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楊
中國素有衣冠王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幾千年歷史長河中,服裝成為華夏文明厚重歷史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從上世紀初革命先驅孫中山試制第一件“中山裝”開始,每個時期的“國服”都隨著黨政領袖要表達的“革命”訴求而相應作出改變。
2016年11月,由北京紅都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紅都集團)和寧波服裝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的“國之工匠,紀念‘紅幫進京六十周年特展”在位于北京東城區(qū)東交民巷28號紅都旗艦店開幕,上百件實物展品件件精彩。
紅幫裁縫的源流在浙江寧波,寧波人習慣把藍眼睛、高鼻子和棕色頭發(fā)的洋人稱為紅毛人,為紅毛人做洋服的裁縫則稱為紅幫裁縫。紅幫裁縫的成名則是在上海。1843年,襟江帶海、擁有開闊腹地的上海對外開埠,逐漸成為東方大都市。一方面,遠隔重洋的歐洲人猛增;另一方面,國內(nèi)的洋行買辦、銀行高級職員、富家子弟、社會名流等追隨時尚,于是社會上出現(xiàn)了一股“西裝熱”。聰明能干的寧波裁縫紛紛涌入上海灘,一時間,西服店號如雨后春筍。紅幫裁縫以上海為中心,影響波及全國20多個城市,及香港、臺灣、日本、新加坡、蘇聯(lián)等地。
紅幫裁縫是近現(xiàn)代中國服裝史的主體,它有一條長長的歷史軌跡,在老上海提起寧波人,很多人立即就會想起當年那些在上海灘揚名立萬的紅幫裁縫。在中國服裝史上,紅幫裁縫創(chuàng)立了五個第一:中國第一套西裝,第一套中山裝,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西服理論專著,第一家西服工藝學校。
1956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上海波緯、造寸、藍天、雷蒙、鴻霞、萬國、金泰等20家服裝店208名紅幫裁縫遷往北京,合并成立的“北京市友聯(lián)時裝廠”,這也是北京市紅都時裝公司的前身。1984年之前,紅都是不對外營業(yè)的,光顧這里的顧客都手持省部級以上介紹信。幾經(jīng)變遷,1993年成立北京紅都集團公司。
在開幕式上,紅都集團向寧波博物館捐贈了為胡錦濤同志出席60周年閱兵式制作的中山裝復制品。作為回禮,寧波博物館則回贈了清代銅熨斗等10件珍貴的紅幫裁縫工具。
此次特展展出的實物展品,包括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所穿過的中山裝復制品,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贈送的圍巾,《文匯報》創(chuàng)始人嚴寶禮的中山裝等珍貴物品。
2011年9月,紅都集團向首都博物館捐贈了為毛主席制作的“毛式中山裝”復制品,首都博物館為紅都集團頒發(fā)了捐贈證書,“毛式中山裝”復制品成為首都博物館永久珍藏。
2007年,英國《獨立報》評選出10套震驚世界的服裝,其中毛式中山裝位列榜首。中山裝是糅合了中西服裝特色的新型服裝,頸部用扣子系起,西服領改為翻領,并且加上了4個對稱的口袋。新中國成立后,因為毛澤東出席公眾場合時,經(jīng)常以中山裝示人,故引起西方更多關注。
其實第一套中山裝就是由紅幫裁縫縫制的。辛亥革命后,孫中山曾經(jīng)在上海南京路的榮昌祥做過衣服,感覺十分滿意。后來他便送來一件日本陸軍士官服,要求將其改成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款式。孫中山認為:“西服雖好,不適合中國人民的生活,正式場合會見外賓有損國體,傳統(tǒng)服式,形式陳舊,又與封建體制不易區(qū)別。”榮昌祥老板王才運吸收日本陸軍士官服外形,改十粒紐扣為七粒紐扣,前胸貼袋縮小,前腹貼袋變大。孫中山又提出修改意見,將七粒紐扣改成五粒紐扣,意為“五權憲法”,胸前兩貼袋的袋蓋改為倒山形的筆架式,意為革命需要筆桿子,并正式定名為“中山裝”。
紅都集團高級技師田阿桐,被譽為“毛式中山裝”創(chuàng)始人。1957年,毛主席的秘書找到田阿桐說:“要給毛主席照一張半身標準像,請您設計、制作一套中山裝?!敝醒朕k公廳相關人員再三叮囑田阿桐要做好保密工作。
俗話說“量體裁衣”,做衣服自然少不了測量一下人體相關部位的尺寸。然而,田阿桐這次為毛主席做衣服卻是個例外。出于安全考慮,為毛主席做衣服的裁縫都不能靠近他,自然也談不上“量體裁衣”了,只能靠“目測”來解決問題。這對當事者來說無疑是一個莫大的考驗。
田阿桐在工作人員帶領下來到毛澤東所在的中南海書房。盡管田阿桐從來沒有通過“目測”來做衣服,但憑著幾十年的經(jīng)驗,他站在離毛澤東5米遠的地方,一次“目測”成功。尺寸“測”好了,下一步就是怎么做了。當時,工作人員給了田阿桐兩件毛澤東的舊衣服,但田阿桐在式樣上并沒有“照葫蘆畫瓢”。初次為毛澤東做衣服,田阿桐對于面料及顏色都親自挑選,并根據(jù)毛澤東額頭寬、臉龐大、身材魁梧等特點,對傳統(tǒng)中山裝款式進行了適度改造。普通中山裝的衣領較高,領舌小,為了使毛澤東穿起來感到舒服且不失偉人風范,田阿桐設計了一種新型衣領,即將小領改為闊而長的新型尖領,并根據(jù)毛澤東脖子特點將領口增開到46厘米。為使毛澤東原本魁梧的身材更顯挺拔,他還特地將上衣前闊及后背做得稍寬一些,后片比前片也略長一點,而肩膀部分則較常規(guī)做得稍窄一些,中腰稍凹陷一點,袖籠也比常規(guī)提高了一點。為了使衣服保持高度平整,田阿桐在做衣服過程中特別注重手工操作。經(jīng)過一天半的勞作,一套專為毛澤東制作的大氣、高貴且別具東方文化韻味的“大尖領中山裝”便宣告完成了。
毛澤東對田阿桐做的這套衣服非常滿意,還特地穿上這件中山裝照了一張半身標準像。這張標準像后來被掛在了天安門城樓上,成為一張聞名世界的偉人標準照。
國家領導人穿著田阿桐制作的中山裝在各種場合頻頻亮相,自然也引起了外界的關注,“毛式中山裝”的名字由此傳遍海內(nèi)外。后來十大元帥服的設計,也受到了“毛式中山裝”的影響。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溘然長逝。如今,當人們到毛主席紀念堂去瞻仰毛主席遺容時,遺體上所穿著的那套灰色中山裝,正是為毛主席做了幾十年衣服的田阿桐,含淚為主席做的最后一身衣服。endprint
田阿桐對這套衣服也格外認真,從衣服面料到身上覆蓋的黨旗料子,都由他一手挑選。為了使逝世后的毛澤東穿上這身衣服看上去與在世時一樣,田阿桐頗費了一番心思。這次的中山裝與毛主席在世時穿的不一樣,在衣料選擇上,選用真絲、純毛、全棉;從服裝的式樣、尺寸到紐扣、領鉤也是反復琢磨;在制作過程中,也很少使用縫紉機,而是一針一線親手縫制。當毛澤東“穿”上田阿桐為他制作的這套灰色中山裝時,遺容堅毅而安詳,就像剛睡著一樣。
有個小細節(jié),毛主席的中山裝很少有黑色。1957年,毛澤東應邀出席蘇共二十四大及十月革命40周年慶典。田阿桐特地為毛澤東做了一套黑色中山裝。毛澤東穿著這套中山裝出席了蘇共大會,并在會議期間與赫魯曉夫多次交鋒。但這套衣服,毛澤東穿了一次就不愿再穿了,因為他生性不喜歡黑色。田阿桐曾說:“毛主席平時對衣服要求并不高,有什么穿什么,從不挑剔,但他對中山服的顏色卻只認準了春天、秋天以中灰色為主,冬天則以深灰色為主?!?h3>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勤儉節(jié)約的見證
2017年5月,紅都集團接到天津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的邀請,希望復制周總理的一件中山裝和兩件襯衣。負責具體復制工作的蔡金昌師傅花了整整6個小時才完成數(shù)據(jù)和細節(jié)采集,每件衣服記錄的頁碼達到11頁之多,此外還有近百張的照片作為復制服裝時的參考影像。蔡工表示,復制服裝最大的難點不是尺寸,而是細節(jié),追求的是和原物嚴絲合縫的吻合,有些細節(jié)必須采用傳統(tǒng)工藝來完成。周總理曾經(jīng)很少做衣服,但縫補衣服的次數(shù)在國家領導人中是最多的。所以他的衣服里子很多都是打了補丁的,所以在復制中,也要在相同的位置復制相同形狀的補丁。原物上走線的間距要測量,衣角的弧度,衣領的領口等都要取樣,原物上扣子的走線,厚度,補丁的形狀和顏色都要一一標注。這個過程很考驗耐心。
此外,2012年下半年,韶山毛主席紀念館找到紅都集團,希望紅都為其復制毛主席曾經(jīng)穿戴過的一套中山裝和一頂帽子。中山裝順利復制完成,但復制帽子時卻遇到了困難,最后找到了當年為領袖做帽子的“盛錫?!崩献痔?,才解決了難題,最后圓滿完成了復制工作。同年12月,紅都集團還曾為天安門管委會復制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的服裝。真品和復制品擺放在一起,如果忽略面料新舊之差,幾乎無法分辨兩者。紅幫裁縫的傳承在紅都這里,得到了各個博物館的一致認可和好評,紅都也為博物館保留下歷史的見證出了一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