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 紅 河 吳 飛 飛 張 寧
(長治醫(yī)學院,山西 長治 046000)
音樂治療專業(yè)跨越傳統(tǒng)的藝術審美領域,與生命科學相結合,成為一門集音樂學、醫(yī)學、心理學、康復學為一體的綜合性應用學科。與傳統(tǒng)醫(yī)學比較而言,音樂治療專業(yè)有著廣泛的適用性、實用性和適應性,凡醫(yī)療、心理、教育、精神衛(wèi)生、康復均在此列。但按照領域的不同,在內容上、方法上也會有相當的差異。在這樣的差異之下,要將音樂治療作為一種科學性治療技術,就必須建構科學性技術所要求的最基本的架構。在醫(yī)學院校開辦音樂治療專業(yè),如何能將醫(yī)學、康復、精神衛(wèi)生、心理等優(yōu)勢教育資源為音樂治療專業(yè)所用,如何能集合它們的最大因子,成為音樂治療專業(yè)學科建設的最大瓶頸。本文試從音樂治療定義、生理與心理學的影響、適用對象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嘗試建構出醫(yī)學院校音樂治療專業(yè)核心課程群建設的架構體系。
在西方,“凡是能夠引起有益于身體和心理健康的行為變化的干預都可以被稱為‘治療’,而從事相關的職業(yè)的專業(yè)人士都可以被稱為‘治療師’?!盵1]從這一點出發(fā),引出了諸多的音樂治療定義。如“所謂的音樂治療即為以音樂在生理、心理、社會方面的作用,協(xié)助身心障礙的恢復、維持并以改善身心功能、提升生活品質為前提,有計劃、有意識的應用并實施的治療方法。(日本臨床音樂治療協(xié)會)”[2]“音樂治療是一個系統(tǒng)的干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治療師運用各種形式的音樂體驗,以及在治療過程中發(fā)展起來的,作為治療的動力的治療關系來幫助治療對象達到健康的目的。(布魯夏)”[1]“音樂治療是一個人際互動歷程,在此歷程中治療師使用音樂和其所有方面,譬如生理的、情緒的、心理的、社會的、美學的以及靈性等諸方面,以幫助求助者去增進、恢復或保持健康。(布賴莎)”[3]“音樂療法是合格的音樂治療師與來訪者合作,運用音樂或者音樂要素(聲音、節(jié)奏、旋律與和弦),通過設計的治療程序,以達到建立和促進交流、學習,調動積極性、自我表達、促進團體和諧和其他相關治療目的,從而滿足身體上、情緒上、心靈上、社會和認知上的需要。音樂療法的目的是激發(fā)潛能,恢復個體機能,以便來訪者能夠達到身心更好地統(tǒng)一,通過預防、復原或者治療使得生活狀態(tài)最終得到改善。(世界音樂治療聯(lián)合會)”[4]“音樂治療是一種建立在與健康結合的專業(yè),使用音樂與音樂活動來治療生理、心理、認知與社會需求失常的個人。音樂治療是使用音樂來達成治療性的目標:修復、維持及改善生理、心理的健康。這是系統(tǒng)性地應用音樂,隨著音樂治療師在治療環(huán)境下,將可引導出期待的行為改變。這些改變使人們接受治療,促使他們對自身及其自我的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能在社會上有更好的適應。在計劃及實施某些特定的音樂活動,身為一個治療性的專業(yè)治療師團隊,要分拆個人的問題及規(guī)劃一般性的治療目標。定期的評估決定了治療歷程中的效益。(美國音樂治療協(xié)會)”[4]上述有代表性的音樂治療定義,其中都包括了幾個方面:一、所謂治療是一種干預,是有別于單純的生物醫(yī)學理念的治療。二、治療的范圍包括了:生理、心理、認知、社會等領域。三、治療的目標包括:預防、修復、維持及改善。四、音樂治療是一個科學的、系統(tǒng)化的干預過程。
另外,在國際音樂治療領域,音樂治療實踐又有兩大分支:將音樂看作具有內在的恢復和治療特性的方式(即在音樂治療的治療或恢復過程中運用了音樂的物理特性)和將音樂作為治療中相互作用和自我表達工具的方式。就將音樂看作具有內在的恢復和治療特性的方式而言,又包括了體感音樂療法(該治療方法是利用音樂震動對身體生理的作用進行治療,對腦癱、哮喘、腹痛、便秘、失眠、痛經和運動損傷等疾病有積極作用);將音樂創(chuàng)造作為醫(yī)治精神或身體疾病的直接手段;將錄制的音樂作為治療身體疾病的輔助手段(此方法是將錄制好的音樂用于緩解和減少病痛、焦慮和壓力)。就將音樂作為治療中相互作用和自我表達工具的方式而言,又有社區(qū)音樂療法、圖像音樂引導法和即興演奏音樂療法。此三種治療模式又是以心理學為基礎理論的。[5]
既然音樂治療的范圍包括了生理、心理、認知和社會等方面,那么音樂在這些方面一定會產生影響和作用。
在生理方面,首先音樂透過感覺神經細胞,對大腦皮質的情緒中樞有很大的影響力。無論樂曲引起的是愉快或不愉快,都說明音樂對情緒中樞是產生的影響的。第二,音樂會影響自主神經系統(tǒng)的激活與抑制。情緒中樞的亢奮,容易影響臨近的自主神經中樞,進而激化、促進或抑制自主神經系統(tǒng)所支配的內臟器官。這關系到能否為身心癥或精神官能癥患者常見的身體癥狀提供正向的影響。第三,音樂會影響大腦皮質運動中樞的激化或抑制。情緒中樞的亢奮會快速傳遞到運動中樞而產生上述影響。第四,音樂能與各種回憶連接,成為一種極佳的喚起回憶的方法。第五,音樂會刺激認知的過程。聽音樂時,判斷樂曲是否為熟悉的樂曲,進一步去預測樂曲的發(fā)展。若是歌曲則可能從歌詞中產生意象故事,或聯(lián)想特定的場景等而引發(fā)一連串認知的過程。第六,音樂對心率、大腦、皮電阻、呼吸、血壓、肌肉緊張、肌動活動、運動/姿態(tài)反應、胃收縮、生物化學反應等方面均有臨床治療實證價值。
在音樂對心理和社會影響方面,第一,音樂不必經過認知過程,可以直接作用在情感上。第二,音樂活動很容易就能滿足來訪者“自戀”的需求。這種弗洛伊德所說的“自戀”是一種“愛自己”“自我陶醉”和“自我接納與認可”。第三,音樂能滿足人類的美感需求。中央音樂學院張前教授認為:音樂治療脫離不了音樂改變人的情緒這一作用的干系。陳莞女士認為:所有人包括殘障人士都有審美體驗的需要,音樂帶來的美感和真誠是治療過程必不可少的。高天教授認為:成功的音樂治療過程中,來訪者并不是被治療師的高超技術所挽救,而是在美的音樂的伴隨下進行自救的過程。美的音樂不但可以幫助來訪者淋漓盡致地宣泄壓抑已久的消極情緒,更重要的是可以喚醒來訪者對美的體驗,也就是喚醒來訪者內心積極的生命力量。而這種美的積極的生命力量最終能引導來訪者走出困境,擺脫痛苦,并找到解決現(xiàn)實困難的辦法或方向。這就是音樂審美的臨床治療價值。第四,音樂具有抒發(fā)情感的特性。音樂能在短時間內抒發(fā)情感,使自己能更加接納自己和宣泄自己。第五,音樂會引發(fā)身體的運動。這在特殊教育領域具有充分的發(fā)揮。第六,音樂是一種溝通的方法。聲音與聲音、聲音與樂器、樂器與樂器、音樂與肢體表達、重唱與重奏以及聆聽演奏等都可以作為溝通的方式。第七,音樂具有結構的法則。這種內在的法則性,源于人體平衡法則原理。在音樂中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音樂的拱形結構。按照皮亞杰的理論,重復與調節(jié)的過程,可以獲得更高層次的平衡,此即為人類循環(huán)往復的發(fā)展過程。音樂治療幫助人達到不同層次的平衡,是特殊需要兒童、精神疾病患者、發(fā)展性疾病患者、高齡患者極為重要的治療要件。第八,音樂具有多樣性,適用范圍廣泛。音樂具有多樣的性質和活動樣式,且并不要求參與者擁有某種音樂才能。從未出生的嬰兒到即將離去的親人,從普通人到具有各種心理及生理障礙的人,都可以成為音樂治療服務的對象。第九,從事音樂活動需要感覺統(tǒng)合的功能。從事任何活動,大腦都會受到外界刺激,將之統(tǒng)合后,讓身體做出適當的動作。這種功能稱之為感覺統(tǒng)合功能。當我們從事音樂活動時,這種感覺統(tǒng)合功能是具有音樂治療學意義的。在進行音樂治療中,音樂提供多重感覺的刺激和引起多重感覺的反應,感覺統(tǒng)合功能讓人們不知不覺中受到了訓練,從而達成音樂治療的各種目標。第十,在團體性的音樂活動中,會有社會性的要求。團體性的音樂活動可以發(fā)展與人合作的精神,幫助人尋找社會中角色的定位??梢耘囵B(yǎng)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能力,可以培養(yǎng)社會生活中的自我控制。一個健康的個體必須能夠成功地在他的周圍建立起一個正確的人際環(huán)境。由此可見,團體性的音樂活動具有社會性的性質。適用于團體音樂治療。
在音樂治療的適用對象方面,范圍是極廣的。如果將音樂治療的任務視為以整體的觀點來考量“人”,充分利用音樂的特性,協(xié)助個人活出自我,則音樂治療師的任務就太廣泛了。因此認為接受音樂治療的受眾應主要集中于有身心障礙的人士。第一,發(fā)展疾患患者。包括智能不足、學習障礙(文字表達障礙、閱讀障礙)、溝通障礙(音韻障礙、語言表達障礙、接受性——表達行混合語言障礙、口吃)、發(fā)展性運動障礙、廣泛性發(fā)展障礙(自閉癥等)、行為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等癥的患者。第二、心理障礙,或因為壓力引發(fā)身心癥狀的患者。包括從幼兒到成人廣泛常見的心因性障礙患者,以及被稱為情感性障礙的神經官能癥、身心癥、自主神經失調等患者。第三,身體功能障礙者。包括從嬰幼兒到老年廣泛常見的功能發(fā)展障礙,或是后天性功能障礙的患者。第四,因生活習慣或潔癖患者。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或是藥物依賴、飲食疾患患者。第五、人格障礙患者。包括人格扭曲,以及因為人格問題而導致社會生活適應困難的患者。第六,精神障礙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等精神疾患患者。第七,社會生活適應不良者。包括社交恐懼以及其他呈現(xiàn)社會適應不良狀況的人。第八,因老齡化而引起的日常生活困難者。包括因為年齡老化而引起的阿爾茨海默癥、身心障礙,或因腦血管疾病而引起的各種腦部的障礙,而造成日常起居不便或困難的人。第九,因為患有不治之癥或難以治愈的疾病,而有不安抑郁、焦慮等感覺者。
上述群體都是音樂治療服務的對象。因此音樂治療師對于患者所罹患的疾病或情況,有必要擁有一定程度的專業(yè)知識了解和對應的音樂治療手段。
根據以上幾個方面的介紹,醫(yī)學院音樂治療專業(yè)在學科建設中課程體系建立方面應包括醫(yī)學、康復學、心理學、音樂學(包括音樂治療)等幾個學科領域。具體架構如下:
1、音樂學:音樂技術基礎理論課程:樂理、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視唱練耳;音樂基礎理論課程: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西方音樂史、音樂美學基礎、音樂心理學;音樂技術課程:鋼琴、聲樂、形體舞蹈、鋼琴即興伴奏、吉他及器樂輔修。
2、醫(yī)學:人體解剖學、心身醫(yī)學、神經病學、臨床醫(yī)學概論。
3、康復學:康復醫(yī)學概論、作業(yè)治療學、物理治療學、語言治療學、神經康復學。
4、心理學:普通心理學、發(fā)展心理學、變態(tài)心理學、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心理測量與統(tǒng)計。
5、音樂治療學:音樂治療基礎理論、接受式音樂治療方法、即興演奏式音樂治療方法、歌唱療法與說話訓練、舞動治療、藝術治療、特殊兒童音樂治療、奧爾夫音樂教學法、音樂治療臨床應用、音樂治療評估。
這樣的學科體系建設,既發(fā)揮了醫(yī)學院醫(yī)學、康復學、心理學的學科優(yōu)勢,又符合國家教育部2015年在康復學學科下新增音樂治療康復專業(yè)的新要求。同時在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更具體直觀的了解相關臨床病癥表現(xiàn)及治療方法,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縱向的醫(yī)學思維,有利于學生理解“音樂”與“治療”的融合;有利于學生的臨床實踐、實習與就業(yè)。這樣的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建設是發(fā)揮了醫(yī)學院最大的教育資源優(yōu)勢,是較為完備的音樂治療專業(yè)的核心課程群建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