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永升
用炸薯條的油開車在法國是尋常事。十年前,陷入歐債危機的法國人,尤其是法國中產階級,迫于油價飆升的巨大壓力,在馬賽一家環(huán)保協(xié)會“開我的薯條( Rou1e Ma Frite)”的協(xié)助下,開始嘗試將炸薯條剩下的油及其他從餐館回收的食用油作為汽車的“替代燃油”。
法國為何想到“用炸薯條的油開車”,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經濟因素。“開我的薯條”民間社團將油炸食品的剩油,從馬賽的飯館和集體餐廳收購后,簡單處理過濾,再以低廉的價格配發(fā)給社團的會員作為汽車燃料,價格通常不到正常柴油價格的一半。例如,0.65歐元即可換取1升的回收過濾油,柴油價則高達每升1.5歐元。第二,環(huán)保因素?!伴_我的薯條”本身是一個環(huán)保組織,提倡“再回收再利用”,“用炸薯條的油開車”的提議一經提出,就得到馬賽市50家飯館響應,迅速在整個法國乃至歐美社會引起轟動。至于為何是薯條的“油”而不是其他“油”,這與法國飲食背景有關。在歐美國家,一提到薯條,便有“法式薯條…美式薯條”的說法,“法式薯條”似乎是法國的標簽食品。
事實上,用炸薯條的油開車并非法國人首創(chuàng)。之前,日本、美國都嘗試過。在美國,有些顧客會將食物剩油順便回帶家,稍加過濾后摻入汽車油箱內。在日本,餐館回收的剩余食用油,會供機場內部車輛使用。
雖說此法可降低成本、變廢為寶,但專家認為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炸過薯條的油會有味道殘留,可能會讓人感覺不適;回收的廢油可能會對車輛產生不良影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