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慧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接受美學視角下的兒童文學翻譯*
唐曉慧
(山東政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兒童文學翻譯屬于文學翻譯的一種,雖處于邊緣化的境況,但因其獨特的翻譯思維和語言表達形式,逐漸引起中外翻譯家們的重視。接受美學理論是本世紀西方興起的一種新的方法論,是以讀者為中心的,把兒童作為能動本體的一種美學理論。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站在兒童的角度去審視和鑒賞原文,在保持原作風格和體現(xiàn)兒童情趣的基礎上,采用相對應的翻譯策略來翻譯作品。
接受美學;兒童文學翻譯;翻譯策略
兒童文學作為文學作品的一個分支,既具有一般文學的基礎特征,也具有自身獨特的性質。兒童文學的受眾者是兒童,而受到兒童的心理、年齡、性格、閱讀能力以及理解力的影響,兒童文學翻譯又有其特殊性和技巧性。它要求譯文從形式和內容上都應該以兒童的認知特點、語言特點以及其心理發(fā)展特點為前提,因此譯者擔負著既要保留原作趣味又要把它傳遞給另一文化的兒童讀者的使命。翻譯界亟需致力于兒童文學翻譯的深入研究,以此來豐富與發(fā)展關于兒童文學翻譯的專門理論,為其尋求理論上的指導和支撐。接受美學理論則大大提升了譯者和譯文讀者的地位和作用,注重他們在翻譯和理解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和創(chuàng)造,為譯出符合兒童讀者期待視野的譯本提供理論基礎。從接受美學角度入手,跳出以往以文本為中心的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桎梏,為兒童文學的翻譯提供以譯者為中心的新視角,從而為兒童文學翻譯學習者提供正確指導和啟迪,促進兒童文學翻譯的長足發(fā)展。
國內的兒童文學翻譯處于起步階段,相對于文學翻譯來講,仍處于邊緣位置??傮w來講,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一、對兒童文學翻譯現(xiàn)象的概括性描述和研究。如徐德榮的《兒童文學翻譯芻議》,闡述了兒童文學翻譯的概況。二、中國兒童文學翻譯斷代史研究。文軍(2008)詳盡地考察了抗戰(zhàn)時期的兒童文學翻譯,指出譯介題材具有鮮明的政治性。三、多學科視角討論兒童文學翻譯。如宋松巖、黃娟(2010)對《夏洛的網》的翻譯的分析和論斷,從功能派翻譯的視角對兒童翻譯中的詞匯和翻譯方式進行了闡述。
但國內兒童文學翻譯研究現(xiàn)也存在著不足,如國內翻譯學界和兒童文學研究界對兒童文學翻譯的關注迄今為止還太少。知網資料顯示,1994-2016年間發(fā)表在外語類核心期刊上有關兒童翻譯研究的論文只有三篇。而博士論文數(shù)據(jù)庫,關于中國兒童文學翻譯斷代史的論文卻只有一篇,碩士論文40余篇,且大部分是2008年后發(fā)表的。從數(shù)據(jù)上看,兒童文學翻譯研究在我國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
接受美學由20世紀60年代由德國教授姚斯和伊塞爾提出,是文學研究領域中興起的一種新的方法論。接受美學的核心原則就是期待視野和文學文本的融合?!捌诖曇啊笔侵肝膶W接受活動中,讀者的閱讀水平要受到之前各種學習經驗、文學素養(yǎng)、自身經歷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換句話說,任何一個讀者閱讀文學作品之前,便有自己固有的理解和認知,某種思想傾向、社會經驗、審美要求等,如果沒有這些先前的理解和認知,兒童無法通過自身經驗去接受新知識。一部文學作品的語境總是刺激讀者去通過前期經驗、符號和暗示去開啟某種接受傾向,以此來激發(fā)讀者的前期閱讀記憶,使之進入一種特定的情感狀態(tài),即期待視野。一旦與具體的作品發(fā)生聯(lián)系,這種已有的意識會對理解作品起到指導、制約、限定等不同的作用。期待視野受到人們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以及接受水平等影響,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把接受美學應用于翻譯理論中時,譯者成為了原作的讀者,其譯文應與譯本讀者的期待視野相融合,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和接受。
兒童文學的目標讀者是兒童。而兒童在年齡、心理、個性和閱讀能力與成年讀者的認知和思維上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因此譯文讀者在理解譯本會存在著理解偏差。這就要求譯者既要考慮兒童個體的特殊性,還要兼顧兒童對原文語言和文化的接受能力,譯出適合兒童理解的譯文。
在進行翻譯時,兒童文學翻譯的譯者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語體,一是再現(xiàn)兒童童趣。兒童的思維方式決定了兒童文學的語體特征,兒童思維的表現(xiàn)形式應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比如聲音、顏色、形狀等簡單的東西。因此。同時考慮到兒童自身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譯文可以采用比較口語化的語言。簡單清晰、生動形象、幽默風趣的文字描述更能激發(fā)兒童的閱讀興趣,避免文白夾雜、生僻以及晦澀難懂的詞語。兒童童趣的創(chuàng)造是兒童文學翻譯中對譯者更高的要求。童趣的再現(xiàn)要求譯者可以使用特殊的語法,修辭以及適用于兒童的詞匯來完成。用風趣幽默的筆調,用富于兒童特色的語言來表現(xiàn)兒童的生活和心理,從而真正走進兒童的內心,譯出好的兒童作品。
原文:“Oh,how well they look!How capitally they fit!”said all.“What a pattern! What colors! That is a splendid dress!”(皇帝的新裝)
譯文一:“上帝,這衣服多么合身啊!式樣裁得多么好看啊!”大家都說。“多么美的花紋!多么美的色彩!這真是一套貴重的衣服!”(葉君健)
譯文二:“天啊,多合身呀,穿在身上漂亮極了!”大家都說?!岸嗪每吹幕ㄊ?,多好看的顏色,真是很值錢的衣服!”(林樺)
首先,單從修辭和句式來看,原文使用了以“how”和“what”兩個排比句子,譯文也采取了同等效果的排比翻譯,都使用了“多么…多么”的漢式翻譯排比句。但顯然在排比句式的遞進層面上講,葉君健的翻譯節(jié)奏更加強烈,共使用了四個“多么”,讀起來朗朗上口。同時最后一句“That is a splendid dress!”葉翻譯成“這真是一套貴重的衣服!”,林翻譯成“這真是很值錢的衣服”。“值錢”僅僅是從金錢方面來考量,而兒童對于金錢的理解還不是那么的明確?!百F重”除了能表示昂貴還能表示衣服的華麗,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但是林樺的翻譯也有可取之處,比如在翻譯“oh”這個詞的時候,葉采用的是符合西方讀者閱讀習慣的“上帝”,而林翻譯成中國讀者所習慣的“天啊”對于兒童而言可能更適合。
兒童文學翻譯在翻譯詞匯上可以使用感嘆詞或者疊加詞來加強感情色彩;修辭上可以采用押頭韻和押尾韻來增加語音效果,以此吸引兒童讀者;使用發(fā)音或意義等雙關創(chuàng)造幽默或嚴肅的效果;增加一些特殊句式,提高作品的可讀性。另外,在處理文化差異方面的問題時,接合接受美學理論,應該采取以“歸化”為主的翻譯策略,把不符合譯文讀者口味的表達和描述改變成地道的譯語表達法。但還要根據(jù)文化語境,結合“異化”為輔,盡量保留原文寫作風格,使讀者感受源語語言及文化的差異。
隨著兒童文學譯作數(shù)量逐年上升,因此迫切需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展開專門對兒童文學翻譯的研究。接受美學理論以“讀者為中心”,重視兒童主觀能對性對閱讀的作用,強調兒童在閱讀過程中的參與角色。因此,接受美學理論的導入,尤其是期待視野和文本融合的程度,給兒童文學翻譯提供了一個新的參考視角。有助于兒童拓展思維,發(fā)揮想象力,擴展閱讀量等。同時,接受美學視域下兒童文學翻譯有助于切實提高文學翻譯的質量和水平,吸引更多的學者引起對兒童文學翻譯的關注,為構建文學翻譯理論研究體系添磚加瓦。在實踐方面,一是有助于研究翻譯兒童書籍的規(guī)范和創(chuàng)作兒童文學的規(guī)范;同時,也為翻譯理論在兒童文學中的譯介提供了現(xiàn)實指導意義,并進一步豐富、深化和發(fā)展文學翻譯。
[1]卞建華.文學翻譯批評中運用文學接受理論的合理性與局限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
[2]馬蕭.文學翻譯的接受美學觀[M].中國翻譯,2000(2).
[3]吳艷輝.淺談兒童文學翻譯的策略[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10):53-55.
[4]文軍,王晨爽.抗戰(zhàn)時期(1931-1945)外國兒童文學的譯介及其影響[J].中國比較文學,2008(4):10-20.
[5]徐德榮.兒童文學翻譯芻議[J].中國翻譯,2004(6).
* 山東政法學院2017年科研項目(2017Q15B)“接受美學視域下兒童文學翻譯策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H32;I046
A
1006-0049-(2018)01-00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