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主要陣地。作為教師,我們不能純粹地傳授習作技巧,更不可能直接放手讓學生去寫。特別是中年級學生,沒有多么深厚的語言積累,也不會恰當表達,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指導他們仿寫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教材中,有些課文不僅文字本身優(yōu)美,還在寫法上極富特色,也易于被學生接受。教學此類課文時,我往往會與學生一起提煉寫法,進行片段仿寫。
《九寨溝》一文用了四個“也許”,讓這段看似工整的文字多了一些靈活,多了一些俏皮。仿照這樣的句式,班上有個學生寫了他的小妹妹。
妹妹惡狠狠地瞪著我,準備對我發(fā)動“攻擊”了。也許,她會猛地跳到我跟前,忽然一推我,讓我摔個四腳朝天。也許,她會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走開,卻突然一回頭咬住我的手臂,讓我痛得哇哇大叫。也許,她會一躍而起,揮舞著她的小貓爪,在我的臉上添幾條傷痕。也許,她會一拳打在我的肚子上,讓我捂著肚子躺在地上欲哭無淚……我正浮想聯(lián)翩,可是出乎我的意料,什么都沒有發(fā)生。
這段文字,讓小妹妹生氣的樣子躍然紙上,也讓我對兄妹的日常生活略知一二。句式仿寫,讓小作者更加生動流暢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情景。
“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像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低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薄度恰分械倪@段話既寫出了濟南泉水的形態(tài),又描繪了泉水發(fā)出的聲音。句子由“有的……有的……”串聯(lián),還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而且對仗工整,四字詞語朗朗上口。這么精美的句子,這么生動的教材,如果不揣摩、不模仿,豈不是很可惜?
“這一天,天氣晴朗,碧海、藍天、綠樹,把古老的虎門寨裝點得分外壯麗”,“新搭起的禮臺上彩旗林立”,這些環(huán)境描寫,充分烘托了虎門銷煙這一天人們暢快淋漓的心情。因此,在指導學生寫自己的日常生活小事的時候,應讓學生學會運用環(huán)境描寫烘托當時愉悅、激動、悲傷、壓抑的心情。
“寺外,山風呼嘯,貓頭鷹在尖叫著。圓盤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中天。”這段文字出自課文《李時珍夜宿古寺》,這段特別的環(huán)境描寫被放在課文的結尾,意猶未盡。在學生的習作中,我們要讓他們有心留意、模仿這樣的環(huán)境描寫,使文章讀起來意味深長。
作家馮驥才的《珍珠鳥》中有一段描寫“我”和珍珠鳥是怎樣一步步成為互相信賴的朋友的話,用了“起先……隨后……漸漸……先……然后……再……”等表示先后順序的關聯(lián)詞,寫清了珍珠鳥跟我變得親近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讓學生試著觀察一下家里的小寵物,一位學生這樣寫道:
起先,小倉鼠只在小房子里扭扭身體,活動一下筋骨,隨后,它輕輕探出了頭。漸漸地,它離開了溫暖的小房子,來到我們的客廳。它先是用腳輕輕碰一碰,然后在地上走了起來,再抬起頭,昂首挺胸的樣子,真神氣!它一點兒也不怕了,在地板上放開了膽子,撒開腳丫歡樂地奔跑起來。
小倉鼠的調皮,由緊張到放松的全過程,就在學生的筆下誕生了。我們仿佛看到了那只在客廳撒歡奔跑的小生靈。
習作訓練,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一句話到一段話,從一段話到一篇文章,學生在慢慢成長。成長的道路上,離不開教師的點撥和扶持。讓學生從仿寫開始,獲得習作的快樂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