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軍
烏拉特前旗西小召中心衛(wèi)生院中醫(yī)內科,內蒙古巴彥淖爾 014414
脾胃氣虛證是一種常見的中醫(yī)內科疾病,病因和發(fā)病機制極其復雜,臨床上主要采用西醫(yī)治療,然而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高。加味陳夏六君湯的中藥組方中主要有法半夏、陳皮、人參、大棗、淮山藥、黃芪和炙甘草,通過臨床加減治療,可以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極大的降低復發(fā)率,改善臨床癥狀[1]。該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加味陳夏六君湯加減治療脾胃氣虛證的臨床治療效果,選取了2016年4月—2017年4月于該院就診的60例脾胃氣虛證患者,觀察組給予常規(guī)對癥治療與加味陳夏六君湯加減治療,取得顯著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該次研究選取該院于收治的60例脾胃氣虛證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在臨床上的疾病類型主要有胃腸病、婦科病證、五官科病證和肝膽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四肢乏力、語氣低微、舌質淡、便溏、面色蒼白以及脈細數(shù)等。現(xiàn)按照入院編號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有患者30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29~79 歲,平均年齡(43.9±5.6)歲;對照組男 17 例、女13 例,年齡 28~77 歲,平均年齡(43.1±5.2)歲。全部患者的一般資料經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對癥治療,即根據(jù)病癥的不同給予相應的方法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聯(lián)合加味陳夏六君湯加減治療,具體如下:中藥組方:法半夏和陳皮各 6~10 g,人參和大棗各 10 g,6 g炙甘草,淮山藥和黃芪各15 g。臨證加減:附子、干姜和吳茱萸可以加強溫補脾腎,專門針對脾腎陽虛的患者;加入20~50 g黃芪,再加入柴胡和升麻可以升舉中氣,專門用來治療氣虛下陷的患者;針對兼食滯和氣滯的患者可以通過木香、沉香和雞內金來起到消導理氣與止痛的效果;針對氣虛和內有邪熱的患者可以用黃連和蘆薈來代替白術和法半夏,以此有助于將內熱有效祛除[2]。上述藥方,用水煎服,1劑/d,分早晚兩次服用,1個療程為兩周。
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各癥狀積分和復發(fā)情況。療效評價依據(jù):治愈:患者很快實現(xiàn)痊愈,所有的臨床癥狀均消失,X線和化驗結果顯示病變已痊愈;好轉:臨床癥狀改善明顯,病變好轉明顯;無效:癥狀完全沒有消失,病情如同治療前甚至有所加重[3]。癥狀體征積分:利用計分法來對中醫(yī)癥候變化情況進行科學的評定,治療后進行3個月的隨訪,分數(shù)越低表示治療效果越顯著,觀察復發(fā)情況。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取[n(%)],計量資料取平均值±標準差(±s),組間對比分別取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總有效率93.33%,對照組總有效率7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n(%)]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各癥狀體征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盡管兩組均有所降低,但是觀察組各項癥狀體征積分的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且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癥狀體征積分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各癥狀體征積分的比較(±s)
組別時間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精疲肢倦 脈弱觀察組(n=3 0)對照組(n=3 0)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3±0.6 1.2±0.3 2.4±0.4 1.8±0.7 2.5±0.6 1.1±0.4 2.7±0.3 1.7±0.8 2.2±0.6 0.9±0.7 2.4±0.5 1.5±0.9 2.6±0.4 1.4±0.7 2.5±0.7 2.0±0.5
觀察組復發(fā)率為6.67%(2例復發(fā)),對照組復發(fā)率為23.33%(7例復發(fā)),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脾胃氣虛證作為一種臨床常見疾病,發(fā)作反復且癥狀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臨床發(fā)病率高,在多種病癥的影響下極易導致正氣不足,如內科、婦科等,因此該病臨床治療的關鍵便是補益脾胃[4]。在該次研究中,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加味陳夏六君湯加減治療,總有效率、臨床癥狀積分以及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原因分析如下。
人參滋補強壯,可以治療脾胃,補充元氣、復脈固脫和補脾益肺;白術具有健脾、利水滲濕和安胎等重要功效,對于胎動不安、脾虛食少一級水腫尿少等癥狀具有顯著效果;炙甘草在補血、滋養(yǎng)益氣和復脈通陽等方面效果十分顯著。上述藥物具備良好的免疫調節(jié)功能,在抗炎止痛的基礎上抗腫瘤的功效十分明顯。同時,在治療腹脹和腹瀉方面效果較為顯著的當屬陳皮,與法半夏聯(lián)用可以起到燥濕化痰和健脾理氣的功效;黃芪在降低血壓、提高免疫力和抗菌等方面作用顯著;淮山藥主要是鎮(zhèn)痛、降低血液和抗炎;大棗除了補血養(yǎng)顏之外,還能夠治療失眠;干姜、吳茱萸和附子可以強化溫補脾腎的效果[5];沉香、木香、雞內金可以強化止痛,黃連與蘆薈在去除內熱方面效果顯著。針對患者具體癥狀,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治療,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治標治本,促進臨床治療效果的顯著增強。
綜上所述,在治療脾胃氣虛證時,在常規(guī)對癥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加味陳夏六君湯加減治療,能夠明顯增強治療效果,降低復發(fā)率,有助于各種臨床癥狀的改善,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1]梁心慧,張釗,黃垚森,等.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脾胃氣虛證功能性消化不良臨床研究[J].世界中醫(yī)藥,2016,11(10):2026-2029.
[2]趙澤英.對脾胃氣虛證患者使用四君子湯聯(lián)合消食健脾丸進行治療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5,13(23):27-28.
[3]陳鋒斌,潘振彬,薛文娟,等.香砂枳術顆粒治療脾胃氣虛證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療效觀察[J].中外醫(yī)療,2016,35(20):136-137.
[4]溫廷秀.探析四君子湯治療中醫(yī)內科疾病脾胃氣虛證療效[J].光明中醫(yī),2016,31(16):2367-2369.
[5]史守彤.四君子湯在中醫(yī)內科疾病脾胃氣虛證中的應用分析[J].光明中醫(yī),2016,31(19):2775-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