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校園生態(tài)綠地景觀調查

    2018-01-24 12:01李青璇丁山
    綠色科技 2018年1期
    關鍵詞:校園景觀植物造景

    李青璇 丁山

    摘要:指出了校園生態(tài)綠地系統是城市生態(tài)綠地系統下的子系統,其對現代校園景觀設計有直接影響。對校園生態(tài)綠地現狀進行了分析與評價,并用于指導日后的校園綠地生態(tài)景觀修復改造設計。通過文獻資料查閱與實地調查分析相結合的方式,以南京林業(yè)大學為研究對象,將造景的藝術與格局理論同實際中校園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多方位對校園實際景觀進行拍攝,重點選取校園生活區(qū)綠地斑塊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①校園中人工林的植物種類少,層次簡單;物種多樣性指數是草本層大于灌木層大于喬木層。②生活區(qū)綠地斑塊中植物的種類、色彩、形態(tài)、形式、構成空間等要素影響了綠地的景觀性與生態(tài)價值。綠地系統完善的地塊相較于植被分布養(yǎng)護不當的地塊更具生態(tài)價值及景觀性。研究結果能為校園生態(tài)綠地景觀設計提供優(yōu)化方向。

    關鍵詞:生態(tài)綠地系統;校園景觀;生活區(qū)綠地斑塊;植物群落;植物造景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8)01-0145-06

    1 引言

    校園綠地不僅體現了一個學校的風貌和特色,也是校園人文和自然景觀的重要自然要素資源。但隨著近年來南京林業(yè)大學施行建立新教學樓和擴招政策,校園建設規(guī)模逐漸增大,校園綠地總量擴大,同時出現了綠化率降低,植被護理不周等問題。這些都是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下降的表現,因此需要用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生態(tài)質量現狀做出分析評價,對未來校園的生態(tài)建設提供理論支持,達到促進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的目的。通過對南京林業(yè)大學的實際校園綠地生態(tài)系統進行詳細地調研,并對學校生態(tài)綠地系統的組成、結構特征以及能夠對其提升的空間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可以給將來的校園生態(tài)景觀研究提供一些參考。

    2 材料與對象

    2.1 區(qū)域地理概況

    南京林業(yè)大學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qū),坐落在的紫金山麓、玄武湖畔,校園環(huán)境得天獨厚。校園的實際占地面積為79, 877萬m2,校園的實際綠地面積達到了43萬m2,校園的綠化所覆蓋的面積為62.3萬m2,因此校園的實際綠地率達到了53.8%,校園的人均所占綠地面積為19. 03 m2,同時也是整個的南京市區(qū)內部占地面積較大的城市森林之一,所以選取南京林業(yè)大學的校園綠地生態(tài)系統作為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2 區(qū)域生態(tài)資源概況

    南京市不僅擁有多種不同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同時還擁有從我國的南北方以及從世界各地引進的新型動植物品種,所以南京市內的各種生物的種類非常繁多,并且各種山林資源的條件相對來說非常豐富。境內現有林業(yè)用地約84 km2。南京林業(yè)大學對校園綠化的情況十分重視,加上學校的相應的學科就具有很大的優(yōu)勢,所以這多年以來,學校在進行建造時,始終將建設適宜的綠色校園環(huán)境作為對學校建設改進的主要任務與發(fā)展目標。在建設校園時,不僅注重了古老樹種的保護,整體綠化和立體綠化,還加強了可持續(xù)發(fā)展,將來的保護措施,使得百年校園綠化生機勃勃。充分發(fā)揮優(yōu)勢資源,專業(yè)學科知識進行綠化美化指導來配置校園樹種。例如,桂花是木犀科一個品種很多的樹種,而南京林業(yè)大學是木犀屬品種的國際登陸中心口[2,3]。

    3 景觀調查

    3.1 調查方法

    調研區(qū)域主要為南京林業(yè)大學校園內的綠地。按照校園服務區(qū)域的不同,將校園主要分為以下幾個區(qū)域:南大山、北大山、教學區(qū)、生活區(qū)等進行調研。通過實地考察調研與網上文獻資料查閱進行相互結合的調查方式,采用了各個區(qū)域之間相互緊密結合的校園造景藝術理論與格局分析理論同實際的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有機結合,另外選擇性的記錄校園實景,對校園景觀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多方面分析、總結和改進。同時,在進行群落學的實際調查之中,在參照現有林地的實際狀況和園林特色的前提下,對其使用各種典型的樣本調查方法,并在設置的樣地中分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層進行調查。

    3.2 調查內容

    本次校園總體調研包括:校園概況、教學服務要素與自然要素。在調查過程中,喬木層和灌木層主要考察種類、數量、直徑、樹高、冠幅等指標。而校園內的草本層調研主要是對校園內部的植物種類、個體數量進行調查。在對南京林業(yè)大學的校園土壤狀況進行實地的調研的時候,主要是通過對土壤典型剖面的進行深入的挖掘,從而能夠進一步確定各種相應土壤的具體的名稱,與此同時還對土壤得實際質地情況以及土壤的深處分層發(fā)展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校園生活區(qū)調研包括:學生生活區(qū)綠地:研究生宿舍A棟樓前綠地;教職工住宅區(qū)綠地:南林大一村小游園。

    4 結果與分析

    4.1 區(qū)域植物群落現狀

    調查的結果表明:在南京林業(yè)大學的校園內部,其自身獨有的植被覆蓋相對來說次生性比其他植被更強。同時,人工林的植物種類比較少,且層次相對簡單。就南京林業(yè)大學內部植物種類的總體平均來說,這種物種多樣性主要指的是實際覆蓋的草本層相對來說大于灌木層的植被分布同時也大于喬木層的植被分布。在南京林業(yè)大學的校園內有著非常豐富的草本植物資源,比方說有莎草、醉漿草、麥冬等等。且研究表明校園內部的優(yōu)勢生長的樹木種類主要包括水杉、池杉、楊樹、柏木、麻櫟等。王強[3]、周婷婷[10-14]等對這一現象作了研究。

    4.2 區(qū)域樹種分類及現狀

    參照目前的調查結果,同時結合網上的相應文獻,得知南京林業(yè)大學校園內部的城市森林生長樹木的種類主要有603個,這個數據與曾今幾次的數目情況調查:1300種(1952年)、1100多種(1976年)、900多種(1982年)相比較來說,可以看出校園內部的植物種類資源呈現出了一種明顯向下減少的重要趨勢[3]。在進行詳細分析后可以發(fā)現,導致這種減少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校園內部的植物群落本身,因為其受到獨特校園環(huán)境、校園內的人群繁多等多種不同因素的影響,使得植被的種類呈現出減少的趨勢。二是因為學校的建設發(fā)展需要對相應的植物覆蓋情況進行破壞,在不斷擴大校內的建筑區(qū)域的同時,使得學校內部的綠化占地面積也越來越少。次生林植物內生物種類資源繁多,且不同群落間相應的會有差異性比較大的植物種類。盡管次生林植物的生長受頻繁的人為活動影響很大,但是相對來說其此生性也非常強勢,林下的灌木層與草本種類比較豐富,如栗樹、棒樹、紫楠等[4-9]。

    4.3 區(qū)域植物群落結構特征

    在南京林業(yè)大學內部,擁有落葉闊葉林和常綠、落葉闊葉林這兩種主要樹木類型。相對來說,在校園內部其喬木層種類比較簡單且樹木很少,根據1980年由中國植被志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的《中國植被》一書中所進行描述的植被分類原則基礎上,進一步結合校園內部的灌木層和草本層這兩個優(yōu)勢生長群落,可以將南京林業(yè)大學校園內的森林群落進行進一步地細分,主要將其為45個樹木群落類型,在這其中主要包括有:榔琊榆——羅木石楠,櫸樹——八角楓,杉木——野薔薇等[3]。

    4.4 校園綠地斑塊類型分析

    南林林業(yè)大學的校園綠地是以各種植物作為校園的重要組成因素,除此之外,其他種類還包括了校園綠地內部其他各種的小型建筑、雕塑、座凳、鋪裝等設施要素。目前,許多的國內外相應的研究此領域的學者對于高校校園綠地生態(tài)系統的研究內容很多,并且研究出且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系統理論體系。通過對該理論體系不斷實踐,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生態(tài)學家Kevin Lynck便已經提出了一種按照功能理性的實際要求對校園的發(fā)展空間進行合理性的劃分。而本研究中,在根據我國目前普遍采用的綠地生態(tài)系統分類標準后,同時對現行流行的城市園林綠地規(guī)劃[4]中對校園綠地生態(tài)系統進行的分類方法進行相應的參照,在結合南京林業(yè)大學目前自身現有的綠地系統所具有的特點及相應的功能性需求進行分析,可以將校園中的各種模塊進行劃分,主要有門戶區(qū)綠地斑塊、教學科研區(qū)綠地斑塊、生活區(qū)綠地斑塊、集中休閑活動綠地斑塊、教學實踐設施綠地斑塊和水域斑塊六大類。

    4.5 校園生活區(qū)綠地斑塊分析

    研究生公寓A棟(以下簡稱A棟)樓前綠地屬于生活區(qū)綠地斑塊中的學生生活區(qū)綠地,南林大一村小游園屬于生活區(qū)綠地斑塊中的教職工住宅區(qū)綠地。同屬于校園生活區(qū)綠地,前者設計較為合理,后者存在一定問題。下面就針對這兩塊景觀分別作分析。首先是設計較為合理的研究生大樓樓前綠地,將從植物種類、配植形式、構成空間,美學功能4個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見表1)。大樓前方的綠地面積約為542 m2的地塊屬于高校生活區(qū)[14],這里的綠化需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安靜、衛(wèi)生、清新舒適的學習休息環(huán)境。

    4.5.1 A棟綠地植被種類

    區(qū)域內的綠化樹種以常綠喬木和灌木為主,藤本綠籬次之,少量種植草坪,一般在建筑5,6m開外就可以種植一些樹冠較大的落葉和常綠喬木。主要樹種見表1。

    4.5.2 A棟綠地植物色彩分析

    地塊6種主要植物色彩,形態(tài)特征及花果期:①雞爪槭:樹皮深灰色?;ㄗ仙?,幼果紫紅色,熟后褐黃色,花果期5 ~9月。②紅葉石楠:新梢及嫩葉鮮紅色,葉表深綠具光澤,葉背綠色,光滑無毛?;ò咨ㄆ?月上旬至5月上旬。果10~11月成熟,果實球形,紅色,后成褐紫色,③南天竹:幼枝常為紅色,老后呈灰色。葉片上面深綠色,冬季變紅色。漿果球形,直徑5—8 mm,熟時鮮紅色,橙紅色?;ㄆ?~6月,果期5~11月。④小葉女貞:小枝淡棕色,花白色、香、無梗,核果寬橢圓形呈紫黑色,花期5~7月,果期8~11月。⑤香樟:樹皮黃褐色,葉綠色或黃綠色,花綠白或帶黃色,果卵球形或近球形呈紫黑色,花期4~5月,果期8~11月。⑥桂花:樹皮灰褐色。小枝黃褐色,葉片墨綠色。

    調研時間為10月底,該種植區(qū)域多數植物處于花果期。植物色彩豐富,首先運用紅色的雞爪槭及紅葉石楠與周圍的綠色植物構成互補色,具有強烈的對比效應,同時因補色具有強烈的視覺刺激,所以只是少量點綴紅色樹種;其次南天竹果實的橙黃色和南天竹新葉以及小葉女貞德黃綠色等復色的點綴,在植物造景中起到調和的作用,也能增加明度,具有較高的誘目性和明視性。同為綠色樹種,香樟、石楠、桂花的冷綠色與南天竹、女貞、雞爪槭的暖綠色也形成了對比(圖1)。

    4.5.3 A棟綠地植物形態(tài)分析

    校園生活區(qū)的植物選擇需要慎重,距離建筑5m內不適宜種植大型喬木,研究生公寓樓前地塊種植了小型喬木和灌木(圖2),例如雞爪槭、桃樹、石楠、紅花檵木等。而在植物的配植設計中,植物的質地會影響校園內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空間布局的協調性和生態(tài)系統的多樣性,具有一定的視距感,以及一定相應設計時分的色調以及觀賞情趣。

    根據植物的質地在景觀中的特性,植物的質地有粗壯型,中粗型及細小型。地塊中雞爪槭、紅花檵木、南天竹、桃樹,都屬于細小型植物,有著較多的小葉和脆弱的小枝,種植于公寓大樓綠地的前部,嬌小的樹形不似粗

    壯型植物那么醒目,雖布置于前景處卻不會喧賓奪主,小喬木、灌木球及綠籬的大小比例也較合理。前景有高低緩和的變化,使得地塊呈現出較為細膩的外表特征。由于雞爪槭這樣的細質植物在布局中不醒目,它們有“遠離”觀賞者的傾向,在這種緊湊狹小的空間中,由于視覺輪廓受到限制,所以這類細質植物就起到了很好的視覺擴展作用。細小型植物與后景種植的桂花、香樟、銀杏等中粗質地的植物配合種植,增加了景觀的視覺距離變化。

    4.5.4 A棟綠地植物種植形式分析

    孤植:這棵楊樹在設計的地塊中出于綠地平面的構圖中心和視覺中心,也起著引導視線的作用,可以烘托建筑和紫湖溪的水景,具有強烈的標志性,導向性和裝飾性作用(圖3)。設計上體現了“孤樹不孤”的設計原則,與其他旁邊的樹木結合,和周圍喬灌木體量,姿態(tài),色彩方向等方面既有對比,也有關聯,共同統一于整體構圖中。

    對植:A棟綠地四棵對植的香樟(圖4),在樹形,體量,色彩,姿態(tài)上有著一致性,體現出一種整齊的美感。灌木也有很多對稱的部分,例如門口對稱修剪整齊的兩處小葉女貞,和兩邊的紅花檵木球以及石楠球。

    叢植列植與散點植:A棟綠地的對面栽有叢植的水杉與珊瑚樸,二喬玉蘭與列植的垂柳以及散點種植的桃樹,雞爪槭與馬尾松。散點種植是以單株為一個點在一定面積上進行有韻律,有節(jié)奏的散點種植,以雙株或三株的叢植作為一個點來進行疏密有致的擴展。對每個點不是如獨賞樹般給予強調,而是在點與點之間的呼應和動態(tài)聯系。

    籬植:地塊中的籬植形式低中高籬都有,迎春,小葉女貞,還有果籬南天竹,修剪得較好,都為整形籬,幾種不同高度的綠籬組合使用形成多層形式,從橫斷面和縱斷面上看形狀變化多端,形成波浪式。旁邊的單體植物紅花檵木,石楠等修剪成球形,秋日里黃綠色的女貞,朱紅色的南天竹還有翠綠的女貞與綠籬組合形成別致的藝術綠垣。

    4.5.5 A棟綠地植物構成空間分析

    地平面:這塊場地的鋪裝采用灰色花崗巖鋪地,種植區(qū)域用麥冬明確的界定出來,暗示了空間的邊界。在草坪上種植的麥冬與花崗巖鋪地,二者之間的交界處雖不具有實體的視線屏障,但卻暗示著空間范圍的不同。

    垂直面:研究生大樓南側綠地是一個地形較為平坦的開敞空間,周圍用地被和鋪裝明確區(qū)分出空間,草坪的微地形也在垂直面上對空間進行區(qū)分。植被類型以灌木為主,中小型喬木為輔。樹干越多,空間圍合感越強.因為這塊場地的樹干圍合度很弱,形成開敞空間。

    頂平面:靠近紫湖溪一側的水杉形成了這塊區(qū)域植物配置的頂平面,當人們對研究生大樓的開敞空間轉彎步入小道時,實現由明轉暗,由開敞空間變?yōu)榘腴_敞空間,岸邊水杉限制了視線的穿透。在道路兩旁密集種植植物而保持中間開敞,能夠達到小中見大的效果,也是開敞空間的一種。用毛竹、雞爪槭、香樟對建筑進行局部遮擋,不僅能美化研究生大樓,而且可以增加景觀的空間變化。

    4.5.6 南林一村小游園綠地主要問題

    ①生態(tài)資源豐富,但種植分布養(yǎng)護等方面做的不合理不到位。②場地僅有通行功能,無活動率,人們在園中逗留的時間短暫。③游園綠地內部設施損壞嚴重。④設計無法體現南林風貌。⑤雨季或雨水多發(fā)時期容易產生積水,無法快速排水。

    4.5.7 南林一村小游園綠地改造策略

    南林一村小游園改造后的總平面圖(圖5)如下。

    生態(tài)空間設計:將地勢的形態(tài)與生態(tài)概念相結合,從原場地可以看出,原地勢過于平坦,在視覺上變化不明顯,顯得有些平淡,無法激起視覺跳躍,改造后加入東北與西南角落的草坡,形成生態(tài)草溝,草坡凹處地下部分采用可滲透的生態(tài)材料,結合土壤下層的雨水收集綜合系統,將雨水下滲最大化,用于收集雨水解決綠地無人澆灌的難題。平面設計:場地呈方形,內扣圓形,園內西側設置觀賞平臺,地鋪為防腐木,中心設置特色亭,周圍環(huán)抱兩圈彩色塑膠環(huán)道,方便居民運動休閑,使用彩色一是為了讓綠地的視覺中心點更加集中,二是為了增加園內的整體色彩躍動感,使顏色豐富不單調,吸人眼球。植物及色彩設計:設計考慮到四季、高低、空間的變化。校園內部的植物空間配置與相應的實際生態(tài)環(huán)境相結合,不僅可以體現學校獨有的設計風格。也可以使其擁有更好的姿態(tài)可以與周圍的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境氣氛相互協調統一。在較小的校園綠地空間里面取得盡可能大的可活動的面積,且又不減少校園內部的綠色景觀的面積,在植物種植時也可以以喬木的種植為主,灌木的種植鋪設為輔,并種植一些喬木作為主題,在其邊緣處適當地輔以鋪設各種樹叢,適當地對各種宿根花卉進行增加。

    交通空間設計:在進行校園的道路設計時候,通??刹捎媒谴┑脑O計方式,使得在校園內部的穿行者可以從綠地的一側通過,且能夠保證校園內部游人活動不受限制。

    通過ArcCatalog,GIS地理信息系統計算該地區(qū)土地肥沃,場地的四個角設計成三角形波浪形生態(tài)植草溝,坡腳分別為正弓37。,逆弓88。,設計使得雨水下滲最大化充分涵養(yǎng)水土。使得綠地成為一個海綿一樣的雨水花園。

    5 討論

    通過對校園整體植物的調研分析,研究生樓前綠地及一村休閑小游園兩個生活區(qū)綠地斑塊調研分析中可以看出南林大校內的植物物種很豐富,但是因為各種原因數量還是在減少,景觀形式較為老舊而且不夠生態(tài)化。下面結合南林大的自身獨有的地理位置資源以及特有的人文生長環(huán)境特點,在此對校園生活區(qū)綠地生態(tài)系統的規(guī)劃方向進一步進行相應的布局:①在校園中,需要進一步豐富物種的種類資源,使得物種的數目更多,物種的復雜性也更加強。并從自身特點進行出發(fā)考慮,設計相應的綠地系統。②在校園的綠化進程中,將校園內部的點、線、面進行有機結合。其中“點”主要是指在校園內部一定面積的綠化植物區(qū)域以及一些特殊的地段,可以實行對校園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進行“點”綠化的功能;其中從校園綠化建設“線”建設的角度出發(fā),其主要完成方式是指對校園道路綠化以及校園的水系進行相應的綠化?!懊妗眲t是指在校園內部盡可能地增加一些大面積的環(huán)境綠地,并使現有的綠地在點線的連接的基礎上形成合理的斑塊[20]。③在處理校園內的小游園時可以多應用一些生態(tài)的策略,例如將LID雨水系統運用到小游園或者其他綠地中,使得水資源得到合理的循環(huán)利用,既可以涵養(yǎng)植物,也可以節(jié)約水資源,使得之成為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藍綠色空間。這對于校園環(huán)境的綠色生態(tài)化演變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針對校內樹種的不斷消失減少,需要注意在發(fā)展校園的同時注意物種的保護,通過對校內綠地系統的調查研究發(fā)現想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綠地系統質量,發(fā)揮校園的學科優(yōu)勢及綠地系統的生態(tài)效益需要從植物的合理配置方面人手,同時也要從考慮南京林業(yè)大學校園內的各種物種所具有的生態(tài)特征進行相應的分析,從而能夠形成一個結構設置更加合理且功能更加完善的復層群落結構。大學校園的綠地斑塊可借鑒LID雨水系統做出一些景觀技術上的變化??梢越鉀Q雨天游園等綠地因積水難以通行的問題,除了解決生態(tài)上的問題,新型的大學校園的雨水生態(tài)綠地景觀值得重視和研究。

    參考文獻:

    [1]宋建翰,雷金睿,宋希強,等.高校地域性校園綠地空間與景觀格局分析——以海南大學為例[J].熱帶作物學報,2015,36(4):773 ~778.

    [2]馬雪梅.高校校園綠地景觀規(guī)劃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yè)大學,2008:5~10.

    [3]王強,南京林業(yè)大學校園森林群落結構特征分析[D].南京:南京林業(yè)大學,2004:15~20.

    [4]石勇.論新時期如何做好高校校園綠化工作[J].現代園藝, 2014,10(5):157.

    [5]王利凱,王萬京.園林的形式美與功能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南校區(qū)分片綠地評價分析研究[J].中國林業(yè)產業(yè),2016,10(10):85.

    [6]劉小龍.淺談高校校園綠化設計的生態(tài)與人文[J].藝術科技,2014,6(3):58.

    [7]白春花.北方高校校園綠地植物群落結構特征的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農業(yè)大學,2009:13~16.

    [8]邱志奇.淺談道路綠化設計[J].安徽建筑,2007,4(21):31—33.

    [9]王強,唐燕飛,王國兵,城市森林中校園森林群落的結構特征分析[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0(1):109—112.

    [10]周婷婷,南京市居住區(qū)游憩地植物景觀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18~20.

    [11]李興興.基于i-Tree tools的城市小區(qū)森林結構和效益的研究[D].成都:四川農業(yè)大學,2012:14~18.

    [12]劉曉寧.寶雞市園林樹種調查及構建森林城市的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13.

    [13]陳朝,張文波,王金亮,高校校園景觀空間格局分析——以贛南師范學院黃金校區(qū)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09,10 (11):243~245.

    [14]宋厚文,劉 峰,趙和生.城市景觀敏感地帶高層建筑設計探討——以南京林業(yè)大學研究生公寓為例[J].經濟研究導刊,2010,134(3):7~9.

    [15]李梅.桂花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及品種鑒定[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13.

    [16]楊朝荔,潘娜,巫勝利.城市游園綠地設計要點分析[J].現代園藝,201 6,51(1):79.

    [17]馮剛.中國當代大學校園規(guī)劃設計分析[D].天津:天津大學,2005:23~25.

    [18]李國豪.中國土木建筑百科辭典·城市規(guī)劃與風景園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65—88.

    [19]管寧生.綠地與園林的概念及其相互關系之探討[J].云南林業(yè)科技,2000,92(3):71~72.

    [20]關崇.大學校園綠地系統規(guī)劃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yè)大學,2006:20.

    猜你喜歡
    校園景觀植物造景
    浙江城市廣場設計分析
    大學校園景觀改造設計與研究
    植物造景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中學校園景觀設計
    園林景觀綠化中植物造景技術的應用
    《植物造景》課程雙語教學實踐研究
    长春市| 米易县| 汉源县| 麟游县| 遂川县| 南溪县| 比如县| 昌黎县| 大同县| 林口县| 齐齐哈尔市| 利津县| 临泽县| 新巴尔虎右旗| 乐平市| 龙南县| 资溪县| 石城县| 柳河县| 麻阳| 西昌市| 新乡县| 大石桥市| 花莲市| 揭东县| 六安市| 融水| 惠州市| 淳安县| 城固县| 衡阳县| 康平县| 邻水| 申扎县| 班玛县| 陇川县| 宜城市| 大港区| 香格里拉县| 永善县| 博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