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皮縣教育局教研室 苑國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校本課程開發(fā)成了中小學普遍關注的問題。通過對南皮縣20多所中小學的調查,筆者發(fā)現大部分學校都開發(fā)出了多種校本課程供學生選擇,有些還達到了較高水平。但是,這些學校在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課程意識不強、忽視學生實際需求等問題。
通過走訪和調查,筆者發(fā)現,部分學校對校本課程的理解存在偏差,開發(fā)中存在的傾向性問題比較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將校本課程開發(fā)等同于編寫校本教材。開發(fā)校本課程是新課改賦予學校的權利,同時也是學校在教育教學中應盡的職責。然而,有的學??偸前研1菊n程開發(fā)與編寫校本教材混為一談,將編寫的教材品種作為評價校本課程開展工作的唯一指標,他們直接把教師的論文集、校長的講話稿等收集整理,充當校本教材。還有的學校編寫校本教材時,不僅追求品種和數量,而且在印刷和裝幀上煞費苦心,不僅造成資源無謂消耗,還加重了教師和學生們的經濟負擔。有的學校編寫的校本教材與學生的實際嚴重脫離,既不考慮當地的教育資源,也不考慮學校的傳統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根本沒能起到整合資源、合理使用、創(chuàng)新載體的現實作用。上述種種現象,直接折射出目前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存在的“功利化”和“跟風趕潮”趨勢。
個別校長和教師在演“獨角戲”。由于中小學教師長期以來一直處于課程被動執(zhí)行者的地位,只需一己之力就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新課程改革之后,在較短時間內,他們還沒有形成與他人合作的理念,缺乏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同時,學校一級課程開發(fā)工作缺乏專業(yè)化的指導和支持,沒有相關經驗的積累和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鑒,再加上教師能力薄弱,工作負擔重,精力和時間有限等因素,使得絕大部分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fā)中力不從心,經常處于困難和矛盾之中。如今,上級部門又把校本教材作為督導和檢查的重要方面,這就迫使個別校長和教師不得不“赤膊上陣”,做些“裝扮門面”的事情。
學校和教師“一廂情愿”。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是從管理制度上的一種劃分,它們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各有側重,從而形成學校完整的課程體系。對學校來說,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需要,既是開發(fā)校本課程開發(fā)的追求,也是完善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保證?,F如今,中小學階段的教育評價機制和相關選拔制度還遠遠跟不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再加上輿論宣傳不到位,讓絕大多數學生、家長和社區(qū)對校本課程產生了“明里應付,暗中抵觸”的消極心理。最終的局面是,校本課程開發(fā)成為學校和教師的單邊行動,原本應作為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的主體——學生被“邊緣化”。
在“夾縫中求生存”。調查發(fā)現,很多學校沒有開設校本課程,即使開設了,也沒有一所學校是按照規(guī)定開足課時,主要是因為校本課程與升學考試沒有直接關系。這既反映了學校、學生和家長仍然把國家課程計劃中的課程區(qū)分為“主課”和“副課”的一貫立場,也道出了外部評價對學校開什么課,以及怎么開的影響力。即使在“主課”之內,語文總是被排在其他學科之后,致使學校完整的課程體系被弄得“支離破碎”。
學校的課程資源不能有效配合。學校在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時,要善用現有課程資源。當然,每所學校都有不同的資源,具體包括人力、經費、設施及設備等。但具體該如何運用課程資源,并使之成為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因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校進行校本課程開發(fā),離不開校長、教師、行政人員等主體間的溝通。同時,學校與學生、家長以及社區(qū)間的溝通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fā)揮校本課程對學生健康成長的促進作用。
學生舊的學習觀念根深蒂固。學生以教科書和教師為中心的學習觀念根深蒂固。一些學生仍然保留接受教科書及教師陳述的學習方法,一旦改變教學策略或者研究課本外的事物,學生便感到沒有進行學習。究其緣由,還在于教師常以教科書為依據、以直接解說為教學方法,并且以紙筆測試作評估的模式。教科書是依據課程綱要設計的,它不僅有具體的教學步驟指引教師的教學活動,面且還有相關課題的學習活動,所以不同的教科書有不同的學習內容,深淺程度也不同。
多年的教育經驗導致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極端依賴教科書和某些教輔材料,考試試題都是來自教科書和作業(yè),因此教師只需清楚講解課文的內容重點,學生留心記下,就可以在考試中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因此,就有一部分學生以書本和教師為中心進行學習,不能快速地接受新的課程或教學方法的改變,這也影響了校本課程的實施。
教師沒有接受足夠的專業(yè)培訓。教師如果不能充分了解校本課程的理念、發(fā)展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這將會成為學校開發(fā)校本課程的障礙。因此,學校應注重培養(yǎng)教師在校本課程方面的素質和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教師的自覺。教師越有經驗,越會形成一種習慣,就越難以改變,所以,能不能意識到先前工作中的不足或者愿意改變習慣了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關鍵。二是領導的觀念。學校領導的觀念直接影響學校的教學氛圍,如果校長沒有研究意識,校本課程就很難進行下去。三是課程的設計能力。從最基本的課程教學理論,到案例的設計和討論以及實施,再到進一步的合作對話和總結,都是一個不斷學習和進修的過程。四是行政的支持。學校應該積極為教師開發(fā)校本課程創(chuàng)造條件,這包括指導專家、時間、經費和設備等等,當然還應為教師提供學習進修和課題研究的機會。
校本課程開發(fā)應注重多樣件、生成性。在新課程理念下,教材只是一種課程資源,是課程的一種呈現形式,不是課程的全部。事實上,開發(fā)校本課程的實質就是合理適當地利用各種形態(tài)的課程資源,以服務課程的實施。而現實中,人們還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課程與教材等同起來,仍然把獲得系統的書本知識作為重點,削弱了校本課程全方位服務于學生獲得綜合知識和直接經驗這一功能。許多學校的實踐表明,通過開設一些專題講座、安排一些探究實踐活動課等,只要設計得當,為學生所喜聞樂見,都可以使校本課程得到較好實施,并達到預期效果。
校本課程開發(fā)應滿足學生的發(fā)展需要。開發(fā)校本課程切忌急功近利,學校應扎扎實實地研究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認知方式,把學生個性發(fā)展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國家課程解決了受教育者共同素質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與興趣愛好。開發(fā)校本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潛能優(yōu)勢,促進他們個性的全面和諧發(fā)展。一所學校要開發(fā)校本課程,首先要考慮必要性,而必要性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的興趣和需求。
校本課程開發(fā)應該是一個民主、科學、合作的過程。在校本課程自下而上的建構過程中必須最大限度地尊重每一個學生個體作為人的需求和選擇。校本課程作為課程改革的必然產物,要想最大限度地滿足個體的需求和選擇,就必須尊重每個人的選擇,走自下而上的群眾路線,體現較強的民主意識,使得課程設計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體現以人為本的價值觀,達到課程主客體之間互動、互需的理想效果,突出科學性。在開發(fā)校本課程過程中,要求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校長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社區(qū)成員之間、教師與學者專家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進行廣泛合作,這樣才能開發(fā)出具有開放性、個性化的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開發(fā)應進行互換評價方式變革。作為研究性學習載體之一的校本課程,其評價必須變客體為主體,將評價手段和方式的單一、定量、靜止變?yōu)槎嘣?、定性、動態(tài)。評價內容應該側重于個體成長中的創(chuàng)造性和個體在群體實踐中的團隊合作意識,發(fā)現每一個個體的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的價值,肯定其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和感受,激發(fā)每一個個體的創(chuàng)新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