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樂
(北京師范大學漢語文化學院,北京 100875)
《歌手》是湖南衛(wèi)視于2017年1月推出的大型音樂競技類真人秀節(jié)目,其前身是2013年開播的《我是歌手》。節(jié)目邀請7位歌手進行競演,由節(jié)目錄制現(xiàn)場的大眾評委投票決定歌手的去留,選手淘汰后將會補入新的歌手作為參賽選手,每周一期以此類推,直到第14期總決賽選出“歌王”作為當季總冠軍。
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fā)出《關于大力推動廣播電視節(jié)目自主創(chuàng)新工作的通知》,要求各衛(wèi)視提高晚間時段自主原創(chuàng)節(jié)目播出比重。受此影響,《我是歌手》改制并更名為《歌手》,每期節(jié)目播放時間由原來的110分鐘刪減至85分鐘。但這也沒有影響《歌手》在觀眾心目中的地位,收視率、網絡播放量、微博討論量無不體現(xiàn)著該節(jié)目的巨大影響力。
從第二季開始,《我是歌手》節(jié)目組都會邀請到外籍歌手參加競演,使節(jié)目中的音樂風格更加多元,也試圖讓中國的歌手與國際接軌,達到文化交流的效果。
節(jié)目中的外籍歌手可分為四類:1.本身是華裔,且來自儒家文化圈內的國家,掌握漢語且深受漢文化影響,如品冠(馬來西亞)、光良(馬來西亞)、陳潔儀(新加坡);2.非華裔,來自儒家文化圈內的國家但受漢文化的影響程度較低,如茜拉(馬來西亞)、黃致列(韓國)、鄭淳元(韓國);3.出生、成長于中國,后期移民他國,如李玟(美國)、林憶蓮(加拿大)、杜麗莎(加拿大);4.非華裔且來自儒家文化圈外的國家,如迪瑪希(哈薩克斯坦)、Jessie J(英國)。外籍歌手在音樂審美方面從不同程度上給觀眾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受,從節(jié)目公布的歌手場內投票排名來看,第四類歌手最受觀眾喜愛,其獨特的風格也曾引起過討論和模仿的熱潮,而第一類歌手則最容易被淘汰。
除了外籍歌手帶來的文化上的新視角,許多中國歌手也會選唱一些經典的英文歌,如《We Will Rock You》、《Earth Song》、《Imagine》、《I Will Always Love You》、《If I Were A Boy》、《Knocking On Heaven's Door》、《You Raise Me Up》等。但中國歌手演唱這些歌曲時并不討好。除了語言上的障礙,中國的觀眾對歌曲中的文化精神也不甚了解,比如《You Raise Me Up》這首歌原是首基督教的贊美詩,歌曲中的“you”指的是耶穌基督,歌詞的基本含義是感謝耶穌用生命為迷茫的心靈掃除陰霾,指引眾生靈魂走出困境??墒侵袊母枋趾陀^眾更傾向于從贊頌父愛的角度來解讀這首歌,這也是我們文化血脈中的宗法觀念在起作用。此外,許多英文歌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了西方的宗教精神和文化性格,中國歌手都沒有較為完美地詮釋出來。
《秋意濃》在節(jié)目中曾多次被中外歌手翻唱,不同歌手的版本也各具特色。這首歌曲極富中國古典美,歌曲所傳達的蕭瑟凄苦的離愁別緒是宋詞的一大創(chuàng)作題材,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大意境,這種意境也塑造了中國人不忍別離的文化基因。張學友的原版無論從編曲還是演唱上都更多地具有90年代華語流行音樂的質感和特色,這也給后來的歌手在重新演繹時留下了二次創(chuàng)作的空間。
迪瑪希版本的《秋意濃》可以說是最具特色的翻唱版本之一。迪瑪希是來自哈薩克斯坦的青年歌手,以美聲唱法見長。在《歌手》節(jié)目中出現(xiàn)時,他所引起的輿論影響、所受到的贊譽都超過了同期的其他歌手。迪瑪希的演唱給觀眾帶來了中國一直所稀缺的充滿哥特色彩的歌劇風格,微博音樂人“耳帝”2017年4月15日發(fā)微博評價其音樂風格為歐洲古典流行與中亞流行的結合。對于《秋意濃》這首歌,中國歌手更傾向于以低沉的音色來展示離別題材之“沉重”,但迪瑪希卻以清亮、空靈的音色讓秋意更冷,塑造出蕭瑟、悠遠的意境。這種意境就好像人死了之后魂靈仍眷戀著塵世,抑或是神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以一種悲憫的眼光看待世間的愛恨離別。在其他版本中,副歌部分“不怕相思苦”和“不怕我孤獨”(姚若龍,1993)都是以假聲或氣聲加以處理,音量漸收,表現(xiàn)出離別之痛的隱忍、纏綿,而迪瑪希在唱到這兩句詞時忽而加重且轉入美聲唱法,讓“痛”在聽覺上更加深刻,無情而決絕。
同樣是《秋意濃》這首歌,來自韓國的鄭淳元的演繹也很精彩。前奏以低沉的鋼琴聲引入,營造出離別時沉重、陰郁的心情,鄭淳元渾厚、粗獷的聲音一出便是副歌,仿佛開篇點題,迫不及待地訴說離別之痛。前半段鋼琴和小提琴伴奏低沉且節(jié)奏鮮明、緊湊,恍若離家去國的隊伍步履沉重地走在前往邊疆的路上;后半段鄭淳元的高音層層疊加,一瀉千里,狂風暴雨中的思鄉(xiāng)之情讓人撕心裂肺;聲音忽而轉弱,讓歌曲顯得錯落有致,也反映出游子心中復雜的情感。在表現(xiàn)上,整首歌富有夸張的戲劇性。
與迪瑪希相比,鄭淳元的版本更接近中國古人離別的那種意境。鄭淳元在作品中用自己的聲音塑造出一個離別中的人格形象,將自己代入到歌曲中,以切身實地的感受傳達出離愁別緒,真切而感人。而迪瑪希站在敘述者的角度,目睹并且向觀眾講述了一個離別的故事。韓國受漢文化影響程度深,韓國人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不會有很大的障礙,同理韓國歌手準確地詮釋中國歌曲也并非難事。當然,鄭淳元的演繹也體現(xiàn)出韓國流行歌曲演唱的特點,如氣息穩(wěn)而強、拖長音、粗線條的情感處理等等。
在節(jié)目中,中國歌手沙寶亮和李泉也曾翻唱過這首歌。沙寶亮版本的《秋意濃》以大提琴入奏,渾厚而沉重,咬字、吐氣細致入微,配以歌手本身略微沙啞的音色,營造出了疲倦且悲戚的氛圍。美中不足的是,后半部分的編曲加入了節(jié)奏規(guī)整而輕快的打擊樂,伴奏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人聲的效果。而李泉的版本相對而言則更為出眾。陶笛入樂是這首歌的一大特點,清脆嘹亮的笛聲穿插在前奏和間奏中,悠遠而空靈的東方美為這首歌增色不少。李泉的演唱本身就帶有爵士音樂的特點,節(jié)奏散慢,在這首歌中也是如此,好幾處歌詞或快或慢于伴奏的節(jié)拍,副歌部分聲音強弱的安排也一改常規(guī)的演繹方式,忽輕忽重,難以捉摸,讓人聽來宛若離人今宵酒醒后仍醉意醺醺地走在初春的楊柳岸,步伐碎而亂,思緒重而繁。兩者相比較,沙寶亮版的《秋意濃》雖然比李泉版更工整,但李泉卻把離別之愁描繪得恍若心事重重,醉意上頭的同時也帶有一絲悔恨的灑脫。
對于《秋意濃》這道命題,沙寶亮和李泉從中國人的角度分別給觀眾示范了標準答案的兩個版本,而迪瑪希和鄭淳元卻遞交了兩份更出眾的答卷。沙寶亮黯然神傷,李泉醉生夢死,迪瑪希悄愴幽邃,鄭淳元撕心裂肺,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兩位外籍歌手在不同程度上對這首歌做出誤讀,但這樣的誤讀是積極的,為這首歌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意義,達到二次創(chuàng)作的效果。歌曲經過傳播和推廣以后也能在更大的范圍上促進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我是歌手》和《歌手》是近五年作品質量和收視率最高的音樂節(jié)目之一,許多優(yōu)秀歌手和作品在節(jié)目中一經推廣便迅速獲取了極大的關注度,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秋意濃》這首歌至今已有29年的歷史,原曲的傳播和發(fā)展經由日語到粵語再到漢語普通話,在時間長河中不斷煥發(fā)生命力。對于富有古典美、東方美的經典音樂作品,跨文化演唱不失為讓其重現(xiàn)生命力的上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