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丹
摘 要: 內隱記憶,是指在無意或不需要進行有意回憶的情況下,已有經驗對個體行為產生影響的現(xiàn)象。內隱記憶主要有實驗性分離范式、加工分離范式、信號檢測論范式和非參數(shù)模型等實驗方法。關于內隱記憶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醫(yī)學、社會認知、經濟和體育健康等領域。未來內隱記憶實驗方法的研究領域將會進一步拓展,也將會更多地借助于認知神經科學。
關鍵詞: 內隱記憶;內隱記憶實驗;研究范式;應用;研究方向
中圖分類號:G4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1-7836(2018)11-0091-03
在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不懈努力下,記憶成為心理學領域最受關注的研究內容之一。研究者們認為,記憶是個體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對某種事物的再認、識記與重現(xiàn)。該領域的研究吸引了無數(shù)專家學者的注意,伴隨著研究的深入與拓展,人們發(fā)現(xiàn)記憶中除了人們普遍認識的有意記憶,還存在另外一種記憶形式——內隱記憶。內隱記憶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此后研究不斷向著更深、更廣的方向發(fā)展。筆者首先闡釋內隱記憶的起源與研究范式,隨后介紹內隱記憶實驗在教育、醫(yī)學和社會認知等領域方面的應用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等,以期豐富內隱記憶研究成果。
一、內隱記憶
內隱記憶(Implicit memory)是指過去經驗對個體當前活動的一種無意識影響[1]。當代關于內隱記憶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是建立在認知心理學與神經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之上的,主要有兩大研究方向,一是啟動效應研究,二是遺忘癥研究。然而內隱記憶的早期發(fā)現(xiàn)源于神經心理學關于遺忘癥的研究,英國神經心理學家Warrington被稱為內隱記憶之父,1968年,他在對遺忘癥患者進行啟動效應研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患者盡管無法下意識地對學習內容進行識記,在后期指認測驗中無法從眾多單詞中找出已經學過的部分,但在補筆測試中卻取得了與常人一樣的保持效果。鑒于此,Warrington提出了內隱記憶[2]。該研究直接引發(fā)了內隱記憶的研究熱潮,研究者們改變研究條件,選擇了新的研究材料,取得的研究結果都如出一轍,再次印證了內隱記憶的存在。隨后,有專家發(fā)現(xiàn),不僅同一刺激的兩個維度加工之間有影響,當兩個維度在時間或空間上分開呈現(xiàn)時也會互相影響,在無須進行有意識記的情況下,由于個體過去曾受過某一刺激,當再次接受這種刺激時,就會降低信息加工的難度,這成為引發(fā)認知心理學研究高潮的契機。內隱記憶強調了無意識記的重要作用,成為考察記憶的重要條件,意味著識記與無意識記都被納入實驗研究中,將記憶研究引領向新的層次,為進一步研究心理過程的規(guī)律提供了有利條件,這也是內隱記憶備受國內外學者關注的原因。
二、內隱記憶實驗的研究范式
從實驗目的來看,首先要成功地找出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區(qū)別,內隱記憶實驗研究的邏輯重點是怎樣通過科學合理的實驗,將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分離開來。從現(xiàn)階段內隱記憶的研究情況看,實驗方法主要有基于實驗性分離范式和加工分離范式。此外,關于內隱記憶的實驗研究還有信號檢測論范式和非參數(shù)模型范式。
1.實驗性分離范式
實驗性分離范式亦稱任務分離范式,是心理學家Tnlving在1983年首先提出的,實驗性分離范式是比較兩個測驗,兩者包含的記憶加工過程相同,故兩個測驗結果不會出現(xiàn)實質性分離[3]。若出現(xiàn)差異,表示兩個測驗所包含的加工過程可能不一樣,是實質性分離。在實際研究過程中,通常要依據(jù)測驗的指導語明確兩種不同的記憶任務,采用直接實驗與間接測驗兩種方法對記憶效果進行檢測,在準確把握兩種記憶間關系的基礎上,判定是否出現(xiàn)分離。采用直接實驗,需要被試者積極調動已有經驗來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既可以引導被試者自由進行回憶,也可以為他們提供一定的回憶線索,這些都是常用的測驗方法。間接測驗同啟動效應,被試者無須調動已有經驗,已有經驗不會對當前的任務產生任何程度的影響。
2.加工分離范式
伴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任務分離范式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最突出的就是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數(shù)據(jù)不夠純凈,為了使這一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心理學家Jacoby提出了加工分離范式,將同一個記憶任務中意識加工與無意識加工清晰地劃分開來[4—5]。加工分離范式對測驗條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提供包含條件,即意識與無意識共同對記憶任務起到促進作用,二者建立起協(xié)同關系。二是要提供排除條件,即意識與無意識對于記憶任務來說,起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影響作用,二者產生了強烈的對抗關系。根據(jù)經典測驗理論,Jacoby給出兩類測驗的計算公式。這種范式在可比較的條件下更確切地預估意識和無意識的作用,具有突出的優(yōu)越性,因此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3.信號檢測論范式和非參數(shù)模型范式
國內學者楊治良用信號檢測論的方法來研究內隱記憶的特點,為了如實反映出被試者的啟動效應,向他們提供無意義字串,讓他們從中分辨出關鍵字“SCT”。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增加記憶任務中關鍵詞的數(shù)量時,啟動效應較為明顯。但在這一實驗過程中,被試者是在無意識的狀態(tài)下學習的,自己對學習內容與效果一無所知,但不同實驗組之間存在著較大差異 [6]。郭秀艷等人以無意義音節(jié)為材料,運用信號檢測論的方法,圍繞計算機是否具備內隱記憶的問題進行了探究,通過實驗了解到,計算機有100%正確的回憶效應,而不具備內隱記憶[7]。楊治良等人以漢字材料作為實驗材料,運用比較法來研究個體對漢字的識記能力,在進行比較過程中,采用非參數(shù)模型所提供的指標作為依據(jù),以漢字整體特征作為判斷依據(jù)時,發(fā)現(xiàn)了內隱記憶[8]。郭力平等人在研究過程中,也選擇了非線性模型所提供的指標,在經過反復實驗的基礎上,得到了與楊治良相同的研究結果,對內隱記憶給予了肯定[9]。
三、內隱記憶實驗的應用
內隱記憶研究的發(fā)展是與其實用性緊密相連的,從而也就有大量有關記憶內隱記憶的應用研究。當前關于內隱記憶實驗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教育、醫(yī)學和社會認知等領域。
1.在教育研究中的應用
當前,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只關注孩子的外在表現(xiàn)和學習成績,忽視孩子內隱記憶方面的教育,低估了內隱記憶在孩子學習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張印全等人認為,內隱記憶可以通過樹立“任何學習方式都有效”的觀念,創(chuàng)設相似情境,引起相應情緒,加強重復練習,設計隱性課程等方式滲透到教育教學過程中[10]。張一中等人也以內隱記憶為切入點展開研究,將其引入到課程設計中,以學生的無意識、非特定反應為前提,充分利用好課堂以外間接的、內隱的教育因素,從情感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已有經驗基礎上對信息進行無意識加工[11]。趙彤等人的實驗研究表明,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鞏固,多聽多看多復習,意識到每種學習方式都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使學生在極其自然的狀態(tài)下增加信息儲備量,促進知識內化,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12]。上述研究都體現(xiàn)了一種無意識的學習機制,它普遍存在于任何一次的學習活動中,我們把它稱之為內隱學習。然而,內隱記憶在教育活動中體現(xiàn)最明顯的是內隱學習,已成為教育教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如楊治良等人在實驗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內隱學習優(yōu)于外顯學習的現(xiàn)象[13]。關守義等人對內隱學習中知識習得及其無意識性測量發(fā)現(xiàn)內隱學習的優(yōu)勢效應主要來自無意識結構知識的貢獻[14]。徐大真在人工語法中的內隱學習實驗研究中發(fā)現(xiàn)內隱學習中啟動效應存在,內隱效應明顯[15]。唐小庭等人認為,內隱學習滲透到國學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認為內隱學習理論將有效增強國學教育實效性,國學教育功能的發(fā)揮也具有明顯的內隱性特征[16]。
2.在醫(yī)學研究中的應用
內隱記憶也吸引了醫(yī)學研究者的目光,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是為了探究麻醉藥物是否會影響到內隱記憶,也有一些學者是為了充分把握腦損傷患者、精神病人的內隱記憶規(guī)律。如王云等人以異丙酚為實驗材料,重點研究了不同麻醉深度對記憶造成的影響程度,在反復實驗的基礎上,他們認為,當患者接受輕度麻醉時,具備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內隱記憶會伴隨著麻醉程度的增加而逐漸弱化,直至消失[17]。盧利萍將研究目光投向腦損傷患者,通過研究后得出結論,內隱記憶可能與枕葉、額葉和顳葉功能有關[18]。林賢浩以精神分裂癥患者為研究對象,研究后提出了此類患者具備完整的內隱記憶[19]。這一研究也引起了劉光雄等人的注意,他們卻得到了不同的結論,認為此類患者內隱記憶有所缺損,缺損程度與病程有關,會受到陽性思維障礙的約束[20]。
3.在社會認知領域中的應用
當前內隱記憶在社會認知領域上的研究集中在內隱社會認知上,學者們一致認為,可以從無意識維度對社會認知進行描述。如,鄭信軍等人重點研究了內隱記憶與同伴接納二者的關系,認為如果學生的同伴接納度較低,他們在內隱記憶中對一些充滿攻擊與破壞性色彩的詞語更敏感[21]。吳宇平關于父母常用管教語對兒童內隱社會認知的影響進了研究,實驗結果顯示:正性語言會將內隱親社會性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對兒童起到積極影響作用,而負性語言會導致兒童內隱攻擊增強,使孩子以更具有攻擊性的方式看待事物,這與父母管教言語影響到兒童的腦認知功能相關[22]。陳圖農等人認為,認知加工的類型及其程度會對內隱記憶產生影響[23]。白曄以加工分離范式對有意記憶與無意記憶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加工深度會對有意識記憶過程有顯著性影響[24]。
4.在其他領域中的應用
伴隨著內隱記憶研究的不斷深入,其應用價值也日益彰顯,不僅在醫(yī)學、教育等領域應用較為廣泛外,還逐漸深入到經濟學、體育健康等領域。如林樹等人運用加工分離程序對廣告加工的性別差異進行了實驗,研究表明內隱記憶對廣告的設計有著影響作用[25]。賀偉婕等人對名人代言廣告的內隱記憶及行為進行了研究,實驗結果顯示代言人相關程度對廣告內隱記憶效果影響顯著,而吸引力對廣告內隱記憶效果影響不顯著[26]。張春艷認為,內隱記憶也可以促進個體運動技能的提升,使個體在不同條件下都能迅速做出無意識反應,以此來習得運動技能[27]。謝國棟借助加工分離實驗程序,對運動負荷對動作內隱記憶的影響進行實驗研究,結果顯示運動負荷對動作外顯記憶有影響,但對動作內隱記憶影響不顯著[28]。
四、未來研究方向
內隱記憶的研究是近年來心理學中關于記憶研究的熱點問題,研究者從實驗性分離范式到加工分離范式,再到信號檢測論、非線性模型等方法來研究內隱記憶,研究方法較為單一。不同方法和技術的融會交織,多個學科與領域的整合,成為日后內隱記憶的研究趨勢。與此同時,腦成像等先進技術的運用將會為內隱記憶的研究提供有力輔助,我們將進一步把握內隱記憶、不同心理現(xiàn)象對認知活動的影響程度,使認知神經科學步入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
參考文獻:
[1]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74.
[2]郭秀艷.實驗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460.
[3]Tulving. How many memory systems are there? Am.Psyehol, 1985(40):385—398.
[4]楊治良,郭力平.加工分離說的發(fā)展述評[J].心理科學,1997(5):411—445.
[5]Jacoby L.L.A process dissociation framework Separating automatic from intentional uses of memory[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1991(30):513—541.
[6]楊治良.內隱記憶的初步實驗研究[J].心理學報,1991(2):113—119.
[7]郭秀艷.再認中意識與無意識的貢獻大小——兼內隱記憶的抗老化現(xiàn)象[J].心理科學,2002(5):535—537.
[8]楊治良,葉閣蔚,王新發(fā).漢字內隱記憶的實驗研究——內隱記憶存在的條件[J].心理學報,1994(1):1—7.
[9]郭力平,楊治良.內隱和外顯記憶的發(fā)展研究[J].心理科學,1998(4):319—323.
[10] 張印全,畢云飛.內隱記憶對教育教學的啟示[J].新課程,2016(11):5.
[11] 張一中,王篤明.內隱無意識加工及其在教學中的體現(xiàn)與應用[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5):93—95.
[12]趙彤,趙富才.內隱記憶研究進展[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09—113.
[13]楊治良,葉閣蔚.內隱學習“三高”特征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1993,16(3):138—144+161.
[14]關守義,郭秀艷.內隱學習中知識習得及其無意識性測量[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6,14(2):191—201.
[15]徐大真.人工語法中的內隱學習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0,23(4):450—453+511.
[16]唐小庭,吳光路.從內隱學習視角看國學教育的有效途徑[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3,29(1):34—36.[JP]
[17]王云,岳云,孫永海.異丙酚不同麻醉深度對學習和記憶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3,26(3):491—493.
[18]盧利萍,惲曉平,桑德春.腦損傷患者的內隱記憶研究[J].中華腦科疾病與康復雜志,2015(3):15—19.
[19]林賢浩,林世澤,鄭金熾,等.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記憶損害[J].心理科學,2012,35(2):477—480.
[20]劉光雄,楊來啟.精神分裂癥內隱語義記憶缺陷研究[J].陜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4,45(7):609—612.
[21]鄭信軍.同伴接納性對中學生內隱社會認知的影響[J].心理學發(fā)展與教育,2003(4):23—26.
[22]吳宇平,何勝昔,林瑾,尹文剛.父母常用管教語對兒童內隱社會認知的影響——基于情境投射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J].中國醫(yī)學物理學雜志,2017,34(2):211—216.[JP]
[23]陳圖農,林萬貴,季偉華.概念驅動測驗中抑郁個體的心境一致性記憶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4):245—248.
[24]白曄,陳毅文.加工深度與FOK判斷、內隱記憶的關系[J].人類工效學,2009,15(1):1—5.
[25]林樹.對廣告信息加工的性別差異[J].心理學報,2005,37(5):694—701.
[26]賀偉婕.名人代言廣告的內隱記憶及行為研究[J].廣告大觀:理論版,2013(1):67—72.
[27]張春艷.不同技能水平體育專業(yè)大學生內隱記憶效果的實驗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4.
[28]謝國棟.運動負荷對動作內隱記憶影響的實驗研究[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7—11.
An Overview of Implicit Memory Experiment
ZHANG Xiao-dan
(Faculty of Teacher Education, Hefei Normal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 Implicit memory refers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existing experience on the individual behaviors in the case of unintentional or unnecessarily intentional memory. There were several experiment methods of implicit memory, such as experimental separation paradigm, process separation paradigm, signal detection theory paradigm, non-parametric model, and so on. The studies on the implicit memory experiment focuses on some fields such as education, medicine, social cognition, econom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and so on. The study fields of the implicit memory experiment will be expanded in future with the help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Key words: implicit memory; implicit memory experiment; research paradigm; application; research dir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