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鑫雅+岳好+鄧安然+郝蘊+穆艷玲
【摘 要】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積極主動的調節(jié)學習的過程。本文旨從本土實踐入手介紹自主學習在我國的研究的理論及實踐基礎,以及將聾人作為關鍵點分析總結對于聾人這一特定群體的自主學習的相關研究。從影響自主學習的因素如動機、歸因、目標設置、學習策略、意志控制、教學模式等角度對聾人自主學習研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關鍵詞】自主學習理論;自主學習定義;聾人自主學習研究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成倍數(shù)的增加,我們需要自主學習來填充頭腦以適應時代的變化。這一方法也是現(xiàn)今實行的素質教育、實施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
自主學習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經(jīng)過自主學習思想的提出、初步實踐到后來的系統(tǒng)研究,悠長的歷史歲月中的杰出學者為自主學習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隨著研究的深入,自主學習逐漸形成了建構主義、社會認知主義、人本主義、操作主義、信息加工、意志等理論,這些理論對后來的國內外自主學習的研究都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本文將根據(jù)本土特點闡述有關的理論與觀點,并著重歸納總結我國對于聾人的自主學習研究現(xiàn)狀。
2 我國自主學習的研究基礎
我國對自主學習的系統(tǒng)性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目前有關自主學習的研究主要是在對西方理念的借鑒與本土化的實踐方面。從現(xiàn)有的理論研究來看,已經(jīng)有了大量的對國外關于自主學習結構理論的梳理,也做了很多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發(fā)展的因素的相關研究。如:關于自主學習動態(tài)結構的觀點,自主學習能力是在與他人的相關交流過程中獲得的發(fā)展的觀點,探討包括學習過程中學生自我監(jiān)控學習行為的發(fā)生與動機特點、歸因方式、自我效能感等諸多因素的內在聯(lián)系。[1]從應用方面來看,現(xiàn)今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自主學習的實踐上,主要是在比較具體而微觀的層面,大多是對在基礎教育的具體學科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而展開的研究,重點探討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方法上,研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比較突出。
2.1 我國學者對自主學習的定義
我國學者基于研究的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對自主學習進行了定義,主要集中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觀點:
(1)余文森的自主學習觀的的本質是獨立學習,即學生自己主宰的學習,其與他主學習相對立,自主學習和他主學習的本質區(qū)別是是否能夠在學習活動中確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自主學習具備能動性,超前性,異步性和獨立性等特點[2]。
(2)程曉堂認為自主學習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導學習的內在機制,由自主學習者的能力、態(tài)度和學習策略等因素綜合而成,是學習者指導和控制自己的學習的能力。二是,自主學習指自主學習者對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學習內容和學習材料的自由選擇度,即學習活動控制在學習者的手中。三是,自主學習是一種模式,即學習者在宏觀調控的整體教育目標的指導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jù)自己的條件和需要,指定并完成學習目標的學習模式。[3]
(3)龐維國教授則主張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來定義自主學習。從學習的各個方面來綜合界定自主學習即他所述的橫向界定。充分自主的學習是指學習者本人有意識地選擇和控制學習的各個方面。具體來說,如果學生有自我驅動的動機,能夠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并適時地調節(jié)學習策略規(guī)劃和管理學習時間,積極創(chuàng)造學習所需的社會和物質條件,并能夠自我判斷和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即為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縱向定義是指從的整個學習過程角度出發(fā),指學生在學習活動之前,自己能夠明確目標,針對性地定制計劃,完成必要的學習準備,并且在學習活動中能對進展、方法做出自主的監(jiān)控、反應和調節(jié)。[4]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依不同需要、不同理論基礎可以從多個角度去定義,但都強調了是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是積極主動的調節(jié)自己的學習。
2.2 我國自主學習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
2.2.1 建構主義觀點
建構主義認為個體知識是由人建構的。人類在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建構自己對現(xiàn)實世界的理解。不同的人因為原來的經(jīng)驗是不同的,所以對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存在差異,因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建構體系,當學習者已有的知識體系與學習任務相沖突時,學習過程不僅困難,有時甚至對學習者來說學習是痛苦的。Kelly認為,這一問題的根本解決方案是讓學習者意識到自身已有的之時建構體系,并培養(yǎng)學習者有意識地進行自主學習。[5]強調學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學習,而非教師的主導控制。作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學習者是自己知識的建構者。他們應該通過高級思考活動學習并通過問題解決進行自主學習。[6]
2.2.2 社會認知主義觀點
以Zimmerman為代表的社會認知理論認為自主學習是由個人、環(huán)境和行為三者作用決定的,即自我調節(jié)學習過程不僅有個人內部因素決定,還受到環(huán)境和過程的影響。[7]因此,自主學習過程可以分為三個相互作用的過程,即自我觀察、自我判斷和自我反應。如果學生能夠主動地看待行為的某一方面,并根據(jù)標準進行自我判斷,做出積極或者消極的反應時,他就是在進行自主學習。[8]
Zimmerman將自主學習定義為“自主學習者把他們的智慧力量投入到自我指導的學術技能過程中,”[9]這個元認知過程要求學生探索自己的思維過程,以評價自己的行為結果,并計劃其他通往成功的途徑。成功的學習者可以組織自己的學習目標,必要時尋求幫助,使用有效的學習策略和適當?shù)墓芾頃r間。并綜合各學派觀點,概括了七種自主學習理論,以及各學派關注的核心問題,提出了一個系統(tǒng)的自主學習框架,該框架包括6個自主學習的維度和三維模型,以后關于自主學習的研究多以Zimmerman的理論框架為指導框架。[10]
3 我國聾人自主學習的相關研究
聾人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聽感官損傷而構成的聽力殘疾。聽力殘疾是指兩耳聽不到或聽不清外界聲音的現(xiàn)象[11]。由此可見,聾人的聽感官通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受阻,所以由這個原發(fā)性損傷和其損傷而導致的派生性損傷,如聽覺表象的缺乏、言語障礙等,必然使得聾人這個群體的學習有自己的特點。endprint
目前對聾人自主學習的研究還是相對較少,以現(xiàn)有研究來看大多為自主學習的相關因素研究,缺少整體性研究。根據(jù)現(xiàn)今已有的關于聾人的自主學習的研究,本文將其歸為了以下幾個方面。
3.1 有關動機的研究
動機是對人的行為的激發(fā)和指引,它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維持和調整功能。在教育學領域,大家普遍認為一切學習行為都是由動機而起,學生進行學習也是被各種學習動機所支配。
對于聾人動機的相關研究,有些學者從動機的影響因素分析,如王佳佳的《聾人大學生學習動機及調整策略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學聾人工學院為例》中,從性別、戶口類型、家庭經(jīng)濟情況、家庭教養(yǎng)方式、年級、專業(yè)、聽力損失程度這幾方面來探究對學習動機的影響。結果顯示,可能由于聾生的自身特點而使其學習動機強度處于中等偏弱的狀態(tài),學習動機不強。從動機的分類方面分析,如王淑珍的《學習動機的激發(fā)和維持——聾生與健全生學習動機的比較研究》中,把動機分為內外動機,比較聾生與健全生的差異。得出結論為叛逆性和依從性的高低是影響聾生與健全生外部動機差異的主要因素,聾生與健全生的學習動機強度不同,聾生與健全生學習動機的發(fā)展特征不同。還有從學習動機與學習策略的關系出發(fā),如程黎等人在《學習動機與教師課堂行為的學生感知對初中聾生學習策略的影響》一文中,以初中聾生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學習策略、教師課堂行為以及學習動機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學習動機與教師課堂行為感知對學習策略的影響。結果為學習動機和教師課堂行為感知對初中聾生學習策略影響顯著。
3.2 有關歸因的研究
歸因是個體對自己的成功或失敗所做出的因果解釋。韋納指出,學生一般將自己的學習成敗歸于四種因素:1)能力。一種內在的、穩(wěn)定的、不可控的因素。2)努力。一種內在的、不穩(wěn)定的、可控制因素。3)任務難度。一種外部的、穩(wěn)定的可控制因素。4)運氣。一種外部的、不穩(wěn)定的、難以控制的因素。經(jīng)研究表明,個體的歸因對其自主學習具有重要影響。自主學習者如果傾向于把自己的學業(yè)失敗歸因于可以彌補或糾正的原因,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即使學習不斷出現(xiàn)不良的學習結果,這種歸因傾向也會使個體產(chǎn)生積極的行為。不同的學生對于學習成敗歸因不同,會產(chǎn)生不一樣的學習效果。
對于聾人相關的已有研究,包括歸因取向研究、歸因的影響因素研究以及改善歸因傾向的經(jīng)驗性總結這幾方面。楊靜在《濰坊市視障與聽障中學生體育學習成敗歸因取向及與自我效能感關系的調查與分析研究》一文中,對中學階段的聾生、盲生與正常生進行了體育成績成敗的歸因取向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在成功與失敗的歸因上,聾生多歸因于外部因素,如:父母支持及家庭影響、學校重視程度不夠、學生自身心理素等。這種外部歸因符合聾生的心理特點,但不利于他們以后的學習。在三種不同生理特點的學生的體育學習成敗歸因比較時,發(fā)現(xiàn)歸因取向不盡一致。聽障中學生主要把其體育學習成敗歸因于學習環(huán)境等外部、不可控的因素。視障與普通中學生主要把其學習成敗歸因于興趣、能力等內部因素。王玉《聽障中學生知覺到的教師期望與學業(yè)成敗歸因、學習自信的關系研究》中,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性別、城鄉(xiāng)出身、獨生子女、聽力狀況、學習成績、與教師關系都對歸因有相應的影響。林未延、王麗萍根據(jù)聾生特點,在改善聾生歸因上提出了建議并給出了可行性措施。
3.3 有關目標設置的研究
自主學習本質上是一種自我調節(jié)的學習,個體要有一個標準參照才能在學習中不斷調節(jié)、選擇、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而這個參照標準就是目標,個體依照目標,根據(jù)自己當前學習狀態(tài)調節(jié)學習過程。因此,目標被看成是自主學習的核心構成成分(Schutz,1997)。在自主學習的研究中,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目標。依照這些目標賓特里奇歸納提煉了兩個維度四種形式的目標定向,即掌握定向、表現(xiàn)定向、追求傾向、回避傾向。在目標設置上,目標的種類、時間性、具體性、自由性、難易度都對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影響。
經(jīng)過文獻查找,發(fā)現(xiàn)現(xiàn)今對于目標的研究范圍相對較廣,已經(jīng)涉及到了體育、管理與教育等領域,而對于教育領域而言,主要是研究目標與某個或某些因素的關系的調查研究,研究對象涉及聾人群體的是少之又少。周炎根等人《大學生自主學習、成就目標定向與學業(yè)成就關系的研究》中對自主學習、成就目標定向及學業(yè)成就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成就目標定向對學業(yè)成就有直接和間接的影響,掌握目標對大學生自主學習與學業(yè)成就有預測作用。李斑斑等人在《成就目標定向對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中研究了英語自主學習能力與成就目標的關系,結論為學習目標定向對自我效能感和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成績接近目標定向對自我效能感和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產(chǎn)生顯著正向影響。
3.4 有關學習策略的研究
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針對特定的學習任務、遵循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主動地對學習的程序、工具、方法進行有效操作,從而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的一種操作系統(tǒng)。學習策略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方面:認知策略、元認知學習策略和學習資源的利用策略。能夠靈活的運用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12]。
聾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從小學到大學在學業(yè)成績上都與健聽生存在著明顯差異,導致的原因不僅是聽力語言缺陷而導致的成績低下,還跟習得與使用的學習策略有很大關系?,F(xiàn)今有一些從不同方面出發(fā)的研究,但總體來說,涉及到大學生人群的相關研究較少,學習策略的研究方向略窄。認知策略教學方面,張寧生等人的《認知策略教學對聾人學習者的影響》中,通過先前培訓教師以在教學中教授聾人更高水平的認知策略,使聾生推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顯著進步,使用認知詞匯的能力提高了,表述他人觀點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與科目緊密結合的學習策略研究方面,呂會華調查了聾人大學生在漢語學習中使用學習策略的總體情況、性別差異以及不同成績組的差異,結果顯示在學習策略的使用上不存在性別差異,但是與成績相關性非常大。與聽力正常學生學習策略的比較方面,黃錦玲在《聾人大學生與健全大學生學習策略比較研究》中,將聾生和健全大學生的學習策略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聾人大學生的學習策略應用水平不高,明顯低于同齡的健全大學生組。對于學習策略的整體性研究,黃錦玲做了一個聾人大學生學習策略訓練的相關研究,給予實驗組學生為期一年的學習策略訓練,結果顯示實驗組的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可以認為學習策略的訓練可以提高聾人大學生的學習策略水平,從而提高學業(yè)成績。endprint
3.5 有關意志控制的研究
在學習過程中,隨著時間的增長、任務難度的增加,起初的學習動機的推動作用會減弱,我們需要意志才得以繼續(xù)堅持。學習動機對自主學習具有啟動作用,意志控制具有維持功能[13]。
從人群特點來看,目前有關聾人的意志控制的相關研究還很少見,一般集中在一般學生,少量出現(xiàn)學業(yè)不良等問題學生的相關研究。從年齡來看,從小學到大學,涉及范圍較廣。從研究方向來看,多具體學科的研究,較關注意志培養(yǎng)。
3.6 有關教學模式的研究
聾人由于特殊的生理特點而導致很多派生性缺陷,認知、個性、品德心理方面與同年齡群體存在差異,所以對他們的教學要有特定的方法手段,要因材施教?,F(xiàn)今有學者對聾人教學模式或教學措施開展了研究。陳潔群在《論如何提高聾人計算機的學習能力》一文中分析了聾人的認知特點,并給出了提高計算機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張芬等人《基于信息技術的聾生自主學習現(xiàn)狀和策略》調查了聾人的自主學習現(xiàn)狀,并給出了信息技術方面支撐聾生自主學習的思路和學習策略。包葵在《中學聾生語文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之研究》中,探究了聾生語文學習的特點,并從課外自主閱讀、自主作文等方面提出聾生語文自主學習教學模式的操作策略。
【參考文獻】
[1]韓喆.大學生自主學習現(xiàn)狀調查及干預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2]余文森.略談主體性與自主學習[J].教育探索,2001,(12):32-33.
[3]程曉堂.論自主學習[J].學科教育,1999,(09):32-35+39.
[4]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
[5]沈鐘鐘.自主學習:定義、理論及培養(yǎng)[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76-79.
[6]張建偉,陳琦.簡論建構性學習和教學[J].教育研究,1999,(5):30-32.
[7]Zimmerman,B.J.,Schunk DH.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Theory,research,and practice.2nd ed.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1.
[8]Zimmerman,B.J.,Bonner,S,& Kovach,R.自我調節(jié)學習.姚梅林.徐守森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9]周佩云.大學生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能力相關性研究[J].山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03):54-57.
[10]龐維國.90年代以來國外自主學習研究的若干進展[J].心理學動態(tài),2000,(04):12-16.
[11]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4):95-123.
[12]劉全禮.特殊教育導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03): 139.
[13]龐維國.自主學習:學與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04):6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