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葉
(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9)
情緒調節(jié)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課堂上激發(fā)情緒對學習動力性作用的教學設計。從學生的心里出發(fā),一種人性化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主動愛上學習為目的的情感性教學模式。課堂中的情緒調節(jié)教學模式的實質是教師引導和發(fā)揮學生的正負情緒對教學活動的積極作用,從而克服消極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通過各種課堂活動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自豪感。
1.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建立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和羅杰斯。人本主義認為,人是一個整體,在研究的過程中不應該把人的心理劃分成不同的部分,而應該觀察人的整體發(fā)展,更重要的是要觀察人的心理活動,人的各種情緒變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關注學生的成長歷程,關注人性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注重啟發(fā)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潛能,結合認知和經驗,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認識世界,肯定自我,實現自我,最終達到自我實現的最高境界。
2.情緒心理學
情緒心理學認為:情緒作為基本的心理過程之一,在整體的心理活動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它對有機體的生存和生活活動有重要的價值。也就是在人的心理活動中,情緒起著重要作用,會干預人的學習和生活。情緒追求制約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影響了學生的意志力和努力程度;情緒充予則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學習過程。
情緒調節(jié)教學模式由課堂刺激因素、教學過程、情緒反應、教學結果這四個模塊組成。下面,就根據對外漢語聽力課教學的目的和特點,來構建一個情緒調節(jié)聽力教學模式。在課堂刺激因素中,包括教師特點、學生特點、聽力內容和教學環(huán)境。教師特點包括:專業(yè)知識、備課準備、教學模式和方法、態(tài)度、情感、言行舉止等。教師在整個教學模式中起著關鍵作用。學生的特點包括:年齡、聽力水平、接受程度、心里特點、對聽力課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生的學習習慣等。學生是整個教學模式的主體,因此對學生特點的把握是整個教學模式的重中之重。
1.情緒要素的調節(jié)策略
在情緒調節(jié)教學模式中,正情緒包括好奇、興趣和愉快,負情緒是焦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正情緒,抑制和調節(jié)負情緒對教學的影響。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中,引起學生正情緒的教學策略主要體現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上。為了讓沉悶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教師可以采取任務型教學法,將全班分為四組,每組都有自己的聽力任務,組內的每個同學也有自己的聽力任務。在聽力中,每個同學要明確自己的任務并完成,然后全組成員組合答案,最后各組匯報答案,教師講解并點評。
學習焦慮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最為普遍的情緒反應,在對外漢語聽力課堂,學生更容易產生焦慮情緒。教師應該采取的策略包括:提問的方式靈活多變。簡單的問題直接問學生,復雜的問題教師應該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回憶和模仿錄音中的答案,給學生思考和組織語言的時間;如果有學生回答不出問題,可以再放一邊錄音,也可以引導學生怎么去聽,重點聽的內容是什么。學生回答對問題,要給予鼓勵和肯定;如果回答錯誤,不要采取批評的方式,要找出學生為什么回答錯的原因,幫助學生克服聽力障礙。
2.優(yōu)化聽力教學過程
優(yōu)化聽力教學過程包括五個方面:優(yōu)化師生關系、優(yōu)化聽力教學情景、優(yōu)化聽力教學方法、優(yōu)化聽力課教學考評。優(yōu)化師生關系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直接交往和聯系。教師在注重跨文化交際的同時,還要了解留學生的國籍、年齡、性格、學習習慣和特點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等。
優(yōu)化聽力教學情境主要是指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聽力環(huán)境。通常在多媒體設備上播放聽力材料,教師應該提前剪輯好音頻,可以控制音頻的速度或者重復次數,確保學生聽清聽懂。除了聽力材料,有時教師播放電影或者音樂,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優(yōu)化聽力教學方法,傳授學生更多的聽力微技能,這是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例如:教師教會學生在聽力中找關鍵詞、學習語法點、抓住主要信息、排除干擾、理解和概括能力的訓練以及文化內涵的差異、語音的區(qū)分等。教師應該靈活地變換提問方式,多方面多角度檢驗學生的理解能力。
優(yōu)化聽力考評的常見形式就是考試??荚嚨男问揭话銥椋郝牼渥?、聽短對話、聽長對話、短文理解、標聲調、標停頓、斷句。從各方面檢驗了學生對聽力理解的掌握和聽力技巧的把握。檢驗的目的是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孟昭蘭.情緒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
[2]李曉琪.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