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繼明
近讀劉志先生《書法藝術風格的范式與表達》一文,文中對當下的書風及流派進行了一番梳理,言之鑿鑿,論證有力。在文章末尾部分談到了“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的問題,感覺意猶未盡,筆者曾為北大的訪問學者,對王岳川先生所倡導的“文化書法”有過粗淺的實踐與研究,今擬從兩者概念的空間維度及內涵兩個方面進行一番梳理,談談對兩種概念的看法及其內在聯(lián)系,并求教于諸方家。
“文化書法”是北京大學王岳川教授高瞻遠矚地提出來的,在“古今中西多變的四面墻中去找到一個新的天地”,“空間有六個維度,四面皆堵,還有上下的天地存在,所以我們只有把根扎進去,把根基找到,找到文化母體的地基”, 書法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他尤其強調將文化思想資源注入當代書法藝術領域,這無疑對當代東方書法的發(fā)展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從他的諸多著述中我們可以這樣概括其特性:
(一)定位:“向上升華超越的路是文化超越性,向下尋根是我們的文化根基?!蔽幕瘯ㄊ且环N理論思考和精神探索。
(二)概念:凸顯中國書法的文化根基和內涵,強調文化是書法的本體依據(jù),使書法成為文化的審美呈現(xiàn),文化和書法具有非此不可的關系,書法是“無法至法”的藝術形式,是超越技法之上直指心性的文化審美形式。連用五個文化詞語突出本質。強調書法的重要屬性是文化。文化書法是一種的文化突圍?!凹炔皇菚w,又不是流派”。
(三)針對性:基于西方的現(xiàn)代性改寫了文化身份?!昂蟋F(xiàn)代低俗化了”,書法界出現(xiàn)一種文化偏執(zhí)癥——書法無文化或書法反文化現(xiàn)象。
(四)國際眼光:文化書法標志著東方文化身份。
(五)方法:糾正“十個主義”——唯技術主義、唯美術主義……
(六)步驟:首先發(fā)現(xiàn)發(fā)掘“魏晉書法風骨”,加強書法文化學術性的研修提升。
(七)基本方向:“十六字方針”,即“文化書法”“回歸經(jīng)典”“走進魏晉”“守正創(chuàng)新”。
(八)內容:經(jīng)史子集的內容,孔老孟莊的內容,實現(xiàn)書法的塑靈性。貫穿中庸精神,文字無誤。
(九)風格:典雅清正,簡淡流美。
(十)倡導:自作詩詞。學術與書法互動,學者思想濃縮在書法之中。文化書法的提出更多地是為了提高書法的文化品味和人文價值。
文化書法強調在文化的矯正、冶煉與不斷自覺地打磨中,生成為一種全新的具有文化精神與審美品格的書法藝術的“個性風格”。
正因如此,依我淺見,文化書法可以大張旗鼓地倡導其作品書法之境與內容之境的一致性、人格提升和精神超越的和諧性以及書法風格與詩意品格的同一性。這可以作為區(qū)別其它書法理論與創(chuàng)作的典型特征。換言之,如果書法不具備這個典型特征就可以不叫文化書法。即便是王羲之、顏真卿還是蘇東坡、于右任的書法,如果不具備這個典型特征也可以不叫文化書法。這是增添文化底色的需要。從內容之境與書法之境的和諧性上看,《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當然就是文化書法了。來自于漢文化群體的書法審美,具有相對的公共性;而個體的理論思考,總是帶著他的封閉性,又相對的穩(wěn)定性。一個書法理論家的獨特思考,就是在這種人類文化審美的公共性與個體封閉性之間,不斷爭持、不斷蛻變與進化的過程。
我們不難考察到周作人與周樹人書法與文風的一致性。兩人的書法雖在氣格上相通,都含六朝的意味,但形質格調各有其變。周作人書法在平和、淡泊中更顯一些勁澀與老辣,魯迅字多篆隸味、筆力內斂,儒雅、蒼古,有出奇感和震蕩感。這大概和他們的文風相一致。他們超人的文筆舉世公認,但是其所有書寫是否都可以叫文化書法呢?我不這樣認為。只有在他們筆下的文字境界與書法境界和諧時才可稱為文化書法。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詩稿》寫楚辭句“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文學風格與筆墨透出的意趣均流露蕭疏、儒雅、蒼古、真率,兩者和諧統(tǒng)一。這樣的和諧作品在《詩稿》中還有不少,但不盡是那么和諧。書法審美意趣與文意的交相輝映,可以作為文化書法的基本內核。魯迅認為詩歌“造語還須曲折……鋒芒太露,能將詩美殺掉”?!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薄凹囊夂擒醪徊?我以我血薦軒轅”等詩作有異曲同工之妙, 對真、善、美的摯愛,意氣昂揚,踔厲奮發(fā),正如他的書法溫雅敦厚、寬舒通透、輕松自然,從容樸厚、不疾不滯,文人氣十足,詩、書氣息相通,境界一致而成就的書法不叫文化書法又叫什么呢?這就給“文化書法”帶來創(chuàng)作上的高度與難度,只有做個真正的文化人才能做好書法家,一個不懂得自我的書法風格、書法審美境界的書者是不能稱“家”的;一個不知道筆下內容境界的書者是不能成“文化人”的;沒有把“書境”與“詩境”達到和諧一致的作品,哪怕是王羲之書寫的價值千金的“雜事便條”也不能稱其為“文化書法”。
“文化書法”與“學者書法”是兩個近似的不同概念。但都具有相同的內涵:書法的文化性。我認為“學者書法”不一定能成為“文化書法”,學者是指學術上有一定造詣的人。學者群體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個知識群體,學者所提供給人類的是一種思想財富。當代學者的劃分比較復雜,這里可以按人文社科領域來做個粗淺的列舉:近現(xiàn)代史上的王國維、章太炎、沈曾植、馬一浮、熊十力、魯迅、郭沫若、陳寅恪、沈曾植、沈尹默、沙孟海、林散之、陸維釗等是學有多專的學者,而當代的如季羨林、饒宗頤、梁披云、任繼愈、文懷沙、南懷瑾、李學勤、馮其庸、杜維明等則是博專合一的學者,王朝聞、葉秀山、葉朗、楊辛、王岳川、劉綱紀屬于美學學者,啟功、歐陽中石、陳振濂、曹寶麟、朱關田、黃惇、叢文俊、白謙慎、劉恒、邱振中等則基本上算書法專業(yè)領域的學者,余秋雨、王蒙、王岳川等是當代文化學者,他們中絕大部分都是書法高手,筆底流瀉的都有儒雅氣息,他們的書法統(tǒng)統(tǒng)可以成為“學者書法”,但寫出來的不一定是“文化書法”,因為他們中有的毛筆字不一定寫得很好,字寫得好的學者所創(chuàng)作的書法也不一定具備文化書法的特征。懂藝術的未必懂學術,懂學術的又未必會懂藝術,學術與藝術互動的大家就算鳳毛麟角了,但是當代書法應該弘揚學者書法精神,因為學者書法具備思想性,中國文化傳統(tǒng)講思想性,傳統(tǒng)有規(guī)定性。書法傳統(tǒng)的思想是唐太宗提出的“盡善盡美”。 盡善盡美歷來是古人追求的理想、境界,代表儒家文化。書法要有思想性,有了思想性才會有更高的美學價值。王國維曾在他的文章里提出過美是客觀的,美是不能夠有思想性的,在當時有一些影響。這里就涉及到一個美學的問題,值得我們以后深入探討。
漢字書寫之所以能成為一種文化藝術,至少有三個重要原因:一是特有的獨立的完整的富有美感的形體,二是特有的流露個性的書寫,三是特有的技法講究。書法具有深廣的文化性這是毋庸置疑的。正如饒宗頤先生的回答:“書法就是文化。這個問題根本不要討論。書法本身就是一種學問,是有很高的文化含量的。”所以我們稱“書法文化”是沒有異議的。審美的文化性和書法本身的文化性是緊密聯(lián)系的。我們不難明白:一個不懂得書法文化的審美者心靈裝的只是書法真空。書法背后究竟囊括多少文化?多少思想文化資源?審美者需要掌握多少文化?這是一個審美文化層次與書法深度的關系問題。
劉志先生在文中提到“文化書法”與“書法文化”時,說“‘文化書法’側重于書法家向大家、大師邁進所必須具有的文化素養(yǎng)、人文情懷和人格精神,它是一種對歷代書法家進行梳理和歸納后對現(xiàn)實的一種思想陳述和理性訴求?!编笥趦热莺徒嵌人蓿]有展開來論述。但這兩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從兩者的文化向度來說,書法文化即指書法本身的文化性和書法背后隱藏的文化元素。何為書法本身的文化?我粗淺認為就是在我書中談到的通過線、形、墨、空白、紙張的和諧性的展示,在書法里表現(xiàn)出來的力、勢、骨、氣、趣的美感性、目擊道存般的人格心性以及情韻境界的高邁性。書法背后的相關文化元素是什么呢?我認為是技法的哲理性、內容的詩意性、音樂的律動性、審美的體驗性以及境界的和諧性等等,通過書寫者由點而線的書寫產生的筆畫,卻有一種力的運動意味,使一個個體現(xiàn)了自然生命形體結構規(guī)律的文字,產生了儼若筋骨血肉的審美效果,這些便構成了文化書法內核的基本要件。
有人說:“書法是哲學的藝術”。這個說法雖然不夠準確。但在書法的技法中卻包含一種辯證的美的內涵。體現(xiàn)著一種具有哲學意義的線條藝術。創(chuàng)造了一種天人合一的高妙境界。線條的形態(tài)上表現(xiàn)出長短、曲直、大小、方圓、正斜。線條的質地上表現(xiàn)為燥潤、輕重、剛柔、粗細、強弱。線條的運勢上表現(xiàn)為抑揚、進退、升沉、疾徐、動靜、聚散。字形的一疏一密、一虛一實、一方一圓、一大一小、一離一合、一巧一拙的矛盾統(tǒng)一……有矛盾,才生動,有生動才會產生藝術。當然書法藝術的哲學意味并不只限于技法。在書法的形式圖像、氣韻境界、人格修為中也表現(xiàn)為哲學之思。如果點畫拙劣,線條粗俗難看,很容易暴露輕浮淺薄,華而不實的老底。
既表現(xiàn)為文字的正確性與文學性,又表現(xiàn)為內容的詩意與書法的情韻相互貫通性,所以文學語言和書法線條有非此即彼的關聯(lián)。文字的正確性是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用字的準確性并不那么簡單,一方面是內容文字的準確涉及文字學的功底,另一方面是書法字法的準確性,這涉及到書法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用毛筆書寫古代經(jīng)典詩詞曲賦,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總能找到一份情思,或者從李杜蘇黃的詩文中找到書法創(chuàng)作的靈感,或從經(jīng)史子集中找到先人的哲思。
一個書家對中國文化學、詩詞學應該有最低限度的了解,才會有書卷氣的產生。有書卷氣的書法作品才有意義。南朝謝赫總結的“六法”,以氣韻生動為第一要素。書法書卷氣是一個人學養(yǎng)的自然表現(xiàn),往往從書寫內容上流露出來。有人說書卷氣是“情感”的作用,其實,就是文化積淀后的心理定勢。要想書法里的筆墨意象高妙,其筆下文學文字修養(yǎng)要到位,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出了一本名人墨跡,不管書寫者是書家還是學者,甚至連有上好文學修養(yǎng)的科學家也不例外。從內容到筆墨意象中流露出“淡” “雅” “逸” “遒”等書卷氣的重要特征。當代文詞或字法錯漏難堪的作品時時出現(xiàn),嚴重影響作品的氣息、韻味,何談書法的“生命”性?
從“模仿秀”到“臨帖展”,從音樂“國賽”到書法“國展”,從流行音樂到流行書風,從大歌唱家的高價出場到大書法家的作品走俏,從“超級女聲”的哭泣聲到青年書法家的失落感,書法和音樂無不相似地閃現(xiàn)在藝術領域里。它們都是抽象藝術,都不依賴于對客觀具體形象的描寫,卻表現(xiàn)一種線條的運動美,表現(xiàn)美的旋律、美的節(jié)奏、美的激情,都是藝術家思想感情的直接物化。音樂的材料和手段是聲音的節(jié)奏和旋律,書法是線條的節(jié)奏和旋律,因為它們都內含節(jié)奏、旋律、風韻。我們可以把凝固的古老的書法藝術與流淌的音樂結合起來觀照。
音樂可以帶給人們愉悅、自豪、輕松、愜意、激越、自信、神思。有說不清的美妙感覺,道不盡的精神動力,令人振奮時的慷慨激昂,催人淚下時的寸斷肝腸。人們在數(shù)千年的音樂文明史中感受的是藝術欣賞、消閑娛樂,向人的心靈深處滲透、中國書法的頓挫疾徐、方圓利鈍、輕重濃淡、伸縮偃起、轉折收放,是書法者用心調遣手筆而成的世界特有的美學藝術!
音樂與書法能反映出最深刻的主體性的靈魂,它們都把心靈的感觸與現(xiàn)實世界的體會形成對立的矛盾,人們將其節(jié)律通過這對矛盾的激化,來獲得深刻的體驗。著名音樂人陳小奇在書法創(chuàng)作上同樣與音樂創(chuàng)作一樣,通過這樣一種本能的體驗,獲得了藝術生命的一種奇妙回味。欣賞音樂美妙的音色、節(jié)奏、旋律所形成的美感。把音樂融入到書法當中去,書法是無聲的音樂。音樂旋律與書法韻律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音樂展示的是流動的書法線條美,而書法展示的是看得見的音樂美。難怪孫過庭在《書譜》中說“達其情性,形其哀樂?!?/p>
審美的體驗性表現(xiàn)為李澤厚說的“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志悅神”三個層次。對這三個層次的劃分王岳川教授在《文藝美學》中有更深層次的論證。這表明,書法家與審美體驗息息相關,對書法作品的解讀需要正確的審美方法,掌握必要的文藝審美理論,悟得文藝美學精神對一個書法家來講是相當?shù)谋匾?/p>
人與自然、主體與對象、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情感與理智的素樸和諧統(tǒng)一是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的重要方面。而中國書法的點線、墨韻、結構、章法、內容等基本元素構成和諧;書法藝術的精神必須合乎自然精神,大自然與書法的同生共死;中國書法的內容、本質、史論、境界的深層里面,無不蘊藏著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審美觀點、人生觀、價值觀等文化觀念;書法與人表現(xiàn)為和諧。唐孫過庭對此做了高度概括,“違而不犯,和而不同”。 既表現(xiàn)為書法境界與書法內容境界的和諧,同時也表現(xiàn)為與創(chuàng)作者心境和諧。
總之,書法藝術美是一條長河,文化書法創(chuàng)造和探索會有多種可能性,我們確信書法藝術美在無限的時空里沒有永恒不變的模式,面對前人創(chuàng)造的一座又一座的豐碑,我們攀越這些豐碑并不難,難的是弄明白豐碑的底座的堅固性——文化根基,然后去重塑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