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明
看見小伙子夢中笑出聲兒,多半是做夢娶媳婦;大姑娘睡夢中咯咯笑,可能正與白馬王子約會。夢字常與想字相連,喚作“夢想”,夢想成真更是人人追求的目標,也便有了一句玩笑話:貧窮的最高境界就是無夢。
記得最清楚的一個夢是上大學時做的,夢過之后算是知道了什么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那時正在做一次設(shè)計課程結(jié)業(yè)設(shè)計,自覺是一名有理想的未來設(shè)計師,于是沒白沒黑地琢磨著設(shè)計出一個一鳴驚人的東西。記得那天晚上睡得很晚,半夜三更被美夢喚醒,我在夢里居然設(shè)計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小游艇。急忙起床開燈,找本拿筆,并迅速憑著記憶畫了出來。接著復睡又夢,竟然把夢給續(xù)上了,還夢出了更多的設(shè)計細節(jié),只可惜再也無力從床上爬起做筆記了。
次日清晨一睜眼,趕緊翻開那個筆記本,驚愕,傻笑,再迅速合上本子,假裝什么事也沒發(fā)生過。那個游艇真是太“無與倫比”了——艘破漁船在船尾加了個柴油發(fā)動機。從此本人就放棄了夢里創(chuàng)造的夢想,黃粱一夢倒是千真萬確地體驗了一把。
史上最會做夢的人我認為是三國時期的諸葛孔明先生,“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你看人家,睡一大覺醒來就在家門口等來了明主,還得三顧茅廬。擱一般人夢的價值除了補充體力之外,最多也就是夢里偷著樂而已,跟人家孔明先生的“輔佐明君,匡扶漢室”的家國情懷夢真是沒法比??!
再說外國近代的解夢大師弗洛伊德,這位奧地利的精神病醫(yī)師在1899年寫了一本叫《夢的解析》的書,從此就誕生了心理學的一門新學派——精神分析心理學,開創(chuàng)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lǐng)域?;叵肷鲜兰o80年代的文學愛好者,言必弗洛伊德,甚至成為一種流行文化,不提弗洛伊德,誰敢說自己喜歡文學,弗大師之夢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其實,諸葛孔明先生也在民間流傳有《孔明解夢》小冊子。
影視界還有個更牛的造夢大師,那就是好萊塢大片《盜夢空間》的編劇兼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他比前面的弗洛伊德大師更進步了一些,竟然可以主動出擊了,圓夢、解夢、偷夢到造夢,幾位古今與夢有關(guān)的大師也算是把夢玩到登峰造極,徹底玩壞了……
《說文解字》上說:夢,寐而有覺者也。是說做夢的人在夢中都是清醒的嗎?但夢對當時的夢者卻又的的確確是真真切切的,至少美夢似真。
甲骨文的夢字,右邊是一張床,左邊一個人單手蒙眼,意思是說,我正在夢鄉(xiāng),請勿打擾。
簡體的夢字是表意“夕陽落林下,林中故事多”的意思嗎?
現(xiàn)代科學解釋夢就很枯燥無趣了,說它是睡眠時未被抑制的部分大腦細胞的某種活動,還有的說是一種神經(jīng)脈沖。
也罷,雖然人類距離搞清楚夢的機制與目的還有很遠的路,但大家的各種夢是不會停止的,唯愿人人好夢成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