歲的時候離了婚,面對所有質(zhì)疑,他始終坦然:不合適的兩個人,為什么要將就?
“人活著,不就是要年輕時努力工作,換取后半生的自由,并且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嗎?做什么事,和什么人在一起,是可以自己決定的。人生這么短暫,讓自己快樂沒有錯?!彼D了頓,說道:“我對生死很看得開,沒什么可怕。我唯一怕的是抱著遺憾和委屈,虛度了這一生?!?/p>
要說地球上什么最有力量,非“生命力”莫屬。生命本身便讓人敬畏,而它所生發(fā)出來的力量,更是讓人感動。
植物界生命力最強:地衣
地衣種類繁多,全世界有26000多種,但它們都有個共同的特性:生命力極其頑強。從兩極至赤道,由高山到平原,從森林到荒漠,到處都有地衣生長。地衣不是一種單純的植物,它是由真菌和藻類組成。當生存條件不好時,真菌和藻類就會生長在一起互利互助,特別好的發(fā)揮作用,在其他植物無法生存的地方生活下去。緊密的合作,就是地衣有著極強生命力的秘密,在2.2億年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而沙漠、南極至大海龜?shù)谋成隙寄芸吹剿纳碛啊?/p>
哺乳動物生命力最強:駱駝
駱駝被稱為“沙漠的終極居民”,可以在沒有水的條件下生存3周,沒有食物可生存一個月之久。由于胃內(nèi)附生有水俘,可儲水,即使不飲水也能長時間行走,它們的體溫還不受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可以忍受出汗引起的25%的體重損失而不會脫水。而且與人類關(guān)系密切,是沙漠居民出行的良伴。
地球上已知生命力最強:水熊
“或許只有太陽停止燃燒,它們才會滅絕?!边@種8條腿的動物無處不在,雖然它們常被發(fā)現(xiàn)在苔蘚和青苔中。雖然只能通過顯微鏡才能觀察它們,可它們卻是動物界的一員。-200℃下它們可活若干天,一272℃和181℃均可存活2分鐘;在5700戈瑞強度的放射線下也可生存;還可以承受600兆帕斯卡的巨大壓力;而且在真空中都不會死亡。
2018向死而生
去運動
KEEP手機應(yīng)用軟件
推薦理由:
利用有限的時間完成無限的挑戰(zhàn),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你我都知道健康是身體的本錢,你的這份“本錢”增值還是貶值,全看你怎么對待自己的身體了。
提供健身教學(xué)、跑步、騎行、交友及健身飲食指導(dǎo)、裝備購買等一站式運動解決方案。有輕巧、傻瓜化、隨時隨地的特點,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用戶都能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視頻課程,得到相關(guān)的系統(tǒng)性指導(dǎo),對入門者來說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科學(xué)且人性化的訓(xùn)練機制則可以幫助用戶更好地堅持下去。
TIPS
《蝴蝶效應(yīng)》/電影
推薦理由:為身邊愛的人甘愿“犧牲”自己,使他們獲得幸福。
伊萬童時的可怕記憶殘留在他的腦海里,令他無法安心。上大學(xué)后一次無意的回歸日記讓他發(fā)現(xiàn)自己擁有回到過去的能力。就在伊萬回到過去改變每一件事后,當他回到現(xiàn)在時卻發(fā)現(xiàn)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于是反反復(fù)復(fù),他奔波于日益混亂的過去與現(xiàn)實之間,直到不可挽回的結(jié)局。最后為了所有人能夠得到幸福,他決定回到他出生前……
《入殮師》/電影
推薦理由:觀察各種各樣的死亡,凝視圍繞在逝者周圍的充滿愛意的人們。
原本是樂團的大提琴手的小林大悟,隨著樂團的解散,賣掉了大提琴和妻子美香一起離開東京回到了老家。誤打誤撞中成為了所謂的“旅程助理”其實就是入殮師,負責(zé)將遺體放入棺木并為之化妝。起初他對這個職業(yè)抱著排斥的心里。在面對人妖青年、舍下幼女去世的母親、帶著無數(shù)吻痕壽終正寢的老爺爺,在各式各樣的死別中,大悟漸漸喜歡上了入殮師這份工作。
《向死而生》/書
作者: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
推薦理由:一本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了本森兩次與死亡擦肩而過的“死亡”日記。
1905年,劍橋大學(xué)莫德林學(xué)院的院長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趁工作間隙去離倫敦30英里的蘇賽克斯郡妹妹家休整幾天,在1月26日的日記中,本森這樣記錄。第二天,意外發(fā)生,本森昏迷數(shù)日又纏綿病榻數(shù)月,直到6月中旬在醫(yī)生的許可下開始記錄無限接近死亡過程中的心緒及思想波動,直到10月中旬完全康復(fù),是為《向死而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