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仁慶
摘要:我本人一直從事青田石雕刻創(chuàng)作,賈島曾說“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苦澀又真誠的詩句,傳遞著對創(chuàng)作的尊敬,對追求完美的頂禮。人們在看到一件精美的雕刻作品時,經常會感慨它的創(chuàng)意之美、雕工之精以及它向我們所傳達的精神和內涵。欣賞一件石雕作品更像欣賞一幅大自然天然形成的立體畫卷,而其上又凝結著雕刻師太多的心血,從選料、構思到最后的琢磨、拋光稍不留神就會有損壞的風險。其中構思尤為重要,我結合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驗在文中進行淺要闡述。
關鍵詞:青田石雕;創(chuàng)意;寫實;抽象;俏色
中國石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著濃郁的傳統(tǒng)色彩,石雕藝術是中華民族人民聰明才智和勞動心血的凝結,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它蘊涵民族深層的文化底蘊,符合人們的審美觀,來自大眾的藝術與民眾呼吸相通的藝術才最具有生命力,因此中國石雕藝術形象歷經千載,經久不衰,而且越來越輝煌燦爛,光彩奪目。千百年來,伴隨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而流傳至今。它表現了民間工藝精湛的技藝、巧妙的構思和奇特的創(chuàng)造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歷史人文價值。一旦脫離它,就失去了韻味,也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眾所周知,任何形式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沒有具體的表達以前僅僅是一種存在于腦海中的意念或者是一種想像。也就是說創(chuàng)作者在作品的實際制作之前,心中已經看到了某種意象,其再根據這些意象進行整理,綜合成為理想的具體形式,這便是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稱之為構思。而青田石雕創(chuàng)作的構思,就是創(chuàng)作者根據石料的形狀、顏色、紋理來順應石料的特點進行選題和具體的構圖。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考慮石料的不同特點而來完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俏色”。
青田石雕創(chuàng)作的構思靈感來源于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的體會以及對石料的形狀、顏色、紋理剎那間的共鳴。一塊自然的石料往往就是一件極美的作品。能給我們很多美的聯(lián)想。每一塊石料不管好壞,都有它特有的特點和性格,善待每一塊石料往往能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石料顏色較為復雜或者有大塊較硬釘時的情況,這時就需靠經驗及對石料的認識,說不定就能變廢為寶;對不適宜雕刻的色塊及硬釘加以利用,使所描述的主題更加生動更有韻味,而成為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作品。所以一件成功的作品除了雕刻技藝及造型以外,作品的構思實不容忽視。一件極佳的作品絕非單靠技藝就能臻于佳境。配合好了石料的特點和性格,才能創(chuàng)作出“趣味橫生”的杰作來。因此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構思就顯的尤為重要,有時候這種思考的階段所花費的時間精力,遠比雕刻階段更為長久艱苦??芍^是“挖空心思”。
青田石雕創(chuàng)作中可分為寫實與抽象兩大類。寫實的作品是由對整體特征形象銳利的觀察和正確的理解,再加以模仿制作,以求唯妙唯肖;表現出自然的美人工的巧。.抽象的作品就是在對主體的形狀特征及隱于里面的精神加以概括、升華,而能源于自然而超越自然;“似是而非”卻又一目了然。一件好作品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表面技巧,而在于其內涵;以達人與自然的融合,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此乃藝之最高境界!這也是吾輩之所求。
當然寫實不是照葫蘆畫瓢,生搬硬套,抽象也不能任意而為 ,天馬行空。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只有不斷提高個人文化藝術修養(yǎng)、吸收兄弟藝術的營養(yǎng),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才能越過技巧的處理層面,而達到情感的宣釋及心靈的暢想。過去甚至現在有相當一部分人把石雕藝術品稱為“產品”而不叫“作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創(chuàng)作上沒有融入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只是在機械地復制加工。石頭的藝術特色非常明顯,其顏色絢麗多彩,紋理變幻無窮,這些原石,如果合理運用“俏色”雕刻,其綜合性與逼真性便是最大的特色。因為“俏色”工藝既能結合原石的特有色澤,又能表現出生動傳神的雕琢形體,因而具有更深層次的審美價值。任何一件作品都不是把固有的東西搬到石頭上,而是通過仔細觀察原石的特點、外形、色彩后認真地分析,看它適合做什么,既保留了石頭的完整性,又體現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想,才能給人以獨到的審美享受。這樣的創(chuàng)作要求作者必須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較高的雕刻技藝。沒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文化底蘊,就沒有對作品認識、理解的深度;沒有高超的雕刻技藝,則不能把作品形象的表現出來。
時代滄桑變換和美好生活的今天,人們的觀念轉化和欣賞水平的提高,與對石雕認識和要求在根本上發(fā)生著質的變化,不再是豐衣足食的概念,往真正意義的石雕文化邁進,追求新思想,文化素養(yǎng),內涵豐富、有品位、有意境、綜合性藝術理念的作品,這就給我們這些石雕藝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古今兼容的理念,不但要掌握現代社會發(fā)展潮流,新思想,與時俱進,廣泛的愛好,吸取各家藝術的理念精華,博學多才,視野開闊,獨到的美學觀點,更要掌握傳統(tǒng)的精髓,學習古典文化,做到博古通今,作品既有古韻,又有時代氣息的活力,,用傳統(tǒng)的題材,換上現代手法去做,既有傳統(tǒng)的樸實無華又有濃郁的時代浪漫氣息。但是萬變不離傳統(tǒng),石雕藝人除了有上述才能,還要有一顆炙熱的心,熱愛生活,擁抱大自然,才能創(chuàng)作好的作品,藝術本就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件好的作品,能使人看了心曠神怡,精神激昂,一件讓人看了心情煩躁的作品,就不是好作品,好的作品是符合中國傳統(tǒng)美德,要有高度理智和統(tǒng)一完美結合的產物,藝術的最高標準不但新,更要好。作為一個雕刻的匠人,我一直認為藝術創(chuàng)作不是淺嘗輒止,它需要一定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需要民族化和現代化的融合,精美的石頭會唱歌,作為雕刻家,我們要充分發(fā)揮石雕最大的文化功能,讓它的光芒永遠與中國文明的進程相輝映。
參考文獻:
[1]陳華.關中傳統(tǒng)民居石雕藝術的審美闡釋[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3(01):164-166.
[2]馬運燦. “石為心化”[D].中國美術學院,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