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一天,一位家長朋友在跟我電話約定后,坐到一起談起了他的孩子。
朋友:這回遇到了難題,得請教馬老師了。
我:咱們還客氣?說說看,怎么回事?
朋友:我那兒子這陣子可讓人頭疼了,你說往東,他非要往西,越來越不聽話了。假日里你越說該起了,他越賴在床上不動;你越說該寫作業(yè)了,他越要往外跑;你越說電視看多了不好,他越盯住電視不動彈;你越想給他講講道理,他越說不用你管……你說,多氣人!頭兩年還不是這樣,那時候挺聽話的。現(xiàn)在他怎么這么讓人頭疼?
我:孩子今年多大?
朋友:十四,讀初二。
我:該給你道賀?。?/p>
朋友:你別開玩笑了,這還道賀?
我:你的孩子到了心理斷乳期。初中階段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大致屬于少年期,這個階段被盧梭描繪為人的“第二次誕生”,有著獨特的心理特點。在心理學(xué)上,有人稱之為“過渡期”“危險期”“危機期”“關(guān)鍵期”“第二反抗期”等等。這些稱謂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少年期的特殊性。
朋友:怎么叫心理斷乳呢?
我:少年期最突出的變化是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是自信自尊的增強。他們要求獨立思考問題、認(rèn)識世界、評價自己,要求社會承認(rèn)他們獨立的地位,要求觀念獨立、行為自治。用依田新主編的《青年心理學(xué)》中的話說,“自我的發(fā)現(xiàn),使之產(chǎn)生追求獨立的欲望,努力爭取自己的解放,他們開始具有自己的目的,無論什么都想自己試一試,并且不要他人干涉?!笨梢哉f,追求獨立,確立自我,是少年期自我意識的主要特點,心理學(xué)家霍林沃思稱之為“心理斷乳”。
所謂“心理斷乳”,是指脫離父母的監(jiān)護,成為獨立人的過程。人的第一次誕生是脫離母體的解放,由于隨后的生理上的斷乳,與母親身體的聯(lián)系切斷了。但是在心理方面,孩子與父母仍然聯(lián)為一體。所以,這一次解放是不完全的解放。正因如此,這個時期的孩子才需要父母與成人的保護,他們表現(xiàn)出對成人較大的依賴性。而孩子總要從依賴于父母的心理關(guān)系中獨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必須進行心理上的“斷乳”。而心理上的斷乳,必須在精神的一切方面從父母那里獨立出來才能完成。以心理上的斷乳為基礎(chǔ),人的獨立性和社會性發(fā)展才能完成。這樣看,你的孩子進入心理斷乳期,不是可喜可賀嗎?
朋友:看來心理斷乳的確可喜,沒什么可怕??蛇@時候的孩子真麻煩??!
我:不錯。心理斷乳期有一個較長的過程,少年正值心理斷乳的初期。這一時期是孩子由兒童期向青年期過渡的半成人半兒童的時期,心理上存在著成熟與幼稚、獨立性與依賴性的矛盾。因而,這一時期是人心理發(fā)展歷程中一個“多事的季節(jié)”,所以才有人稱之為“危機期”“危險期”。這一時期孩子大致正是初中階段,而初二時表現(xiàn)最為突出。
朋友:對這時期的孩子該怎么辦?
我:我以為最要緊的,是把少年期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聽話”這一年齡特征視為正?,F(xiàn)象。有了這種認(rèn)識,我們就會對孩子多一點理解和寬容。
孩子生理上的斷乳,不是也給人帶來不少暫時的麻煩嗎?但幾乎每位母親都不會因此而不讓孩子斷乳,因為人們知道孩子總要長大;為人父母者應(yīng)以同樣的遠(yuǎn)見來等待孩子心理上的斷乳。如此,面對孩子的“不聽話”,我們也許就不再只是困惑和憂慮。
對了,一位心理學(xué)家講過這樣的話:“兒子違背父親、反對父親,很多是作為發(fā)展過程的必要性而發(fā)生的?!薄巴耆珱]有反抗,不經(jīng)任何危機就循著父親的足跡前進,大多是缺乏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p>
有了這樣的認(rèn)識,你說再指導(dǎo)孩子不是好多了嗎?
朋友:這樣理解和寬容孩子,絕不該就放任和縱容吧?
我:對。一個孩子一種情況,必須因人制宜地采取嚴(yán)肅有效的教育措施。但一個大前提是,看清孩子“不聽話”背后所蘊含的“心理斷乳”這一段心路歷程……
讀了上面的咨詢手記,相信家長朋友會對孩子的不聽話由頭疼而轉(zhuǎn)為理解。
不錯,不同的孩子在心理斷乳期的表現(xiàn),會有早晚輕重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家庭這個港灣中,有的會卷起一陣狂風(fēng)巨瀾,有的卻似乎只是一陣微風(fēng)細(xì)浪。但是,每個人都會在心理斷乳這個多事的季節(jié),經(jīng)歷那么一段“不聽話”的日子。
對此,父母只要有足夠的理解,也就會有合適的對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