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達卿
一天,去一位老友家玩,見他在家中玩收藏,桌上堆滿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債券,有新中國成立以后發(fā)行的各種類型的實物國債券,也有民國時期發(fā)行的債券,還有一些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央蘇區(qū)發(fā)行的公債券。我問他收藏這些債券干什么,這種收藏費神費力,而且保值、增值的前景又不明朗。要收藏就收藏古代的瓷器、名人的書畫或者紅木家具,因為這些收藏往往可一本萬利。
老友笑著說,他收藏的目的并非出于保值增值,而是充實生活,也是一種健身。收藏還能健身?我有些不解。老友說,收藏是一種動手又動腦的活動,比如他收藏債券就動足腦筋,找親朋好友甚至海外關(guān)系才獲得一些珍貴的債券,債券到手后要分門別類歸檔整理,撰寫說明,在活動了手腳的同時,又拓寬了眼界,愉悅了心情,故藏品的收集、整理過程就是一種文化健身過程,更是一種文化養(yǎng)老。
聽老友這么一說,我不禁來了興趣,是啊,用收藏來文化養(yǎng)老,好創(chuàng)意。可我收藏什么呢?還是靠船下篙,不花什么投資搞有新意的收藏好。噢,有了。家中不是有一大箱子信件嗎,就從收藏信件開始。于是,我把幾百封書信整理分類歸檔,用檔案紙寫成目錄,注明收信日期、寫信人、內(nèi)容類別等。
這些信件,都深深地烙下了時代的印記,有“文革”時期的,有上山下鄉(xiāng)時期的,有十一屆三中全會時期的。在這一封封書信中,清晰地記錄著在重大時期的歷史背景下平凡人的生活。
我除了整理收集家中的信件外,還在親友家征集,自己也重新提筆蘸墨,以延續(xù)書信來往。畢竟書信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情感依托,它時時溫暖著我們的內(nèi)心。
一些收藏界的朋友笑我的收藏難登大雅之堂,我只是淡然一笑,不去爭辯。收藏的意義在于記錄歷史和體驗收藏的樂趣。書信是人生的一個片段,我收藏的是不同人的人生和歷史印記。最重要的是通過信件收藏,既豐富了我的退休生活,陶冶了情操,還鍛煉了身體,原來我有頸椎病、腰痛等毛病,現(xiàn)在全都不治而愈。閑時我要么觀賞信件藏品,撰寫每一封信件背后的小故事;要么去親友家收集信件,與他們交流親情友情;要么與外地的親友、同學、老師通信,訴說思念之情。動身動腦,渾身舒暢,心情愉悅,越活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