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晶麗,李紅穎,隋丹,王麗瑩,吳楊
哈爾濱市第二醫(yī)院神經(jīng)康復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56
腦卒中后所導致的腦損傷往往引起肢體偏癱,嚴重降低了患者生存質(zhì)量。因此,該研究致力于尋求各項治療方法,使患者的功能障礙得到最大限度地恢復。表面肌電圖可用于進檢測較大范圍內(nèi)的EMG信號,并有助于反映運動過程中肌肉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變;它可以在靜止狀態(tài)下測定肌肉活動,也可在各種運動過程中持續(xù)觀察肌肉的活動情況;既是一種對運動功能有意義的診斷評價方法,也是一種較好的生物反饋治療技術。該項目主要是研究表面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影響,使主動訓練與電刺激有效結合,有利于充分調(diào)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功能恢復,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在該院康復科收治的腦卒中肢體功能障礙患者40例,年齡45~70歲。納入標準:首次發(fā)病,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wěn)定,發(fā)病兩周以內(nèi),并經(jīng)臨床和頭顱CT或MRI確診為腦卒中的,能夠配合治療的。排除標準:充血性心力衰竭,意識障礙者,有精神疾病史,嚴重癡呆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將患者分為治療組,對照組,每組2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病變性質(zhì)等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康復護理,根據(jù)患者情況進行運動療法、作業(yè)療法、針灸、推拿以及理療等,運動療法1次/d,45 min/次,作業(yè)療法,1次/d,45 min/次,理療以中頻、低頻為主,1 次/d,20 min/次。治療組在以上治療基礎上,給予表面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肌電反饋電刺激共40次,其中每次刺激持續(xù)時間為9 s,間歇15 s,總治療時間為15 s,該治療15 min/次,1次/d。對照組僅采用上述基本治療。
康復治療共30 d。治療期間,各組分別進行康復前和康復后2次評價。肢體運動功能評價采用簡式Fugl-Meyer(FM)評分法評價。ADL評價采用巴氏指數(shù)(BI)評分法評價。
應用SPSS 1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 t檢驗,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 χ2檢驗,用百分率(%)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Fugl-Meyer和巴氏指數(shù)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30 d后,兩組患者Fugl-Meyer和Barthel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 (P<0.05),且治療組患者Fugl-Meyer和Barthe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表 3。
兩組患者治療后Fugl-Meyer評分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Fugl-Meyer評分比較[(±s),分]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n=2 0)對照組(n=2 0)1 3.6 7±3 2 8 1 3.7 5±3.1 7 2 2.9 4±3.2 4 1 8.7 5±4.1 4
經(jīng)治療后,治療組Barthel評分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 3 兩組患者 Barthel評分比較[(±s),分]
表 3 兩組患者 Barthel評分比較[(±s),分]
組別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n=2 0)對照組(n=2 0)6 6.4 2±5.6 2 6 6.0 5±4.8 2 9 1.4 8±6.9 2 8 0.2 8±6.8 8
腦中風是目前威脅中老年人身體健康的常見疾病,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患病后常出現(xiàn)肢體運動功能的喪失以及其他嚴重的并發(fā)癥。據(jù)統(tǒng)計,大約有80%的腦卒中患者遺留運動功能方面的障礙。表面肌電圖,又稱為動態(tài)肌電圖,是利用放在皮膚表面的電極來記錄肌肉收縮時所產(chǎn)生的電流,并通過相應的技術處理獲得肌電信號,利用不同分析方法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最終得到肌肉功能狀況的一種無創(chuàng)檢查;該信號的強弱與外周肌肉運動單位電位的總和有關[1],而信號的振幅、頻率等的特征性指標與運動單位募集和肌肉的興奮傳導速度有關[2],表面肌電信號的高低與肌肉緊張度密切相關,當肌肉緊張時信號升高,當肌肉松弛時信號降低[3],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神經(jīng)肌肉的活動。近幾年,采用sEMG信號分析技術評價腦卒中偏癱患者康復療效已成為康復醫(yī)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該課題研究采用表面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治療腦卒中后患者的肢體功能障礙,結果表明:此種方法有助于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和肌力的增強,減輕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增強生活自理能力,為該治療方法在臨床應用提供了依據(jù),在臨床應用中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1]Duchen EJ,Hogrel JY.A model of EMG generation[J].IEEE Trans Biomed Eng,2000,47(2):192-201.
[2]Wang J,Fang HG,Yang HC.Non-linearity Features of surface myoelectric Signal of motility muscle fatigue[J].Gymna-sium sports science,2005,25(5):39-43,64.
[3]鄭延平.生物反饋的臨床實踐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