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祖崗
在新課程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材的體系和內容都作了很大的調整。一年級上冊《校園里的號令》是第二單元《校園生活真快樂》中的第二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探究和體驗,熟知學校生活中各種鈴聲的含義和要求,了解校園生活的一般規(guī)則,主動、積極地適應校園生活。我們要著力讀懂、讀透教材《校園里的號令》里設置的四個環(huán)節(jié),把握文本背后所蘊藏著的豐富內涵。在鉆研教材、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幾點:
教材只是我們實施教學的依據(jù),只有把學生生活中的問題和現(xiàn)象進行梳理并納入到課程中來,引導學生共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的真實體驗和反饋才會不斷生成新的教學資源,看似簡單的教材才會真正豐富起來!
【教材設置一】打開《校園里的號令》教材,我們就會看到一首謎語兒歌:小小指揮家,威力非常大。只要它說話,我們都聽它。大家找一找,藏在哪里呀?其次,教材中兩個小朋友的對話也很容易引起我們的注意:①“我猜到了!”②“為什么要聽它的話?”還有,看似無意,實則很有深意的是教材中的一個個象征號令的物象:掛在樹上的大喇叭、教室墻上的廣播、還有老師嘴里的口哨。
【內涵透視】本環(huán)節(jié)呈現(xiàn)的是兒童的校園生活片段。教材中的謎語與課題《校園里的號令》相呼應,通過充滿童趣的方式揭示出鈴聲的指揮功能,同時它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指南。教材中兩個小朋友的話語,是對兒歌教學活動的深化與拓展的提示。
如果老師只是讓學生互相讀讀、猜猜兒歌、說說聽到的鈴聲。表面上看,也許活動挺豐富、氣氛很熱烈。其實,孩子們對遵循校園生活中“規(guī)則意識”的概念意象的建構,是不到位的,它必須通過具體的、直觀的、生活化的教學來逐步呈現(xiàn)給學生。
【實施策略】要讓學生聽懂并遵循校園里的鈴聲,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教材,實施教學:謎語的教學互動可以指向兩個活動。一是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經驗思考生活現(xiàn)象:哦,原來除了小學生要聽號令指揮外,連老師也要服從它的安排呀;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在校園里找找平時沒有注意到的音響設備。如果有條件,老師還可以帶學生去觀察一下學校廣播室,探究一下指揮全校師生的鈴聲是從哪里來的、學校一天中設置了幾種鈴聲,并且懂得愛護學校的音響設備。
教材給出的僅僅是一個范例,教師可適當利用教材加以拓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觀察、發(fā)現(xiàn)校園鈴聲的存在;引導學生去感受不同的學校,不同的鈴聲內涵,進一步引導學生了解校園里的號令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生活化的課程,追求的是動態(tài)的、過程性的真實教育。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堅持靜態(tài)教材動態(tài)施教,直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使得課程教學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連、相通、相融。
【教材設置二】本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了解各種鈴聲的含義以及相應的規(guī)范。一是組織學生開展“你聽我聽”體驗活動;二是呈現(xiàn)火災疏散演練時的場景;三是呈現(xiàn)聽見鈴聲時,小朋友生活中常會出現(xiàn)的多種與校園規(guī)則相悖的行為。
【內涵透視】本課教材是按照“校園生活”的細節(jié)來呈現(xiàn)教學內容的。教材設置二中呈現(xiàn)的三個主題,截取了不同校園生活的片斷,反映了兒童校園生活的不同側面。“你聽我聽”體驗活動,通過組織學生試聽和辨析,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明確校園內外生活中各個時間段各種鈴聲的含義和要求,明確與鈴聲相對應的行為規(guī)范。在我們的生活中,火災疏散的場景并不常見。但是,在課堂上,我們不但要讓學生聽懂警鈴的含義,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尋找“安全通道”的標志、指示的出口以及疏散的路線,讓學生掌握基本逃生技能。本環(huán)節(jié)的最后一個部分是“聽見上課鈴聲該往哪里走”,引導學生要自覺按照鈴聲的要求約束與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下課期間要合理安排準備上課、休息玩耍等時間,當上課鈴聲響起時,要自覺主動地進入教室。
【實施策略】讓教材動起來,把原有靜態(tài)文本的意圖領會后,要設計一些具體的活動流程,讓學生經歷道德知識的產生、道德概念建構的全過程,最終習得并發(fā)展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有一位老師在教學“聽見上課鈴聲該往哪里走”這一環(huán)節(jié)時,這樣處理:
師:前幾天,老師發(fā)現(xiàn)有幾名學生是這樣做的,我們一起來看。(播放視頻:上課鈴聲響了,有的同學快速進了教室,有的還在操場逗留。)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1:有個同學聽到上課鈴聲了,還在操場上打球。
生2:等他趕回教室的時候,正在上課的老師停了下來……
師:此時,你們想對他說些什么呢?
(學生交流)
師:鈴聲是學校生活的號令,通過它們,你們發(fā)現(xiàn)校園生活有什么規(guī)律?
(學生反思后,紛紛舉手,談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
師:校園生活的有序開展,需要各種號令來指揮,更需要我們嚴格遵守。這樣,校園生活才能更有序、更快樂!
上述課例中,教師根據(jù)《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的特點,透過教材中靜態(tài)的文本內容看到了道德知識技能形成的動態(tài)化學習、建構的過程,逐漸提升和規(guī)范了學生校園生活的規(guī)則意識,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對兒童生活的具體指導,讓每一個學習者經歷了完整的道德認知過程。
瀏覽教材《校園里的號令》設置三和設置四,你會發(fā)現(xiàn)教材設置的活動,顧及了大多數(shù)學生的生活,它面向的是全體學生。但是,我們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顧及個體差異,盡可能地讓每一個學生在課程生活中,得到體驗的機會,提升自己校園生活的規(guī)則意識。
【教材設置三、四】
教材的設置三和設置四,呈現(xiàn)的是“升旗儀式”、“眼保健操、廣播操”兩個全景式范例,一是讓學生懂得在“升國旗”這個特定場合,要遵守哪些規(guī)則;二是讓學生了解做好兩操的意義,形成認真做好眼保健操和廣播操的意識,逐步衛(wèi)生、科學地做兩操。
【內涵透視】
設置三:“升國旗了”。呈現(xiàn)的是學校升旗儀式的程序——出旗和升旗。出旗時,要求學生立正站好,保持肅靜;升旗時,則要求學生做到主動行注目禮,即在肅立的同時,眼睛始終注視著徐徐升起的國旗。同時讓學生了解到,在升國旗的時候,每個人都要唱國歌,少先隊員要敬隊禮。
設置四:“保健節(jié)拍”。讓學生了解到校園里有一種特別的樂曲指揮著我們做眼保健操和廣播操。教材呈現(xiàn)的全景圖只是一個范例,一年級小朋友要做好兩操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實施策略】追求教學的實效性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價值所在,其關鍵就是要針對學生生活中具體而又真實的場景進行指導。例如,我們學校每周一舉行升國旗儀式,周二至周五每天早上由高年級學生進行升旗,此時在操場上的老師和學生都要原地立正,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要敬隊禮。在做眼保健操和課間操的時候,由于音樂旋律感較強,需要教師結合學生的個性和習得能力的差異,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早日在群體性的活動中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舉止。
總之,我們在分析研究《校園里的號令》一課時,既要根據(jù)教學實際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涵的教育因素,有效、合理地使用好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在不斷感悟、創(chuàng)新中,確立“用教材教”和“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切實發(fā)揮教材的作用,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真正實現(xiàn)“以人為本”的超越,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