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正心誠意、舉賢任能和民為邦本
      ——政治倫理視閾下朱熹人君之忠的主要內(nèi)涵

      2018-01-23 15:24:10歐陽輝純
      唐都學刊 2018年6期
      關鍵詞:賢人君主朱熹

      歐陽輝純

      (貴州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貴陽 550025)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的忠德思想是其理學思想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人君之忠又是其忠德思想的重要內(nèi)涵之一。忠德在朱熹忠德理論產(chǎn)生之前,就有廣泛的論述。如《左傳》說:“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上思利民,忠也?!盵1]67還說:“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1]217可以說,忠德是儒家政統(tǒng)論鏈條上最為重要的政治德性和政治規(guī)范。朱熹的忠德理論是其理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一心之謂誠,盡己之謂忠?!盵2]101朱熹認為,忠是天下所有的人都應當具備的德性,人君自然也不例外。這對人君之忠提出了要求。那么,對于人君(君主)之忠,朱熹的忠德具有什么內(nèi)涵和表征呢?在朱熹看來,人君應當具有正心誠意的道德正義感、舉賢任能的政治措施和奉行民為邦本的政治理念。

      一、正心誠意

      北宋史學家劉敞說:“人君誠有畏天之心,雖有災害,不殘;及其無畏天之心,雖無災害,殘矣。人君誠有恤民之心,雖有災害,不畔;及其無恤民之心,雖無災害,離矣。故天之所享,誠也;民之所保,誠也。誠之至,不言而喻,不施而惠,不禱祀而福,是以人道貴忠也?!盵3]二程也說:“忠者,天理?!盵4]268由此可見,人君忠誠十分重要。朱熹繼承了劉敞、二程等前輩的忠德思想。

      朱熹認為,正君心是決定政治成敗的“大根本”。他說:“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是大根本?!盵2]2678人君,只有心正,天下才能太平,否則,天下事就“無有不邪”。他說:“人主之心一正,則天下之事無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則天下之事無有不邪。”[5]618所以,正君心,才是天下的“大根本”。

      那么,什么是“正”呢?“正”,指正直、公正、正當、正義、不偏不倚。朱熹說:“正是個無所偏主處?!盵2]645在朱子看來,人君正心,就是要保持理性,不為誘惑、情欲所動,不丟失對百姓的仁愛之心,要集中精力治理國家。他非常強調(diào)《大學》這句話:“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彼忉屨f:“蓋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然一有之而不能察,則欲動情勝,而其用之所行,或不能不失其正矣。”[6]8因此,在朱熹看來,人君要“正”,必然要正心。

      什么是“心”?朱熹認為,“心”,分為“道心”和“人心”?!暗佬摹笔恰傲x理”之心,是道德的、純善的。朱熹說:“發(fā)于義理之公者而言,則謂之道心?!盵5]3180朱熹的這個解釋,很明顯受到程頤的影響。程頤曾說:“忠者,天理”[4]124。這也就是說“忠心”就是“道心”,因為“忠”屬于“天理”,所以,“忠心”也與“道心”一樣是善良的、道德的。什么是“人心”?朱熹說:“心者,人之知覺主于身而應事物者也,指其生于形氣之私者而言,則謂之人心?!盵5]3180“人心”是處于“私欲”,是不道德的、惡的。

      雖然“道心”和“人心”都是屬于人的“心”,但是,因為人有不同的道德修養(yǎng)和氣質之別,就產(chǎn)生不同的“心”。因此,“人心”應當服從和順從“道心”。他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論來只有一個心,那得有兩樣?只就他所主而言,那個便喚做‘人心’,那個便喚做‘道心’”[2]1462。就算是皇帝也要做到具有“道心”。在朱熹看來,正心誠意,就是人君基本的忠德之心。他在解釋《大學》“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時說:“壹是,一切也”[6]4。這個“一切”自然包括皇帝在內(nèi)。然后他接著說:“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盵6]4依照《大學》“三綱”“八條目”的框架,“正心”以上包括格物、致知、意誠,然后是正心。所以,“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就是要懂得如何正心,怎樣正心。

      除了“正心”即端正“道心”之外,人君還應當做到“誠意”。朱熹認為,“正心”如果不“誠意”,這樣的“正心”就不得其正。朱熹引用楊氏的話說:“千變?nèi)f化,只說從心上來。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洞髮W》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6]200什么是“誠”?朱熹說:“天下至誠,謂圣人之德之實,天下莫能加也。盡其性者,德無不實,故無人欲之私,而天命之在我者,察之由之,巨細精粗,無毫發(fā)之不盡也。人物之性,亦我之性,但以所賦形氣不同而有異耳。能盡之者,謂知之無不明而處之無不當也。”[6]33他又在《大學章句》中說:“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fā)也。實其心之所發(fā),欲其一于善而無自欺也?!闭\,就是不自欺,不欺人,獨善其身,表里如一,實事求是。顯然,朱熹的“誠”受到《中庸》的影響[注]其實,受到《中庸》“誠”的影響在先秦時期就存在,荀子就是典型。荀子認為,“誠”是一種悄然無形的又化育萬物的盛德。他說:“誠心守仁則形,形則神,神則能化矣;誠心行義則理,理則明,明則能變矣。變化代興,謂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誠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親,不怒而威。夫此順命,以慎其獨者也。善之為道者,不誠則不獨,不獨則不形,不形則雖作于心,見于色,出于言,民猶若未從也,雖從必疑。天地為大矣,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圣人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類至,操之則得之,舍之則失之。操而得之則輕,輕則獨行,獨行而不舍則濟矣。濟而材盡,長遷而不反其初則化矣?!焙髞淼摹段淖印ぞ\》,對“誠”也做了發(fā)揮,認為“心之精者,可以神化,而不可說道?!疃校\在令外也。……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于內(nèi),感動應乎外,賢圣之化也?!薄?/p>

      什么是“意”?意,就是內(nèi)心發(fā)出來的誠心和正心。朱熹說:“誠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辭。自欺云者,知為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fā)有未實也。謙,快也,足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為善以去其惡,則當實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惡惡則如惡惡臭,好善則如好好色,皆務決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茍且以殉外而為人也。然其實與不實,蓋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者,故必謹之于此以審其幾焉?!盵6]7在朱熹看來,“誠意”是“自修之首”。

      君主要怎樣做才能體現(xiàn)正心誠意?朱熹認為:“蓋君雖以制命為職,然必謀之大臣,參之給舍,使之熟識以求公議之所在。然后揚于王庭,明出命令而公行之。是以朝廷尊嚴,命令詳審,雖有不當,天下亦皆曉然知其謬之出于某人,而人主不至獨任其責。臣下欲議之者,亦得以極意盡言而無所憚。”[5]680朱熹的意思是,君主不能憑自己的感情處理政事,而是要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多聽聽臣下的意見。

      朱子認為,人君如果不真心誠意,就很容易獨斷專行,甚至產(chǎn)生暴政。朱熹反對君主獨裁和獨斷。宋寧宗沒有做到這一點。朱子就當面指責宋寧宗:“今者陛下即位未能旬月,而進退宰執(zhí),移事臺諫,甚者方驟而忽退之,皆出于陛下之獨斷。而大臣不與謀,給舍不及議,正使實出于陛下之獨斷?!盵5]680朱熹還指責宋孝宗沒有做到正心誠意,所用非人。他指責宋孝宗的朝廷是“疲懦軟熟、平日不敢直言正色之人”[7]12760。他對宋光宗說,任用宰相不能憑自己的愛好,要做到正心,不然所用非人。他說:“求其適己而不求其正己,取其可愛而不取其可畏?!盵5]624如果人君“求適己”而不求“正己”,就沒有做到正心誠意。這是人君的失心、失正、失職。朱熹總結說:“君心不能以自正,必親賢臣遠小人,講明義理之歸,閉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也?!渌匀徽?,誠以天下之本在是,一有不正,則天下萬事,將無一物得正者,故不得而不謹也。”[5]586

      二、舉賢任能

      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漢代之前主要是貴族政府,漢代之后平民參政,中國進入平民政府[8]。這大概與儒家主張仁政,實行賢人治國思想有關。朱熹繼承了這種思想。朱熹的思想博大縝密,他包容匯通了周敦頤、邵雍、張載、二程的思想,又繼承了孔子、孟子等先秦儒家的思想,同時又在批判道家和佛家的基礎上汲取其思想,最終匯成體系龐大的理學思想體系[9]。因此,在政治上,朱熹也是主張仁政德治。朱熹說:“為政以德者,不是把德去為政,是自家有這德,人自歸仰,如眾星北辰。”[2]534還說:“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盵6]53

      在朱熹看來,仁政德治的關鍵之一就是實行“賢人政治”?!百t人政治”的關鍵是舉賢任能,而不是像秦代那樣以軍功論政績。所以,朱熹認為,人君之忠的一種重要體現(xiàn)就是舉賢任能,不能以軍功、爵位等論賞官職。

      從這個意義上說,朱熹在政治上是反對君主獨裁或者君主專制的[10]。因為,君主一個人無法做到“善治”,只有通過舉賢任能,才能使得中央政府的施政具有政治正確性,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朱熹說:“蓋君雖以制命為職,然必謀之大臣,參之給舍,使之熟識,以求公議之所在。然后揚于王庭,明出命令,而公行之?!盵5]680他認為,人君要想治理好國家,必須要“謀之大臣”,“參之給舍”,這樣才能使中央政令“揚于王庭”,“而公行之”。所以,君主要忠于自己的職責,就應當舉賢任能,不能任人唯親,營私舞弊,否則就是人君的失職,就會嚴重危及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因此,舉賢任能是人君之忠一個基本的道德素養(yǎng)。這里朱熹看到了人君舉賢任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什么樣的人才是賢人能人圣人?朱熹認為,只有具備完美的道德人格、博聞強識和深通治國理政之道又仁民愛物之人,才是賢人能人圣人。他在政治上,追求圣人,渴望賢人能人圣人的出現(xiàn)。

      在道德修養(yǎng)上,圣人是具有完美人格的人,不是每個時代都會出現(xiàn)的。朱熹說:“圣人萬善皆備,有一毫之失,此不足為圣人?!ト艘髠?,故大舜無一毫釐不是,此所以為圣人?!盵2]232只有舜這樣“完善皆備”的人才是圣人??鬃幼鳛槿寮业膭?chuàng)始人,自己都不敢稱自己是圣人,他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6]110朱熹作為理學大師,更加不敢稱自己是圣人了。他晚年(1192年)自稱“滄州病叟”,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他自號為“遯翁”,足見其小心謹慎的為人態(tài)度。

      在知識方面,圣人是無所不知的人,深通治國理政,仁民愛物。朱熹說:“自古無不曉事情底圣賢,亦無不通變底圣賢,亦無關門獨坐底圣賢。圣賢無所不通,無所不能,那個事理會不得?”[2]2830還說:“圣人自是多能?!盵2]958圣人知識卓絕,溝通天地人,具有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是,要做圣人很難。朱熹說:“某十數(shù)歲時讀《孟子》言‘圣人與我同類者’,喜不可言!以為圣人亦易做。今方覺得難。”[2]2611他還無不感嘆道:“以某觀之,做個圣賢,千難萬難?!盵2]2784

      總之,朱熹認為:“圣人,神明不測之號。”[6]99不過,在朱熹看來,圣人雖然很少見,但是我們可以追求。

      但如果是常人,那就不足以治理國家,參與政府。什么是常人?朱熹說:“常人終日為不善,偶有一毫之善,此善心生也。”[2]232常人因為受到外在“人欲”“物欲”“肉欲”等的誘惑,“終日為不善”,只是自私自利,他們偶然心生善意,是不足為善的。因此,常人進入政府,就很難治理國家。既然圣人少見,常人多見且“終日為不善”,所以,只有賢人能人才是治理政府最好的人選。

      什么是賢人?朱熹認為,賢人是能盡己為人、公正廉明、大公無私、忠心愛民之人。他說:賢人“能正己而可畏,……直諒敢言之士,使為臺諫給舍,以參其議論。……陟罰臧否之柄,常存于廊廟,而不出于私門?!盵6]624賢人是可學而得的人,是后天教育養(yǎng)成的,是可以培養(yǎng)的。

      能人,是賢人的另外一種說法,都是指后天博學有為之人。因此,朱熹主張,皇帝盡忠就應當舉賢任能。朱熹在回答“當日之治,當以何為先?”的問題時說:“只是要得人”[2]2682。怎樣才能做到舉賢任能?朱熹認為,作為人君,舉賢任能,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人君要有“天下大公”的用人理念。朱熹認為,君道是萬物之一,也是天理的一種體現(xiàn),自然也是一種“太極”。朱熹說:“皇者,王也;極,如屋之極;言王者之身可以為下民之標準也。”[2]2045-2046還說:“皇,謂君也;極,如屋極,陰陽造化之總會樞紐。極之為義,窮極極至,以上更無去處。”[2]2046人君,是得乎天理,踐履太極,是萬民的表率。所以,皇帝要做到“蓋人君以一身為至極之標準”[2]2048,要“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270,同時還要“敬五事,順五行,厚八政,協(xié)五紀”[2]2048。

      皇帝是萬民的表率,是“純德”的體現(xiàn)者,因此,皇帝不能私心自用,要把私心變成天下之公心。朱熹說:“問:‘或言今日之告君者,皆能言‘修德’二字。不知教人君從何處修起?必有其要?!唬骸驳萌绱苏f!只看合下心不是私,即轉為天下之大公。將一切私底意盡屏去,所用之人非賢,即別搜求正人用之?!瘑枺骸砸蝗硕?,安能盡知天下之賢?’曰:‘只消用一個好人作相,自然推排出來。有一好臺諫,知他不好人,自然住不得。’”[2]2679皇帝只要“合下心不是私,即轉為天下之大公”,然后“用一個好人作相”,“有一好臺諫”,即皇帝舉賢任能,就能天下大治。

      第二,人君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朱熹說:用賢人“用之唯恐其不速,聚之唯恐其不多”[2]2649?;实塾萌瞬荒艹鲇谒叫模荒芸偸菓岩赡苋速t臣的能力和智慧,而要放心大膽地讓能人賢臣去做。朱熹說:“本不是應付人情,又不是交結權勢,又不是被他獻諛?!盵2]2672

      第三,皇帝要做到“克己”私欲。朱熹說:“仁者,本心之全德???,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瓰槿收撸匀湫闹乱?。蓋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壞于人欲。故為仁者必有以勝私欲而復于禮,則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復全于我矣?!盅砸蝗湛思簭投Y,則天下之人皆與其仁,極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又言為仁由己而非他人所能預,又見其機之在我而無難也。日日克之,不以為難,則私欲凈盡,天理流行,而仁不可勝用矣。”[6]133皇帝不能為所欲為,而是要“存天理,滅人欲”,用道德之心、仁愛之心去選賢任能。朱熹說:“治道別無說,若使人主恭儉好善,‘有言逆于心,必求諸道;有言孫于志,必求諸非道’;這如何會不治!這別無說,從古來都有見成樣子,真是如此?!盵2]2678

      總之,朱熹認為,天下大治,必在得人。朱熹說:“以陛下之聰明,豈不知天下之事,必得剛明公正之人而后可任也哉?”[2]12760

      三、民為邦本

      如果說正心誠意是人君的個體修養(yǎng),舉賢任能是人君政治統(tǒng)治的措施,那么,民為邦本是則是政治修養(yǎng)的目的和理念。

      民為邦本,等同于“民本”。自古以來,中國民本思想就十分豐富。最早的《尚書》就有許多關于民本思想的記載,《尚書·五子之歌》中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根據(jù)李大釗的考證,“民本”一詞最初是日本學者對“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即“民主”的翻譯。李大釗說:“民本主義,是日本人的譯語,因為他們的國體還是君主,所以譯為‘民本’,以避‘民主’這個名詞,免得與他們的國體相抵觸?!盵11]12也就是說,起初從日本傳到中國的“民本”一詞,其實就是“民主”。

      梁啟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一書中,專門列有“民本的思想”一章,他將“民本主義”視為中國古代政治的一大亮點[注]關于“民本”與“民主”的區(qū)別,張分田教授著的《民本思想與中國古代統(tǒng)治思想》(上)第一章和第二章有充分的討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后來隨著中國學者的研究進步,才對“民主”與“民本”做了區(qū)別。學術界大都認為,“民本”不等于“民主”。

      筆者認為,“民主”與“民本”有一定區(qū)別和聯(lián)系。當我們從政治理念上來說,“民本”等同于“民主”。從政治制度、政治程序上來說,“民本”與“民主”具有嚴格的區(qū)別。現(xiàn)代一些學者批判現(xiàn)代新儒家如牟宗三,就是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的?,F(xiàn)代新儒家試圖從古代政治資源中,用“民本”思想開出“民主”,最后走進了死胡同。其主要的誤區(qū)就是,現(xiàn)代新儒家是想從傳統(tǒng)的“民本”的政治理念,開出“民主”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程序。這是找錯了方向,用錯了地方。打個比方說,現(xiàn)代新儒家是用開箱子的“民本”鑰匙用來開“民主”的大門,焉能不失?。?/p>

      “民本”是儒家一以貫之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追求?!懊裰鳌笔且环N政治制度和政治程序。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中國古典政治就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真正的“民主制度”。既然沒有,也就無從談“中國古代民主”,所以,古代政治更多的是談其“民本”,因為民本是中國古代政治尤其是儒家政治的基石。

      張分田教授指出:“‘民本思想’可以作為中國古代統(tǒng)治思想的代名詞……甚至可以說,中華帝制的政治原理是以民本思想為基礎框架而精心構筑的龐大的思想體系。”[12]1民本思想是打開中國古代政治的一把鑰匙。離開了民本思想,中國古典政治理論體系大廈就失去了賴以依托的根基。這正如張分田教授指出的那樣:“在中國古代,民本思想是全社會普遍政治意識。它具有超越學派、超越階層的特點,甚至可以說是古今共識、百家共識、大眾共識。民本思想的外延相當寬泛,它幾乎涉及乃至包納中國古代政治思想所有重要的內(nèi)容,并全面回答了政治學說所應關注的所有重要層面的問題。”[12]27

      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到“民本”與“人民”的區(qū)別。儒家以“民本”為主體,但是這種“民本”,還不能理解為“人民”。盡管儒家也強調(diào)“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但是我們?nèi)匀徊荒苷f,儒家的“民本”就是為“人民”。因此,儒家在要求君主以民為邦本的時候,堅持的還是“民本”為主體的[注]金耀基先生在《中國民本思想史》一書第11頁注釋22中說,蕭公權先生是強調(diào)儒家以人民為政治之本體,法家以君主為政治之本體。此書由法律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

      所以,作為新儒學(理學)的最大代表——朱熹,繼承的是儒家傳統(tǒng),不可能不重視民本思想。很自然,重視民本思想的主體,主要是統(tǒng)治者,集中代表就是人君。

      在朱熹看來,人君要摒棄私欲,以天下萬民的利益為重。朱熹說:“‘言今日之告君者,皆能言修德二字。不知教人君從和修起?必有其要。’曰:‘安得如此說!只看合下心不是私,即轉為天下之大公,將一切私底意盡摒去?!盵2]2679人君修德的目的,就是要以“天下之大公”,要“將一切私底意盡摒去”,這樣才能算是有德之君。換言之,在朱熹看來,民為邦本才是人君的最終目的。朱熹說:“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盵7]12753

      朱熹認為,君主是否重視民本,是國家存亡的關鍵。朱熹說:“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6]375因此,君主要時時以天下事為念。朱熹說:“今日之事,第一是勸人主收拾身心,保惜精神,常以天下事為念,然后可以講磨治道,漸次更張?!盵5]1262

      在朱熹看來,對于君主來說,天下最重要的事就是重視民本。朱熹說:“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術以立紀綱。蓋天下之紀綱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術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盵7]12753-12754朱熹還多次說到“王道以得民心為本”“平易近民,為政之本”[2]2689。有時候,朱熹還把君主重視民本看作是“天命”的必然性,也是君主獲得統(tǒng)治合法性的依據(jù)。

      那么,君主如何才能做到民為邦本?養(yǎng)民是關鍵。

      朱熹認為,養(yǎng)民就應當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高農(nóng)民的收入。朱熹說:“生民之本,足食為先,是以國家務農(nóng)重谷?!盵5]4624朱熹認為,“民富”是“君富”和“國富”的根本。他說:“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獨富。”[6]136-137

      要增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土地的耕種和荒地的開墾,是最基本的。朱熹認為,州縣的守卒都應當以勸農(nóng)為職。他說:“國家務農(nóng)重谷,使凡州縣守卒皆以勸農(nóng)為職?!盵5]4624對開墾的土地,應當免征三年的稅收。同時,要遵守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自然規(guī)律,使民以時。他說:“農(nóng)時,謂春耕夏耘秋收之時。凡有興作,不違此時,至冬乃役之?!盵6]203當然,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還包括興修水利、減免苛捐雜稅、創(chuàng)建社倉扶貧賑災等措施。

      一言以蔽之,朱熹的民本思想內(nèi)容極為豐富。根據(jù)湯勤先生的統(tǒng)計,朱熹在為地方官的七年多的時間里,所上的公務文件中,有關農(nóng)業(yè)、水利、賑災、減稅等(不含教育、吏治)國計民生者:“奏狀”類占53%、“申請”類占52.54%、“公移”類占75.51%,而涉及理學者僅占3.66%、13.56%、12.93%[11]22。他在上皇帝書中多次提到,人君要重視民本。所以,金耀基先生這樣說:“新儒家的思想是儒家的人本思想之最高覺醒與表現(xiàn),從這個觀點去看,宋代亦可以說是中國的文藝復興?!盵13]

      總之,朱熹要求人君正心誠意,是從人君道德修養(yǎng)的角度來分析,舉賢任能則是從制度倫理的角度來分析,以便保證人君忠德的貫徹執(zhí)行,而要求人君民為邦本是從政權合法性、合理性和目的性的角度來分析。其人君之忠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對后世儒家忠德思想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猜你喜歡
      賢人君主朱熹
      五張羊皮
      當代皇室
      和諧君主帝嚳
      “適宜君王的風度”:論《李爾王》中的新舊君主
      賢人喝賢酒
      華人時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20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武夷山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朱子深衣”與朱熹
      海峽姐妹(2016年4期)2016-02-27 15:18:14
      尤溪县| 长乐市| 麻江县| 太康县| 东方市| 德江县| 清涧县| 都兰县| 伊通| 武穴市| 星子县| 汉中市| 巨野县| 腾冲县| 辽宁省| 红桥区| 吉木萨尔县| 福安市| 大城县| 泰和县| 三台县| 施甸县| 阳江市| 资溪县| 寿阳县| 陈巴尔虎旗| 临海市| 黔南| 林口县| 晋城| 金秀| 乐平市| 洪江市| 东明县| 新泰市| 新河县| 武安市| 湄潭县| 斗六市| 望都县| 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