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樹人
黃荃是五代時后蜀的著名畫家,他的花鳥畫達(dá)到了呼之欲出的境界,但宋代蘇東坡在《書黃荃畫雀》中說:“黃荃畫飛鳥,頸足皆展?;蛟唬骸w鳥縮頸則展足,縮足則展頸,無兩展者?!?yàn)之,信然?!边@段話的意思是說:黃荃畫的飛鳥,鳥首、鳥爪都是伸直的。有人指出,鳥兒飛翔時,首縮則爪伸,首伸則爪縮,沒有首爪同時伸直的。大家到外面去觀看空中的飛鳥,發(fā)現(xiàn)果然沒有首爪皆伸直的。
南朝梁代大畫家張僧繇畫的人物奇形異貌,變化多端,但他畫的一幅《群公祖二疏圖》,卻因圖中士兵穿的是草鞋而鬧出了笑話。因?yàn)楣鎮(zhèn)兪沁_(dá)官貴人,都住在京城,京城里的士庶穿的都是布履,而穿草鞋則在江南盛行。這個失誤,是畫家不熟悉地理、不了解民俗造成的。
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以擅畫人物而著稱,他以漢代昭君出塞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昭君圖》更是構(gòu)圖新巧、技法嫻熟,令人拍案叫絕。但后來有位名家發(fā)現(xiàn),畫中的婦女戴的是帷帽,這種帽子最早出現(xiàn)在隋朝,漢代是絕對沒有的。
20世紀(jì)30年代,繪畫大師張大千為一位朋友畫了幅《柳蔭鳴蟬圖》,畫的是柳枝上有一只蟬在鳴叫。畫完后張大千沒有題款,讓索畫的朋友去請齊白石題款。那位朋友找到齊白石,把張大千的畫交給齊白石并說明了來意。齊白石看了一會兒,搖頭說:“大千居士疏忽了。蟬伏在柳條上,頭應(yīng)該朝上,不能朝下?!苯又纸忉屨f,蟬頭重尾輕,落在細(xì)弱的柳枝上不穩(wěn),會掉下來。索畫的朋友把齊白石的話告訴了張大千,但張大千不信。后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張大千到四川避難。夏日的一天,他正在柳蔭里乘涼,忽聽得柳樹上有蟬兒噪鳴。張大千突然想起了齊白石的話,于是就在柳林里轉(zhuǎn)著觀察柳枝上的蟬。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蟬都是頭朝上伏在柳枝上鳴叫時,對齊白石不由得更加欽佩了。
日本著名畫家岡山應(yīng)舉曾創(chuàng)作過一幅《馬食草圖》。有位農(nóng)夫看后說道:“這準(zhǔn)是一匹瞎馬!”畫家分辯說:“它的眼睛明明是睜開的嘛?!鞭r(nóng)夫笑著答道:“正因?yàn)樗犞劬Γ圆攀窍柜R。不瞎的馬吃草時是閉著眼睛的,因?yàn)樗卵劬Ρ徊菁獯虃?。”畫家由衷地嘆服,感慨自己觀察生活不夠細(xì)心。
美國著名畫家伊曼紐爾·勒茨曾畫過一幅《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畫中星條旗在船上被高高舉起。但星條旗是在1777年6月14日即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之后才被正式確定為美國國旗的,所以在華盛頓橫渡特拉華河時不可能出現(xiàn)這樣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