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華擅長通過對小人物的刻畫,賦予歷史記憶全新的鮮活面貌。他筆下許三觀一家雖然清貧卻不乏歡聲笑語。許三觀一次次賣血,卻在苦難底色中掙扎出動人的生活。本文通過對書中人物描寫,特別是對話的細讀,分析《許三觀賣血記》中黑色幽默的運用,進而考察余華小說的藝術(shù)特色。
關(guān)鍵詞:《許三觀賣血記》;人物描寫;黑色幽默
余華小說對小人物的刻畫使人印象深刻。在敘述過去的生活時,作者總能賦予特定歷史記憶以新的生活容貌,從苦澀的生活片段中發(fā)掘愛的寬廣。對生活精彩的重新發(fā)現(xiàn)在《許三觀賣血記》中俯拾皆是,許三觀過生日的片段尤其動人。風趣的語言對話,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令讀者意猶未盡,書中人物的命運走向牽動人心。誰說小人物的一生就不能精彩絕倫?生存還是生活?喜劇還是悲???戲劇還是真實?作者用幽默的語言給出了答案。
一、從“吃”說開去
可以說《許三觀賣血記》真正體現(xiàn)了“民以食為天”。筆者大略數(shù)過小說中關(guān)于吃的片段,每章都有,總計不下一百處。對許三觀來說,吃更有特別的意義:“我不想吃別的,我只想吃炒豬肝,喝黃酒。”“吃”與“賣血”構(gòu)成許三觀生活的張力。能吃身體好,身體好能賣血,賣血才能吃上好的。這樣近乎絕望的循環(huán)在小說中周而復(fù)始,或許恰恰是瑣屑而徒勞底色才凸顯了血色的狂歡。
吃是身體好的標志,吃什么更是身份的象征。李血頭吃蠶蛹,吃白糖,城里人吃瓜吐籽。許三觀是送繭工,吃瓜不吐籽。許玉蘭嫁給許三觀就不肯一下午吃掉八角三分錢。許三觀說白糖就是用來送人的。許三觀一生沒有吃過多少次豬肝,常有的是吃苦、吃虧。 然而吃苦、吃虧也有好吃、不好吃,會吃、不會吃的分別。“他媽的,你倒真是會吃”,搖船的來順罵得真好。小說第十九章過生日炒豬肝是“會吃”的一次集中體現(xiàn)。
二、“吃了甜的都想不起來這就是糖”
《許三觀賣血記》中的人物是自己說話的,說出的卻總是生活中的無意識。與其說人物表現(xiàn)了苦難,不如說苦難表達了他們。
(一)外貌描寫的缺失
許三觀是生日的主角,賣血的主角,小說的主角。通過語言神態(tài)的描寫,余華將人物刻畫得生動傳神,栩栩如生,讓讀者覺得這就是我們身邊的人,這就是小人物的生活常態(tài)。但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書中對人物的刻畫偏偏少了外貌描寫。
我們只知道許三觀是城里絲廠的送繭工,胖過,瘦過,后來老了。余華或許是不想將書中人物肖像化,這種對面目的模糊處理使人物更具有普適性,使其更具鮮活的生命力,給讀者留下了充盈的想象空間。又或許,許三觀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樣貌,瑣碎的生活是無暇反思的。沉浸于苦累日常生活的平凡男人,什么時候有機會觀照自己的形象呢。噢,有過那么一回,許三觀看看自己,又看看自己的兒子:一樂長得越來越像何小勇了。
(二)情節(jié)安排
人物自身既是無暇反思的,小說的深度便更多依賴作者對情節(jié)的安排。作者隱身于故事之中,并不如中國傳統(tǒng)小說那樣時時現(xiàn)身說理——小說一大亮點就是對人物生活不吝筆墨的細致描寫。
余華筆下許三觀一家的生活雖然舉步維艱,但是他們并沒有自暴自棄。一家人在想象中舉辦了一場豪華的生日宴席。
“豬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鹽,放上生粉,生粉讓豬肝鮮嫩,再放上半盅黃酒,黃酒讓豬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蔥絲,等鍋里的油一冒煙,把豬肝倒進油鍋,炒一下,炒兩下,炒三下……”
炒豬肝把細節(jié)描寫做到了極致。任何人讀到這一段,都會產(chǎn)生強烈的代入感,口角生津。這是許三觀對人間至味的描寫,也是作者對許三觀性格、生活狀態(tài)的描寫。緊張困頓的生活中,生日仿佛一個暫停鍵,使許三觀獲得一次喘息和憧憬的機會。作為讀者的我們,除了跟著許三觀炒一回豬肝,也借味覺的“心領(lǐng)神會”進入歷史時空,走近許家的夜晚,跟著許三觀一起哈哈大笑。
……許三觀立刻制止他們:
“不,只能炒三下,炒到第四下就老了,第五下就硬了,第六下那就咬不動了,三下以后趕緊把豬肝倒出來。這時候不忙吃,先給自己斟上二兩黃酒,先喝一口黃酒,黃酒從喉嚨里下去時熱乎乎的,就像是用熱毛巾洗臉一樣,黃酒先把腸子洗干凈了,然后再拿起一雙筷子,夾一片豬肝放進嘴里……這可是神仙過的日子……”①
余華筆下 “幽默成了結(jié)構(gòu),成了敘述中控制得恰如其分的態(tài)度?!雹谧髡哒腔谶@種對生活中一家人忍痛作趣的充分把握,令更多的讀者產(chǎn)生共鳴。在虛構(gòu)的小說中,我們不僅沒有感覺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反而獲得了更加親切的閱讀體驗。黃酒從喉嚨下去的體驗用熱毛巾洗臉來形容真是絕了。許三觀一家饑貧交迫中通過精神慰藉滿足口腹之欲,鮮活的細節(jié),讓本書閃爍著黑色幽默的光芒。
作者另一篇知名度極高的小說《活著》,整篇的安排不斷加劇著主人公福貴命運的悲慘性。與《活著》不同,《許三觀賣血記》通過幽默來加深對苦難的渲染。某種程度上這或許是更高明的安排,它是一種對苦難的妥協(xié),一種釋放,而非一味的加深苦難,一苦到底。“正因如此荒誕的內(nèi)蘊與詩意表象,使《許三觀賣血記》完全沒有那種簡單化戲劇性的外在的黑色幽默,而成為目前書寫得相當成功的高級的黑色幽默小說作品?!雹?/p>
荒誕的狂歡是通過反復(fù)的手法搭建起來的。三個兒子一人炒一下,作者不厭其煩地慢慢寫出來,幾乎是忍著笑的語言,戳穿了現(xiàn)實與想象的巨大落差。神仙過的日子畢竟只能是神仙過的,許三觀什么都沒有,連老了的豬肝都沒有。兒子們喝完粥,一個人磕一個頭,許三觀東拉西扯胡說八道地炒一頓豬肝,哈哈大笑。
(三)對話描寫
余華在小說中運用最多的表達方式就是描寫人物之間的對話。語言是最能展現(xiàn)人物形象的。以許三觀與一樂的對話為例:
“你這個小崽子,小王八蛋,小混蛋,我總有一天要被你活活氣死。你他媽的想走就走,還見了人就說,全城的人都以為我欺負你了,都以為我這個后爹天無揍你,天天罵你。我養(yǎng)了你十一年,到頭來我才是個后爹,那個王八蛋何小勇一分錢都沒出,反倒是你的親爹。誰倒楣也不如我倒楣,下輩子我死也不做你的爹了,下輩子你做我的后爹吧。你等著吧,到了下輩子,我要把你折騰得死去活來……”④endprint
在生活中許三觀是一個糾結(jié)的人。一方面他對妻子的不貞表示抗議,另一方面他又無力改變現(xiàn)實,不得不向生活妥協(xié),在蒙羞的狀態(tài)下繼續(xù)生活。他內(nèi)心的不甘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消磨殆盡,在那個生活都難以為繼的年代,許三觀作為一個底層的小人物是不被允許有尊嚴的活著的。
許三觀另一個糾結(jié)的地方就是他明知道一樂不是他的親生兒子,心里不痛快,偏偏三個兒子中又最喜歡一樂,這令他痛苦。他嘴上說著不管一樂,但是當一樂真的不回家的時候他的內(nèi)心是焦灼的,在他的心中一樂早就是他的至親了,只是他不愿意被人嘲笑,所以不想對一樂太好。他的確深切關(guān)心著一樂,只是他自己不愿意承認,這是他的矛盾所在。
生活的壓抑和沉重對應(yīng)了語言的暴力,許三觀與兒子的對話中夾雜大量粗俗的表達,粗俗卻不兇狠,壓抑與悲傷之下隱藏著使生活維系下去的溫柔。
一樂看到了勝利飯店明亮的燈光,他小心翼翼地問許三觀:
“爹,你是不是要帶我去吃面條?”
許三觀不再罵一樂了,他突然溫和地說道:
“是的?!雹?/p>
許三觀是一個麻木與柔情并存的矛盾體。他對現(xiàn)實的麻木在書中有許多體現(xiàn):
“話不能這么說,”許三觀卸著車上的凳子說,“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只有被逼上絕路了,才會有辦法,沒上絕路以前,不是沒想到辦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該不該去做?要不是醫(yī)院里不給方鐵匠兒子用藥了,方鐵匠就不會叫上你們來抄我的家,方鐵匠你說呢?”⑥
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許三觀先是一味地逃避,麻痹自己,消極面對,這種逃避其實也是弱者的自我保護。而后知道自己避無可避,才決定再次賣血來抵債。許三觀不是個強者,他艱難地生活著,他用麻木保護自己。他沒有愈挫愈勇的堅毅,他就是一個普通小市民,在被生活無數(shù)次的敲打之中艱難前行。但是他卻對家庭充滿柔情,即使當他知道含辛茹苦養(yǎng)大的兒子并非親生,仍然選擇了繼續(xù)愛護他。這種矛盾與糾結(jié)使許三觀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使他獲得了不朽的生命。
文中另一個人物許玉蘭同樣是矛盾的。她潑辣,言談舉止粗鄙,絕對算不得高尚。她用詞狠,侮辱起對方來毫不留情。在與何小勇妻子的唇槍舌戰(zhàn)中許玉蘭毫不怯場,氣勢十足。通過許玉蘭的語言動作,一個鮮活的市井人物躍然紙上。但其實她的內(nèi)心卻遠不如她的外在潑辣。許玉蘭作為一個炸油條的女工,面對命運突如其來的一記悶棍——批斗,她沒有對不公的待遇吶喊的勇氣,她也缺乏反抗的力量,她所能做的只是哭泣,哭泣過后她也就接受了現(xiàn)實。
“一樂和二樂不理我,他們不和我說話,我叫他們,他們裝著沒有聽到,只有三樂還和我說話,還叫我一聲媽。我在外面受這么多罪,回到家里只有你對我好,我腳站腫了,你倒熱水給燙腳;我回來晚了,你怕飯菜涼了,就焐在被窩里;我的在街上,送飯送水的也是你。許三觀,你只要對我好,我就什么都不怕了……”⑦
正是這種疲軟與無力,使她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只能在命運洪流的裹挾中顫顫巍巍地走向未來。而這種自身性格中的沖突,也使得許玉蘭這個人物更加具有張力。
三、“一首很長的民歌”
作者自己談到《許三觀賣血記》,說“這本書其實是一首很長的民歌”。這首歌用回憶的速度、溫和的旋律,唱著有始無終的生活,小人物的個人歷史卻在有始無終的瑣碎中喚醒了更多人的歷史記憶。小與大,虛與實的反差的確使人想起民間藝人忍痛作趣的表演,作為觀眾,我們啞然失笑又回味悠長。
小說是虛構(gòu)的,但它反映的問題是真實的。余華將戲劇化與真實性的平衡點拿捏得恰到好處,而他所達到這一表達效果的主要手法就是黑色幽默?!靶≌f創(chuàng)作之中‘黑色幽默之所以會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就是因為它表現(xiàn)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來,一代人對充滿黑暗丑惡和不公正的現(xiàn)實社會的憂慮和絕望,卻又要在幽默與諷刺中獲得某種精神慰藉的復(fù)雜心理。”⑧余華在《許三觀賣血記》中通過黑色幽默構(gòu)建起一種人與生活的新關(guān)系。人不是無所不能的,人無法掌控一切,面對生活的摧殘,人不可能一直逃避,人只能學(xué)會與生活和解。不是人人都有著直面慘淡,逆流而上的勇氣,大部分人還是會與生活妥協(xié)。當這種妥協(xié)進入文本,重新觀照,我們卻讀出生命的韌性和歷史化的壯觀。
作者所展現(xiàn)出的黑色幽默具有悖論性,許三觀盡管活得艱難,但他仍舊選擇了活下去。“黑色幽默的悖論性特征是由內(nèi)而外深及骨髓的,它深刻揭示出異化世界的荒謬本質(zhì),傳達了極其復(fù)雜的生存體驗?!雹嵊嗳A作為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他將黑色幽默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通過這種黑色幽默展現(xiàn)出小人物在生活中的掙扎與麻木,甘于糟糕的生活,甘于處在社會的最底層。這不單單是幽默,這種充滿戲謔荒誕的反諷,讓讀者笑著流淚。
余華說:“我想有朝一日幽默會成為我的一種理想。”⑩這種理想的體現(xiàn)在《許三觀賣血記》中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書中江南小鎮(zhèn)各色人物的嬉笑怒罵構(gòu)成一幅幅生活畫卷,充滿了煙火氣息。正是這些平凡瑣碎的細節(jié),使賣血的殘酷消融在家庭生活的溫情之中。書中人物面對苦難時,總能為自己找到一條解脫的途徑,并忍痛作趣。而書中的悲劇基調(diào)就是由這些黑色幽默的生活片段一點一點拼湊而成的。書中小人物往往在這樣的生活中產(chǎn)生了一種“泛樂觀主義”,這種生存態(tài)度使小市民們無論在多么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都能感受到詩意與溫情。
人類與苦難的糾纏是一個西西弗斯般的輪回,所以這個世界看似有秩序,有邏輯,實際上,人永遠無法做到與這個世界保持和諧同步,而是可能處在苦痛的境地中,人無法與現(xiàn)狀搏斗,也無法憤怒地質(zhì)疑,卻仍要活出某種趣味,所以這種忍痛作趣的黑色幽默便成了最好的精神藥方,治愈人們麻木脆弱的心靈。
四、“這是一本關(guān)于平等的書”
許三觀的故事早已講完,又從未結(jié)束。時至今日,人們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社會生活的不平衡帶來了夢想的不平衡?!捌降取笔窃S三觀一生的追求。到頭來卻發(fā)現(xiàn)長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吃不飽的在賣血,血頭在吃。底層小市民如何與巨大的歷史力量抗衡呢?人民公社、大躍進、饑荒、文革…許三觀的困難不唯其個人悲劇、家庭悲劇,更是探索中的社會、和國家的困難,是時代的悲劇。endprint
或許死亡是唯一的平等。但正是為了活下去,人們有了文學(xué),人們用文學(xué)還原苦難的記憶,又用黑色幽默紓解歷史的重壓,制造苦難的狂歡。
故事只是人的表象。像生活一樣實實在在的是面目模糊的許三觀本人,是他的矛盾、怯懦、堅韌與愛。中國文化里最有價值的東西,或許不是錯綜復(fù)雜的歷史現(xiàn)實,而是生活的能力,是能想象、創(chuàng)造、發(fā)展出歷史記憶的心靈機制。
沒有任何生活會辜負生命。
注釋:
①余華,《許三觀賣血記》,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149頁。
②余華,《布爾加科夫與〈大師和瑪格麗特》,林建法、喬陽主編《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漢語寫作與世界文學(xué)》,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172頁。
③余岱宗,《論余華小說的黑色幽默》,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1998年第3期,第46-47頁。
④余華,《許三觀賣血記》,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184頁。
⑤余華,《許三觀賣血記》,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184頁。
⑥余華,《許三觀賣血記》,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102頁。
⑦余華,許三觀賣血記,作家出版社,2013年,第224頁。
⑧王正文,《約瑟夫·海勒和他眼中的美國社會》(代譯序),見[美]約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楊恝、程愛民、鄒惠玲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
⑨修倜,《論黑色幽默的悖論性》,外國文學(xué)研究,2010年,第5期,第154-162頁。
⑩林舟,《生命的擺渡——中國當代作家訪談錄》,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頁。
參考文獻:
[1]余華.許三觀賣血記[M].作家出版社,2013.
[2]林舟.生命的擺渡:中國當代作家訪談錄[M].海天出版社,1998.
[3]修倜.論黑色幽默的悖論性[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10(5):154-162.
[4]郭繼德.黑色幽默與約瑟夫·海勒[J].外國語文,2001,17(3):20-22.
作者簡介:吳夢如,山東省萊蕪市第一中學(xué)高三二級部十班;曾在全國中小學(xué)生創(chuàng)新作文大賽中獲初賽二等獎;作品《杏花之約》在第十五屆“葉圣陶杯”全國中學(xué)生新作文大賽中獲三等獎;在第十屆“地球小博士”全國中學(xué)生地理科普知識大賽中獲二等獎;參加第七屆全國中學(xué)生基礎(chǔ)學(xué)科創(chuàng)新能力大賽,獲二等獎。
導(dǎo)師:居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