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杰麟 敖秀鵑
(1曲靖市博物館,云南 曲靖 655000;2富源縣文物管理所,云南 富源 655500)
會澤自然風光秀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早在2000多年前,會澤先民就掌握了青銅器的冶鑄技術。會澤銅業(yè)的興盛帶動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造就出大批銅匠藝人。會澤張氏銅匠制作的斑銅曾在1914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在1921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銀獎,由此會澤斑銅更加聲名遠播。歷史上,會澤斑銅因璀璨奪目、斑駁陸離、富麗堂皇、高貴典雅而蜚聲中外,被譽為“金屬寶石”,屬觀賞和收藏的藝術品?!缎伦朐颇贤ㄖ尽吩诎咩~條目中寫道:“形式古雅,遠近購者珍之。”
2009年4月,會澤斑銅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張氏第十二代傳承人張克康雖被列為斑銅技藝傳承人,但傳承路上困難重重。怎樣才能使會澤斑銅更好地傳承、傳播和發(fā)揚光大呢?這里僅就會澤斑銅的傳承與開發(fā)作初步探討。
一般來講,斑銅工藝分“熟斑”和“生斑”兩種制品,“熟斑”以冶煉成形的紅銅塊制成,“生斑”則以天然銅塊制成?!皶砂咩~”指的是“生斑”。何謂生斑?生斑就是天然銅或者自然銅,這種天然銅實際上是銅合金,據現(xiàn)代科學技術測定,這種銅合金含銅量極高,能達到90%以上,同時還含有金、銀等其他較好的貴重有色金屬。會澤制作的斑銅,選用的就是這種高品位的優(yōu)質天然銅塊——生斑。會澤斑銅的價值除了對原材料要求甚高,還在于其精湛的鍛造和打制。鍛打讓天然銅里所含有的金、銀等金屬元素“再結晶”,從而產生一些閃閃爍爍的金屬紋路,俗稱金屬斑。而后再經過制銅世家的“秘方”處理,讓這些金屬斑進一步凸顯出來。這時,銅器立刻變得豪華而高調。褐紅色的表面五彩斑斕的斑花星光閃閃,顯現(xiàn)出一種精美絕倫的瑰麗色彩。故會澤斑銅一直以“妙在有斑,貴在渾厚”的美譽享譽海內外,它極致地渲染了銅的富麗堂皇。斑銅又被譽為“金屬寶石”,一度成為達官顯貴的收藏品,甚至成為貢品。有人說,會澤斑銅是銅之極品,銅之精華,銅中之銅。
會澤斑銅的獨特性,使其具有一種神奇的魅力和吸引力,從而具有很大的開發(fā)價值。會澤斑銅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又使其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優(yōu)勢。它的藝術性,使其具有審美價值。它的觀賞性,使其具有娛悅功能。
隨著會澤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會澤斑銅已經有了相當?shù)氖袌?。如今,會澤有斑銅小作坊兩家,斑銅制品(含生斑、熟斑)企業(yè)兩家,斑銅店更是如雨后春筍,已有門店13家,而與斑銅有關的古玩收藏家也不斷增多,為斑銅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基礎條件。
會澤斑銅的制作以張氏家族最負盛名,特別是由張氏兄弟張寶榮、張寶華鍛打的“斑銅鼎”,這尊斑銅鼎曾在中華民國初期(1914)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金獎。張氏兄弟為張氏家族中鍛打斑銅的第十代傳人,他們制作的另一尊銅爐,又在1921年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銀獎。這尊銅爐外觀呈球形,直徑0.42米,爐身中部置爐管以盛木炭,爐管周圍環(huán)置內空佛室以盛清水,爐蓋采用傳統(tǒng)的蝕蠟法鑄成一條臥龍盤于蓋頂,并在蓋頂合適的地方鉆幾個小孔直通佛室。底部筑有三足落腳于銅座上。整個銅爐造型典雅大方。寒冬臘月,將這樣的銅爐放在家中,豈不是一件美事。當燃起炭火時,佛室的水會沸騰,蒸氣從蓋孔中飄然逸出,加熱加濕同時進行,設計非常科學合理。
張氏家族祖籍南京,先輩均為銅匠,明宣宗時,曾參與宮廷祭祀器“大明宣德爐”的制作。后因明朝廷大力開發(fā)西南地區(qū),張氏祖先以及大批的手工業(yè)者被移民來到云南。緣于這些內地移民帶來的先進技術,到康熙末年,東川的銅礦開采冶煉達到了最鼎盛時期,各種商業(yè)也空前興旺。故張氏家族就遷到會澤縣城東一帶定居生活,并且一直以制作銅器為生,后來的“銅匠街”就因此而得名。張氏族人到會澤時,東川的銅礦開采、冶煉技術都是最好的時候,這里百業(yè)興旺,欣欣向榮。打制銅器的原料又十分充裕,也不必為銷路發(fā)愁,所以鍛打技藝也越來越好。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變化,純手工制作的張氏斑銅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甚至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一方面,制作斑銅的技術面臨失傳的艱難境地。鍛打一塊生斑,其過程有選料、凈化、粗坯、成形、燒斑、整形,精加工、淖斑、煮斑、露斑、擦洗、拋光等20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還須多次反復,不論哪個環(huán)節(jié),只要稍有疏忽就會前功盡棄。其中多半工序都要一錘一錘地敲打,燒一次火,打一次,再燒一次火,再打一次,每一件器物都要燒無數(shù)次火,掄無數(shù)次錘,要經歷幾個月的千錘百煉方能定型。每個斑銅作坊都至少需要三人才能正常開展工作,三人中一人拉風箱催火,一人用鉗子掌住所打器物,另一人掄錘鍛打,整個過程十分辛苦。所使用各式鍛錘至少有十種以上,銅匠有時還要根據各種不同器物或題材的需要,自己臨時制作鍛打工具。銅器中器形最為繁復的是香爐,打造一只香爐幾乎要用上所有的錘子,因為工序相當復雜,每道工序又不能有半點差錯,所以打造香爐的成功率最低,這項技術的傳承也是最難的。年輕一代,自然不屑于在手工小作坊上耽擱時間,從而使斑銅工藝處于技術失傳的艱難境地。另一方面,制作斑銅工藝品所需的天然銅礦已幾近枯竭。盡管現(xiàn)在張氏家族第十二代傳人張克康家里也陳列有不少斑銅工藝品,但他們卻是靠賣豆腐來維持生活,僅有的幾件斑銅制品,也只是拿出來供人觀賞。因為原料枯竭,擔心賣了做不出新產品。所以,斑銅市場緊俏,價格差不多與黃金同價,倍受青睞。而因天然生銅原料極為稀少,故數(shù)量有限,其珍貴價值就不言而喻了。
當前,主要是乘國家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加強非物質遺產保護的東風,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傳承和開發(fā)會澤縣斑銅產業(yè),使之做大做強,根據當前會澤縣現(xiàn)有狀況,建議目前應采取以下措施。
明確專業(yè)工作機構,組織強有力的精干隊伍,進一步加大保護、傳承和開發(fā)的力度。落實專項經費,或者設立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fā)制定措施,組織和落實財力保障。將會澤斑銅作為文化旅游產業(yè)的重點項目進行開發(fā)。
加大對傳承人的保護,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能力。政府每年應補給一定的資金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要制定一些相關政策傾向于他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使這項傳統(tǒng)產業(yè)能得到真正的傳承和發(fā)展。其次是各級政府要多組織一些展示交流活動,為傳承人創(chuàng)造傳承條件。更要鼓勵和支持代表性傳承人積極開展生產,真正實現(xiàn)“活態(tài)”傳承。對于張氏族人的小作坊生產工藝,還可以與當?shù)匚幕块T與形成“生產作坊+傳習所+文化服務中心+文化觀光旅游線”以非盈利保護模式進行扶持,納入當?shù)毓参幕阵w系,進行群體性社會傳承。
將會澤斑銅作為文化旅游產業(yè)進行開發(fā)。像斑銅制作技術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遠比物質文化遺產更加珍貴,更加難以保護和傳承。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讓游客們因珍惜這份珍貴而接受它,產生擁有它的欲望,這樣就能夠為旅游經營者和當?shù)厣鐣砜捎^的旅游效應和經濟效益。所以,把斑銅作為會澤旅游的主打產品開發(fā),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解決目前會澤斑銅的傳承與開發(fā)中面臨的困難,實現(xiàn)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市場化運作,調動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自覺性;另一方面,通過開發(fā)旅游工藝品產業(yè),給民間工藝品注入新的生機,使斑銅工藝得到廣泛地傳播與弘揚,從而得到良好的保護與傳承?!?/p>
[1]王德昌.會澤斑銅制品發(fā)展之我見[DB/OL].http://www.sohu.com/a/204436937_146029,2017-11-14.
[2]高升堂.會澤大山深處盛開的一朵奇葩[DB/OL].http://www.pinlue.com/article/2017/10/3114/194767596824.html,2017-10-31.
[3]王良忠.神秘而昂貴的絕活—會澤斑銅[DB/OL].http://www.hzdkbt.com/Article/62.html,201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