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靜
摘 要:學分制對于促進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實現個體素質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結合藝術院校的教學實際,建立藝術院校的學分制的教學管理模式成為必須深入推進的重要工作內容?;诖耍疚姆治隽藢嵤W分制在深化課程改革,有效教學等方面的意義基礎上,從著眼藝術院校校情,強化分類指導,科學設定學分指標與基準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藝術院校 學分制 教學管理
一、在我國藝術院校實施學分制的現實背景
作為一種教育管理與學生培養(yǎng)模式,學分制以學分為單位評價學生學習成果,并視完成情況,決定是否準予畢業(yè)。這種制度設計產生于19世紀,我國曾經推行過學分制,后因為各種原因,被學年制所取代。當前,實施學分制較多的是綜合性及理工類院校,藝術院校應用的相對較少。
現行的學分制特點是強化目標、淡化過程、以人為本、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以靈活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的不同特點,從而培養(yǎng)出多樣化、多層次、多規(guī)格,適應社會發(fā)展和各行各業(yè)需要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著眼藝術院校發(fā)展的現實要求,建立與外部教育環(huán)境相適應的學分管理的動態(tài)、長效機制。通過多種途徑建立藝術院校的學分制教學模式,實現學分制與時俱進與改良創(chuàng)新,能夠更有利于藝術院校的內涵發(fā)展,實現人才培養(yǎng)水平提升。
二、在我國藝術院校實施學分制的教育意義
(一)深化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發(fā)展,我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道路與發(fā)展理念也在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界內目前已經達成一致認識,要立足藝術院校發(fā)展實際情況,滲透多種教育思想,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的情感熏陶和能力培養(yǎng)。推進學分制,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實現“雙向”選擇,更加尊重學生的學習自主權,從學生實際學情出發(fā)開發(fā)與設計一些與藝術院校特點相符、與學生學習情況相符的課程內容,并結合教學目標,積極引導學生應用課程知識,彰顯了學分制在推動學生個性化、差異化學習中的機制保障作用,更加符合藝術院校學生學習自由、靈活、多元的學習特點。同時,舞蹈、美術、音樂不同門類的藝術教育領域的學習與教育范式存在差異,通過實施學分制,有利于學生結合自身的藝術專業(yè)特點開展個性學習,獲得更為積極主動的藝術教育空間,從而達到優(yōu)化配置學習資源、提高學習能力、復習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夠營造獨立自主的、民主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與氛圍促進生的協作能力、分享意識與積極參與意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之后,能夠有效提升抗挫折能力與自信心。
(二)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更加培養(yǎng)學生獨立研究的精神、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樹立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通過實施學分制,形成了某種形式的學生投票機制。某門課程是否能夠得到學生肯定,受到學生歡迎,關鍵是看課程的含金量,這在很大程度激勵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提升課堂內容創(chuàng)新性與趣味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必須要充分結合藝術院校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主動研究、積極探索、通力寫作,開展參與性學習。通過學分制所形成的課改倒逼機制,能夠使得學生提升對教師的信賴,強課程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也就是說,學生在完成特定標的整個過程,真正還原了學生的課堂主人翁地位。
(三)開展有效教學的必然要求
立足學生實際,和藝術教育實踐緊密結合,是學分制的核心教育價值,是提高課堂授課效率、完成課程目標的基礎。通過在藝術院校推廣學分制,有利于結合藝術院校特點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chuàng)造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情境,建立生活化的課程資源,提升學習氛圍的互動性,使得學生能夠將自身的經驗和積累的實踐與課程學習聯系起來,加強學生探究和認知體感,啟發(fā)學生主動學習課程的興趣。通過實施學分制,開發(fā)與設計和藝術院校特色相符、和學生學習情況相符的課程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主動觀看、聆聽、思考、品味,從而完成對課程知識的思考、學習、實踐、使用整個過程,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四)推動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必然要求
在藝術院校,實施學分制,強化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發(fā)。這種對學生學習主體的強化,并不是對學生沒有要求的放任,也不是不對學生進行指導與管理,而是要適當脫離死板教材內容的約束,立足更為科學、系統的角度,結合學生學情,全面整合課程資源、課程文化、課程方法、課程背景、課程知識的學習體系,啟迪學生結合個人愛好來全面開展具有創(chuàng)新性、個性化的學習,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問題和課程學習充分結合,發(fā)現藝術院校的實踐價值,從而主動鉆研課程知識,全面了解課程知識,主動學習教學內容。
三、在我國藝術院校實施學分制的實施思路
(一)著眼藝術院校校情,強化分類指導
對于學分制實施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有效把握,是在藝術院校推行的前提基礎。藝術院校的發(fā)展不僅與理工院校存在不同,而且各所藝術院校的發(fā)展水平具有較大差異。在推行學分制時,考量到不同藝術院校的軟硬件設施、保障學分管理的資源條件有所不同,必須做到因校制宜,充分考慮到藝術院校自身的現實承載力,制定不同的制度體系。同時,各藝術院校自身所涉及的學分制管理問題也不盡相同,針對這些問題的處理與應對舉措也要充分考慮自身校情。例如部屬藝術院校的城市學生、東南部發(fā)達地區(qū)學生比例比較高,而許多的地方及高職院校的農村學生、中西部欠發(fā)達地區(qū)學生比例比較高,不同地區(qū)的學生所接受的藝術教育,具備的藝術素養(yǎng),獲取的藝術資源等方面是不同的,如果不進行針對性的分析,盲目脫離自身實際,就會導致此項工作的落實難以有效保障。因此,推進學分制,必須要注意統籌規(guī)劃,強化分類指導、分類管理、分類部署、分類管控,在形成面上的、類別化的制度體系的同時,著眼藝術院校具體情況,通過共同協商的方式,制定“一校一策”的個性化方案,推進學分制管理有效開展。當前,受外部客觀環(huán)境限制,推進學分制要改變?yōu)樽匀荒隇榛鶞实哪晗薹绞?,推進彈性化的考核機制,以學分計量的選修代替學年計量的必修,模糊傳統的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概念,形成更為機動、靈活學制樣態(tài),賦予學生更為自由、主動的學習權利。未來,伴隨著藝術院校的深入發(fā)展,學分制管理不斷深化,著眼于藝術院校動態(tài)發(fā)展的現實需要,要強化對于學分制整體環(huán)境的嚴格檢測,深度把握藝術院校的水平特點,對于學分制實施情況也要進行適時調整,以使其符合藝術院校發(fā)展的客觀現狀。最后,要強化戰(zhàn)略性、宏觀性、實踐思考,合理掌握延展空間,預留工作彈性,使學分制既有靈活性,又保持原則性,有利于其在具體工作中更好的得到落實。endprint
(二)立足學生特點,確保工作思路精準
學生群體是學分制的實施主體。然而,由于自身資源條件、外部環(huán)境機制等方面原因,學生群體整體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學校發(fā)展,出現一定的更新與變化。相對于學生群體的人員數量,現有的,特別是優(yōu)質的藝術院校資源不可能普惠到每一個人身上。著眼于以上情況,藝術院校要做到因時而異,因勢而謀,因生而異,著眼自身所具有教育資源條件,對學生群體做好動態(tài)分析、評定,嚴謹科學而機動靈活的界定學生群體范圍,為學分制有效落實提供財力、物力、師資保障。作為落實學分管理,保障學生群體權益的重要參與單位,藝術院??芍^責無旁貸。為引導藝術院校更好的履行自身在推進學分制的責任義務,激發(fā)學校各部門寫手推進學分管理的內在活力,藝術院校必須建立相應的激勵考核機制,參考指標基準,制定相應的任務目標,明確其工作底線,將其學分制完成情況與獎優(yōu)樹先掛鉤。同時,要提升學分制實施工作的開放度、公開度,及時公布完成情況,提升輿論監(jiān)督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促進學分目標的倒逼機制建設。
(三)暢通溝通渠道,提升信息傳播水平
關于課程信息、授課教師情況等信息有效傳播是推進學分制的重要因素,在藝術院校也是如此。推進學分制,必須將信息流動與傳播機制作為學分制學分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具體的落實中,不僅要提升學校的信息收集能力,進一步強化信息服務機構建設,拓展信息傳播渠道,構建信息聚散平臺,創(chuàng)新信息傳遞模式,還要強化學生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升學生利用網絡等各種渠道獲得有效信息的能力。此外,豐富信息傳遞內容,特別結合學生的藝術專業(yè)門類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咨詢,引導學生更了解自身藝術修為、藝術領域的發(fā)展規(guī)律、市場與社會的發(fā)展需求。
(四)強化因素分析,科學做好效果研判
對當前學分制情況的科學把握,是開展學分考核的前提條件。因此,要強化相關信息的采集與統計。結合工作要求,將數據庫建設、大數據分析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引入到學分制工作當中。著眼學分制的實施情況,形成相應的數據系統,建立起科學規(guī)范、資源豐富、范圍廣泛、典型突出的數據體系。強化學分指標的影響因子分析,對包括專業(yè)特點、學緣經歷、年齡特點等關系學分管理實現的關鍵信息進行調查分析與篩選研究,為后續(xù)工作開展提供決策參考。藝術院??梢愿鶕W分目標達成情況,開展基于特定主題的專門調查,對藝術院校的學分管理政策、藝術院校的相關工作進行分析研判,提升數據調查的針對性。同時,要根據學分管理工作的推進與開展情況,依據學分指標,對數據收集的形式、范圍、內容以及技術手段等方面進行同步調整,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將其進行共享,以方便學術研究、工作參考、政策制定。
參考文獻
[1]董占軍.藝術設計類專業(yè)學分制體系建立的關鍵問題[J].設計藝術,2015(4)
[2]李夢洋.學分制與學年制的比較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