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散落于蜀道沿線的大量碑刻引發(fā)關(guān)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蜀道沿線的石刻題記進行搶救性拓印,迄今累計已逾千幅。據(jù)介紹,這批極少見于傳世文獻甚至地方志的題記,即將首次結(jié)集正式出版,匯成蜀道申報世界遺產(chǎn)的重要資料。
《鄐君開通褒斜道摩崖》題記記錄了漢永平六年(公元63年)褒斜棧道南端隧道開通。漢中褒谷口,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shè)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在沒有雷管炸藥、沒有挖掘機助力的情況下,當時的人們利用火焚水激法,開出一條將近16 m長的隧道。石門隧道的開通,大大便利了秦川往來,人們在隧道兩壁以及褒河兩岸懸崖上銘功紀事,題字留名,形成國內(nèi)罕見的一處古代石刻摩崖群。1970年修石門水庫,使石門棧道淹沒于水底,但摩崖石刻群中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被遷至漢中博物館,也即著名的“石門十三品”。如果沒有褒斜道上的‘石門十三品’,我們就不會知道世界上最早的隧道,就誕生在蜀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