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紹華
(黃山學院藝術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朱踐耳,作曲家。原名朱榮實,字樸臣,安徽涇縣人。1922年10月18日生于天津,自幼隨家遷居上海。1945年8月參加新四軍蘇中軍區(qū)“前線劇團”,開始革命歌曲創(chuàng)作。早期作品有《送給戰(zhàn)斗英雄嘗》(蒼影詞),《你來,就敲碎你的腦袋》(天然詞)。一生作品繁多,佳作迭出。
由朱踐耳先生作曲的《唱支山歌給黨聽》《接過雷鋒的槍》,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人人傳唱,深深地影響著兩、三代人。說起這兩首歌的創(chuàng)作過程,拿朱踐耳先生自己的話說,“這實在是一個十分意外的偶然‘機遇’。其實,這兩首歌只不過是由衷之言,是被雷鋒事跡打動后的自然流露”。這是大實話,是被雷鋒精神打動的有感而發(fā),更是謙恭之詞,這么美妙的旋律,這么動聽的音樂,會“十分意外的”妙手偶得嗎?此可謂朱先生厚積薄發(fā)之精華。1963年2月,《人民日報》以幾個整版刊登了雷鋒事跡和雷鋒日記,朱踐耳先生讀后深受感動??吹嚼卒h在1960年1月18日的日記有一首小詩,既“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十分形象地真切地表達了雷鋒對黨的忠誠和熱愛。這首詩是雷鋒的心聲,是真情的流露。朱先生有一種感動加沖動,他要用歌曲傳唱的形式表現新時代這樣一個“嶄新的人,純粹的人,心地透亮的人”?!傲⒖桃恢逍露钋榈男擅摽诙?,一氣呵成”?!案柙~(原詩)僅有八句,結束不了,就將前四句反復唱一遍,但沒有標題,誰作的小詩也不清楚。既然來自雷鋒的形象,就定標題為《雷鋒的歌》吧”(朱踐耳記1960—1966)。歌曲發(fā)表在當年2月21日的《文匯報》上。后來此歌在刊物《歌曲》發(fā)表時,編輯部將標題改為《唱支山歌給黨聽》。起初歌詞為“摘自雷鋒日記”。歌曲發(fā)表兩個月后才搞清楚原詩的作者是陜西焦平煤礦職工姚筱舟,他于1958年以筆名蕉萍將這首詩發(fā)表在《大躍進新民歌選》這一刊物上。雷鋒在日記中只摘錄了前八句。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唱支山歌給黨聽》這首歌的詞作者為蕉萍。緊接著朱先生又寫了一首可以群眾集體合唱也可以獨唱的歌曲《接過雷鋒的槍》,也是發(fā)表在《文匯報》上,時間是1963年3月1日。四天后的3月5日,各大報紙都刊登出毛主席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于是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雷鋒的熱潮。這兩首歌也隨之傳遍全國,成為群眾歌詠大會必唱的曲目?!冻礁杞o黨聽》更是以表演唱、獨唱、合唱(領唱、分聲部)等多種文藝形式呈現。此曲也成為各地的歌頌雷鋒事跡,弘揚雷鋒精神的詩朗誦配樂,以及表現雷鋒童年生活和成長經歷的話劇、舞臺劇、地方戲等主旋律首選樂曲。
朱踐耳先生是一個非常好學而且十分勤奮的人。能寫出這么美妙且打動人心,經幾代人傳唱不衰的歌曲,還有他晚年的十多部交響樂,與他的勤奮好學是分不開的。那他自己的話說“一不是書香門第,在父親的遺物中,有較高文化品味的書。二不是音樂世家,既沒有音樂細胞,也無音樂環(huán)境”。憑著對音樂的愛好,“小時愛吹口琴,沒人教,全靠自己瞎摸。光吹單音,很不滿足,居然琢磨出打節(jié)拍伴奏的技法”(朱踐耳語)。稍大些他就跟同學學習音樂,約在1938年,經朋友介紹,課余時間跟在上海音樂專科學校讀作曲科的高年級學生錢仁康學習和聲,才懂得和弦構成的基本原理和規(guī)則,可是只學了兩個月。后來跟大眾口琴會會長學習手風琴,學會后參加了大眾口琴會的大合奏演出,奏手風琴聲部。這時“不僅初步有了和聲感覺,連樂曲結構的感覺也在無形中形成了”(朱踐耳語)。1940年高中畢業(yè),曾試考上海國立音專的作曲專業(yè),因基礎薄弱,未被錄取。
1945年8月,朱踐耳為實現心中“火紅的夢”,過江北上,在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沙溝鎮(zhèn)(興化縣以北)遇上新四軍蘇中軍區(qū)“前線劇團”。劇團里的音樂組長鄭明是朱踐耳在上海時的好友,鄭明了解朱踐耳有音樂方面的特長,就介紹他參軍并收入前線劇團。在那戰(zhàn)火紛飛分年代,他“萬萬沒料到軍隊里還有文藝兵,音樂居然還派的上用場”(朱踐耳語)。從那時起朱踐耳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和當時在音樂方面很有名氣的沈亞威、張銳成了戰(zhàn)友,還從他們那里學會了如何寫作革命歌曲。他作的第一支“火花之影”就是為迎接蘇聯(lián)紅軍出兵中國東北援助中國抗日而作的合唱歌曲《英勇的紅軍,向你們致敬!》。此后則一發(fā)而不可收拾,1947年2月底,為山東萊蕪戰(zhàn)役大捷作《打得好》,唱響全軍。編寫合奏曲《解放軍進行曲》等。這一階段,革命音樂先驅聶耳對他影響甚大,“決心走革命音樂之路,實現聶耳未能完成的志愿”“一心想繼續(xù)走他沒走完的路”(朱踐耳語)。遂改名“踐耳”。
新中國成立后,朱踐耳先生更是佳作連篇,音樂作品涉獵面廣且形式多樣。為電影《大地星光》《海上風暴》寫主題音樂,為大型紀錄片《偉大的土地改革》配樂,其中《翻身的日子》廣為流傳。此曲調被中央電視臺用作“對農村廣播”節(jié)目的片頭曲。上世紀六十年代,儲望華將其改編為鋼琴獨奏曲。還有藝術歌曲《太陽的話》,民歌改編《青草發(fā)芽》、《打連城》。鋼琴獨奏,序曲第一號《告訴你……》,序曲第二號《流水》,大提琴與鋼琴《牧羊人》,鋼琴曲《主題與變奏曲》。還有根據民歌改編的《嘎達梅林》,雙簧管與鋼琴《春天的歌》,以及弦樂四重奏一、二、三、四樂章等。
朱踐耳先生的音樂作品數量多,類型廣,不僅在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方面有著杰出的成就,在交響樂、管弦樂、室內樂等領域也有大量佳作。尤其是他的交響樂更是獨樹一幟,渾然天成。朱先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行動派加嘗新派。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汲自然萬象之靈氣,納古今中外之精髓。他的《黔嶺素描》交響組曲,由《賽蘆笙》《吹直簫老人》《月夜情歌》《節(jié)日》四樂章組成。組曲融黔嶺苗族、侗族的原生態(tài)民間音樂與現代派表現手法為一體,既表達了內容上的民族化又具技法上的多元化,展現了整體新鮮感,使人聞聲而臨其境。交響組曲《黔嶺素描》于1982年5月在第十屆上海之春音樂節(jié)上首次奏響。這一獨特創(chuàng)作被業(yè)內贊譽是“用音樂之刻刀所刻畫成的一幅‘單色木刻’”。經過以后的多場演出和錄音播放,朱先生自己也深有感觸地說:“說明我的初次探索的路是走對路了?!?/p>
更值得推崇的是朱踐耳先生的交響樂,尤其是他晚年創(chuàng)作的十余部交響樂。朱先生年輕時就有一個音樂夢,有一個宏大的音樂構想:“我不由遐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寫出動人心扉的大交響樂?!?955年組織上派朱踐耳去前蘇聯(lián)以柴科夫斯基命名的國立莫斯科音樂學院讀研究生。憑著朱先生實際的音樂水準,絕對是夠格的,那時他已經有很多大部頭作品問世。但朱先生是一個非常實在且務實的人,他考慮到:“自己從未上過專業(yè)院校,怎么有資格讀研究生呢?”“而且年限只有三年,太不夠了?!庇谑?,他果斷做出決定,給文化部打報告,要求降為大學生?!斑@樣就可以踏踏實實學習五年了”(朱踐耳語)。在臨行上火車之前得到了上級有關部門批準的把研究生改為大學生的特別通知。這樣,朱先生自1955—1960年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學習了五年。此間他有多部作品發(fā)表。交響詩《祖國頌》,交響曲——大合唱《英雄的詩篇》(毛澤東詩詞五首),共分五個樂章,更是把握時代脈搏,契合政治潮流的震撼之作。1959年毛澤東詩詞第一次公開發(fā)表,隨后國內陸續(xù)有為毛澤東詩詞改譜曲作品出現,大多是獨唱,也有少數合唱。因為詩詞語句十分言簡意駭,唱一遍只有一兩分鐘,最多也就幾分鐘,不能把詩詞的內涵充分表達出來?;诖藨],朱先生想用交響樂來表現主席詩詞的磅礴氣勢和深刻寓意。因為“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一個樂思,必須作多次地多樣地反復、延伸、變化”(朱踐耳語)。他決心做一次大膽的嘗試,開拓一種新的創(chuàng)作方法,按照交響樂的思維和格局來構思:“運用交響樂隊做多色調地、多角度地烘托,強化,發(fā)展,使藝術形象豐滿起來,把字里行間的深層次的內容呈現出來?!薄笆怪哂薪豁懶?、戲劇性和歷史性”(朱踐耳語)。作者把這部交響曲《英雄的詩篇》作為畢業(yè)作品,也是作者整個五年學習的總結。為他的留學生活交了一個高分的答卷。
至于朱踐耳先生晚年的十多部交響曲的輝煌,從他十年磨一劍的《第一交響曲》則可窺全貌?!兜谝唤豁懬窂牧⒁?、鋪敘到發(fā)展、對比,朱先生簡直是把音樂當哲學來寫,把哲學幻化成音樂。借用旋律變形的手法,采用十二音列的技法,體現主部主題。運用現代無調性音樂那種典型的跳躍式旋律,速度加快,有一種張牙舞爪、歇斯底里的浮夸和張揚。又用十二音列的逆行表現成語“倒行逆施”的意思(雖然此交響曲作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但人們很敏感地聽出此交響曲前段反映的是十年浩劫的狂亂)。隨著音樂的延展(呈示部和發(fā)展部),以一個D大三和弦撥開烏云見光明。著名作曲家、指揮家、音樂理論家李煥之說:“這是第一部比較成功地反映‘文革’的作品?!敝煜壬豁憳返娘L格氣質及精神內涵,都極為鮮明的體現了20世紀中葉至今中國知識分子和藝術家的自我反思及對人民生活,文化風潮和社會變遷的關注和思索。他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藝術價值和歷史承載意義。
朱踐耳先生一生嘗試“中國式交響樂”的創(chuàng)作,并取得巨大成功。他的交響曲是民族傳統(tǒng)與現代風格的完美交融,是歷史背景和現實畫面的交替出現。是有聲的詩,是無墨的畫。是返璞歸真的善誘,是慰藉心靈的雞湯。曲高而合不寡,韻雅而附之眾。
而今先生已駕鶴西去,想必他是身負另一使命:為天堂譜曲。愿先生的音樂響徹天地間。朱先生生前平時在譜曲之余喜歡寫些小詩,以抒胸臆。在此,學作七律一首,深表懷念:
畢生追求譜樂章,
歌曲影劇兼交響。
普通音符哆唻咪,
妙手釀就音繞梁。
勤奮博學淡名利,
謙和善思德高尚。
品律縈耳英容在,
高山仰止垂萬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