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亮
“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繡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看鐵馬踏冰河,絲線縫韶華,紅塵千帳燈……”這是李宇春唱的《錦繡》,唱出了千年蜀繡的唯美風采?,F(xiàn)實中,還就有這么一位奇女子,“繡”出了世界高度。
學藝兩年。作品走進人民大會堂
孟德芝是四川成都人,1961年出生在一個刺繡世家,但家人并沒有刻意培養(yǎng)她對蜀繡的興趣。1978年,她沒考上大學。第二年,18歲的她頂替母親進入了成都蜀繡廠,開始了為期兩年的學徒時光。
新進廠的繡娘,一開始就喜歡刺繡的著實不多,她們拜師學藝后,全靠老師傅一手調(diào)教。師傅肖福興告訴孟德芝:“人這一生能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花了時間,就得對得住這碗飯?!泵系轮ビ涀×死蠋煹倪@句話。
剛開始學習蜀繡時,手被繡花針扎破是常有的事。當時條件艱苦,沒有空調(diào)和暖氣,炎炎夏天,汗珠很容易滴到繡布上,繡娘繡上幾針就要用毛巾擦一把臉;寒冬季節(jié),繡娘的雙手叉會被凍得僵硬,捏不住繡花針。冷得受不了時,孟德芝就用裝了開水的玻璃瓶暖暖手,再一針一線地繡下去……
一幅好的蜀繡作品,須花費大量的時間來繡。光針法就有122種之多,配色更要從上萬種顏色的絲線中選出最適合的。蜀繡中最難的是“雙面異色異形繡”,要熟練掌握上百針法才能繡成!剛進廠時,孟德芝也沒什么特別的,唯一讓廠里老工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個小姑娘特別“刻苦、勤奮,一心撲在蜀繡上”。當時她的想法很簡單:學會這門技藝,將來還指著它養(yǎng)家糊口呢。
“那時候,有很多外國人到廠里參觀,拿著外匯直接購買繡品,除了被面、裝飾品,也有屏風、掛架,每種商品都很暢銷?!泵系轮フf,她獨自完成的第一幅作品《茶花》,當時還在新學員作品評比中得了一等獎,她用幾塊錢的獎金,買了花生瓜子請師傅們吃。
雖然學徒很艱辛,但因為沒有像別人那樣輕易放棄,終于堅持下來的孟德芝,年紀輕輕就成為了廠里的骨干。
1980年,孟德芝參與繡制的巨幅蜀繡《芙蓉鯉魚》,被掛進了人民大會堂四川廳!這幅作品采用的繡制手法,正是蜀繡中最為精絕的雙面異色異形繡。為了這幅作品,孟德芝經(jīng)常熬夜加班,下班后,時常感到雙手疼痛,雙眼模糊……
下崗經(jīng)商后,又重新做了“繡娘”
到了上世紀90年代,蜀繡開始走下坡路了,耗費許多心力繡出來的精品,竟找不到銷路,孟德芝和很多人一樣,也離開了蜀繡廠。她一度通過朋友在成都荷花池批發(fā)市場租了一個攤位,干起了批發(fā)牛仔褲的生意。盡管一腳踏進了“商海”,但孟德芝心里還是割舍不下蜀繡,難以丟棄每天在繡布上飛針走線的習慣,每天晚上回到家,她仍會埋頭繡制新作品。
就在孟德芝的生意日漸興旺時,當年成都蜀繡廠廠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郝淑萍找到了她,勸她回廠繼續(xù)做繡工。思前想后,她還是把荷花池的鋪面關了,又回廠當起了“繡娘”。但成都蜀繡廠苦苦支撐到2005年,終因經(jīng)營不善倒閉了,廠領導和所有員工全都買斷工齡,離了廠。原本已擔任廠工會主席的孟德芝,一夜之間也成了下崗工人。
在孟德芝的記憶中,那是她接觸蜀繡以來最艱難的歲月,許多同事都從此徹底放棄了蜀繡。不久,她的丈夫也下了崗。那一年,他們的孩子剛考上大學,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一下壓在了她的肩頭。
為了找到出路,44歲的孟德芝冷靜地分析了自己的求職方向,最后還是決定繼續(xù)做蜀繡。2005年底,她租下一間小門面,開始招收愿意學習蜀繡的學生。
“開始只有兩個20多歲的年輕人來學,學費500元包教會。我的門店每月還要交220元房租,所以收入微薄。”孟德芝說。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聽說成都市金牛區(qū)在扶持文化創(chuàng)業(yè)項目,就拿著自己的作品向有關部門推介。機關大門進不去,她就在大門外苦苦守候一位位相關領導,炎炎烈日下,有時一等就是大半天。后來,區(qū)政府扶持她成立了一家蜀繡工作室。
2006年6月,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節(jié)”在成都舉行,孟德芝和她的學生在現(xiàn)場繡制了一幅《太陽神鳥》,吸引了眾多人的關注,并與各地客商簽了一批訂單。
第二年,在招商部的邀請下,孟德芝將工作室搬到了一個巨大的玻璃房中,16位繡工連續(xù)工作7個月,繡制了一幅55平方米的老成都地圖,首次拉近了蜀繡和普通老百姓的距離。精湛的技藝,加上政府的支持和游客的喜愛,終于孟德芝的工作室變成蜀繡公司,并很快發(fā)展起來。不少以前的老同事也紛紛加入了進來。
從當初沒有一分錢積攢,到后來買車買房開公司,孟德芝的人生軌跡因蜀繡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重在傳承。年賺千萬不滿足
蜀繡作為四大名繡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孟德芝的公司出名以后,慕名來學的人很多,有的是一時的熱情,有的是為了掙錢。但蜀繡是一門傳統(tǒng)的手工技藝,初學者是不可能以此為生的。“一般學兩年,可以掙少量的錢;學五年,才可以勉強維持生活。我們公司現(xiàn)在能真正出好作品的,其實還是以前有著幾十年繡齡的老蜀繡廠的繡工?!庇捎谛量?、枯燥,又掙不到錢,孟德芝前前后后招了近90個學生,但最終堅持下來的僅有10人。無奈之際,孟德芝又想到與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開設蜀繡課程,以此讓更多的人掌握這門技術。課程不僅僅是蜀繡,還有繪畫、禮儀等相關知識。僅有高中學歷的孟德芝,憑借數(shù)十年磨一“針”的精湛絕技,很快成為了成都紡織??茖W院的客座教授。通過幾年的努力,孟德芝又先后在成都的文殊坊、黃忠社區(qū)、郫縣團結鎮(zhèn)和綿竹成立了四個蜀繡基地。她還時常會去海外考察和參展,每一次都能帶回不少訂單。
2011年,孟德芝的一幅蜀繡精品《虢國夫人游春圖》,賣出了18萬元的高價。同年,她更被選為了蜀繡“非遺”傳承人。到2013年,她的蜀繡訂單竟已排到了2016年,“很多人不要求明確的時間,只要我高質量地繡好,他們都愿意等?!?/p>
現(xiàn)在,孟德芝在全國有12個蜀繡店,備式各樣的蜀繡作品分為收藏級和高、中、低四檔,價格也從幾十萬元到幾百、幾十元不等。
蜀繡的一針一線,半點馬虎不得。最普通的繡品,也要耗上幾天時光,更不要說一幅優(yōu)秀的原創(chuàng)作品。孟德芝的大型作品《秋色高原》,長7.5米,高3.4米,2013年被陳列在人民大會堂,與蘇繡、粵繡、湘繡一起,作為四大名繡的代表作之一,接受世界的檢閱。這幅作品,是孟德芝帶領34名有著十余年刺繡經(jīng)驗的繡工,耗時109天,日夜趕工繡制出來的。自己的兩幅繡品先后都被掛進了人民大會堂,孟德芝感到十分驕傲!
從下崗女工到蜀繡大師,回首人生路,孟德芝笑著總結說:“人生就是這樣,你所有的經(jīng)歷都會為日后埋下伏筆。如果當年我仍堅持經(jīng)商,我和蜀繡也就擦肩而過了。但正是因為當年做過生意,所以現(xiàn)在開蜀繡公司我也知道應該怎么管理了。珍惜當下、不忘初心的人,上蒼一定不會辜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