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庚庚
中國的紋樣藝術是當時社會形態(tài)的高度抽象與演繹,也都反映了各個時代的風格和思想差異。紋樣隨著朝代變遷層出不窮,但也同樣更替掉了許多。一般作為主體的都是仙人鳥獸或者鬼神龍鳳,而作為襯托的紋樣通常是得不到太多重視的,并沒有一個完整的脈絡及分類。筆者針對于谷紋這個底蘊深厚的幾何裝飾紋樣在兩漢之前的演變過程及形態(tài),做一個系統(tǒng)的研究和梳理。
谷紋流行于戰(zhàn)國晚期到東漢,雖然清代也多有仿古的谷紋作品,但是作為玉器的主要紋飾還是在兩漢之前,因此筆者將研究重點放在了這段時期。這個沉默而低調的紋樣,不出彩卻也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戰(zhàn)國前出現主要是作為輔助的裝飾紋樣,戰(zhàn)國末期后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當時文化風貌的煥然一新,轉而變成主角。兩漢時,谷紋的簡單質樸使得它是體現質感最好的紋樣之一,尤其是體現玉器的通透溫潤。谷紋飾玉器常被作為祭祀用品或是貴族禮器,這就足以體現谷紋的價值了。
圖1 商晚期 玉鳥
圖2 西周晚期 龍紋玉觽
在紋樣的流傳中,它的稱呼隨著時代變動會產生寫法或者意義上的差異,甚至是完全反義。所以谷紋這樣一個從商周開始慢慢演化到今天的紋樣自然也有一些差異。丁哲曾在他文章中指出,谷紋最早并不是由谷子的形態(tài)而來,而是在別的紋樣演變的過程中被人認做谷紋,僅僅只是一種望紋生義,并非紋樣的本意。許多紋樣的名稱都是由于其外貌特征而被人換名、別稱,然后其中比較形象的就變成最通用的。
圖3 西周晚期 人龍紋玉佩
顯然我們現如今稱之為“谷”的糧食,在最早的稱呼其實并非如此。在過去記載中谷記作“穀”,而“谷”的本意是指兩座山之間的流水道。由此得知這古代的“谷紋”肯定不是用現在所說的代表谷子的“谷”。古時候五谷雜糧的總稱為穀,又有《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記載“子執(zhí)谷璧,男執(zhí)蒲璧”,這就足以看出我們現在所說的谷紋當時叫“穀紋”,到后來受到簡化字和借用字的影響,穀和谷也就成為了通假字,實際使用上并無差別。在后文中統(tǒng)一作谷紋,與穀紋并無差別。
谷紋這個名字被賦予的原因說法各有不同,其中有一個關于谷紋的傳說:谷紋其實是南方火龍神祝融的圖騰,他掌管著大地和谷物。每年人們?yōu)榱讼M泻檬粘删腿ゼ腊菟?,久而久之這個掌管五谷雜糧的火龍神圖騰有了一個概括的稱呼—谷紋。
目前來說最為嚴謹,也是被認可最多的谷紋起源觀點,是夏鼐和楊建芳的龍紋簡化論。首先在1975年羅越提出在公元前8 世紀至前1 世紀之間(約為春秋至西漢)谷紋有十二個風格變化過程。1983年夏鼐在研究東周龍紋基礎上又提出谷紋和卷云紋是由虺龍紋的進一步圖案化而離析形成。1991年,楊建芳對此進行了考察,證明了這種說法,進而修正了部分羅越最早的研究結論。
谷紋的出現是在春秋末期。谷紋簡化論中表示,谷紋其實來源于商代晚期及西周時期肖生玉器上的羽毛紋(圖1)。當時玉器上普遍裝飾著一種以圓潤弧形收尾的長條勾卷狀紋樣,多用雙鉤陰刻技法雕刻而成,紋飾由兩條較為勻細的平行陰刻線組成,常作為鳥獸的羽毛紋,后逐漸轉化為單線龍紋(圖2、圖3)。這種生肖玉器大量出土于殷墟中,后來出現龍紋再演變抽象成虺龍紋,這就是谷紋最早的本體了。春秋早期的龍紋均為具象化的紋樣,中期后開始有所簡化,變得繁密抽象。到了晚期以及戰(zhàn)國早期時虺龍紋已經基本失去原有的具象形態(tài),變成裝飾性紋樣,逐漸向谷紋發(fā)展。
圖4 商晚期 玉龍
圖5 戰(zhàn)國早期 玉璧
圖6 春秋晚期 玉飾
圖7 戰(zhàn)國早期 龍形玉佩 部分
圖8 戰(zhàn)國中期 龍鳳形玉佩 部分
除了龍紋簡化,還有一類觀點認為玉器上谷紋的出現,是對青銅器乳丁紋的一種借鑒。在玉器、鐵器發(fā)展盛行之前,陶器、青銅器可以說是承載了整個紋樣文化的載體。相關考古資料證明,在青銅器的發(fā)展初期,有部分器形和紋樣就是模仿了原始時期的陶器,如“以陶器為原型而制成的銅禮器,如鼎、簋、尊、盤、觚、爵、斝等器類”。商周青銅器以動物紋為主流紋飾,幾何紋在旁陪襯。而乳丁紋是青銅器上出現頻率極高的輔助紋樣,貫穿了青銅器發(fā)展的始末。再譬如饕餮紋、云雷紋等一些在商周時期青銅器上普遍出現的主流紋樣,在后世的器物裝飾尤其是玉器的裝飾紋樣上都有傳承。依此類推得出一個推論:谷紋,這個重要的玉器紋樣起源于對青銅器上乳丁紋的模仿。這個研究說法乍看引人注目,一旦深究到細節(jié)就變得不堪一擊了。首先,青銅器上被混淆稱作谷紋的乳丁裝飾多是整齊排列的明顯凸起,常不單獨出現,每個乳丁周圍都會環(huán)繞著一些輔助紋樣,每個紋樣單元形態(tài)明顯且間隔稀疏。其次,青銅上的乳丁紋被混淆稱作谷紋是因為人們對于其形態(tài)與谷紋后演變的乳丁紋形態(tài)相似,而直接套用才導致的,在大多數研究中青銅器上的這種紋樣都被稱為乳丁紋,與谷紋并無聯系。谷紋最早出現在玉器上時,形態(tài)大多不規(guī)整,即使是后期發(fā)展出的乳丁紋,相較青銅器上的乳丁紋整個紋樣也相對更加平整密集,并沒有明顯凸起個體或是圍繞任何的輔助紋樣。而且,若是模仿青銅器的話,乳丁的繁盛期不應該后延到兩漢,雖說有考古資料顯示乳丁紋在戰(zhàn)國到漢都有應用,但由谷紋轉化而成的獨立乳丁紋僅在兩漢流行,早期出現的其他連線的階梯式或者V形乳丁紋和谷紋就更沒關系了。
圖9 戰(zhàn)國中期 玉璜
綜上所述,那些青銅器上被稱作谷紋的紋樣,其實只是后人不加考證而單憑外形判斷做出的歸納。玉器上谷紋到乳丁紋的發(fā)展是將其渦卷形態(tài)不斷精簡規(guī)范的過程,而青銅器上的乳丁紋源自于商人對玄鳥的崇拜,其歷史淵源與形態(tài)上均有很大的差異。大多人本就不注意對谷紋和乳丁紋的區(qū)分,再加上不了解紋樣的歷史起源,所以便經常不加區(qū)分的用谷紋來稱呼青銅器上的乳釘紋。兩者看似有共同點,而實際演變卻是大相徑庭的。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人猜測認為谷紋的出現和原始陶器時期象征水火的圓渦紋有關,但是兩者之間斷代很久且并沒有過多的事實依據,這種理想化的說法僅僅只能看做是一種臆測。
正如上文所講,筆者認為谷紋是來源于春秋時期的虺龍紋。當時的虺龍紋中的渦旋同側或異側兩到三個接連成一組,形象來自于龍紋的翹鼻張口(圖4)。紋樣抽象繁密隨意自由,陰刻浮雕形式均有出現,早期的谷紋或者云谷相雜紋都有著這些相同的特點。
春秋晚期到戰(zhàn)國早期是谷紋的成型時期。戰(zhàn)國早期谷紋還依舊隱藏在虺龍紋中,當時的裝飾紋樣形態(tài)混雜(圖5、圖6、圖7),渦卷和S型曲線相結合因疏密及渦卷的差異形成多種紋樣,樣式上還沒有太多的獨立渦旋。谷紋就是從戰(zhàn)國早期的這些卷曲渦旋形態(tài),不斷變形一點點分離成獨立單元的。
到了戰(zhàn)國中期谷紋已經有了成熟的形態(tài),可以明顯看出渦旋個體,紋樣的渦旋面積比重大且尾部相對縮短,但是每個單元尾部還有部分是延長或者外翻,而且也仍保留著一些早期的云谷相雜紋(圖8)。谷紋渦旋方向隨機,排列均勻疏密一致,陰刻淺浮雕均有使用,呈現頭突尾低(圖9)、頭尾同寬(圖10)兩種主要形態(tài)。同樣,存在著一些不規(guī)則的形態(tài),這種形態(tài)由單個到多個渦旋單元鏈接組合,渦卷方圓結合疏密不一。對此筆者繼續(xù)沿用吳棠海在《中國古代玉器》中所說的云谷相雜紋來命名。這個時期此類紋樣出現比較多,是從多渦旋相連到單個渦旋的過渡表現,多用于填充裝飾玉龍表面(圖11)。
圖10 戰(zhàn)國中期 玉璧
圖11 戰(zhàn)國中晚期 龍形玉佩
戰(zhàn)國晚期,云谷相雜紋拆解分離,均勻而獨立排列的渦旋谷紋基本完全成型。每個紋樣單元渦卷范圍大間距小,渦旋方向仍有差異但更加有序,不再有過多的粘連,也有了獨立規(guī)整的圓潤渦旋,但仍可見部分裝飾尾部有小幅度的外翻(圖12)。這是從虺龍紋到谷紋過渡的自然現象,也是研究者們推斷演變過程的依據。玉紋飾的表現手法在這個時期更為自然,且更加突出于表現玉的本身質地,因此谷紋的形態(tài)也慢慢從之前的無序轉化為有序,應用頻率也有所增加。
整體看來戰(zhàn)國時期谷紋變化十分明顯,單元逐漸清晰、排列更加整齊有序、紋樣也較最初有所簡化。從圖13至圖15這一組戰(zhàn)國時期的玉珩中,可以很明顯的觀察到戰(zhàn)國時期谷紋在玉器上的演化變形。
圖12 戰(zhàn)國晚期 雙龍首玉珩
圖13 戰(zhàn)國早期 玉珩
圖14 戰(zhàn)國中期 玉珩
進入漢代以后器物裝飾紋樣趨于整齊,谷紋也變得精小而密集。相比從商到戰(zhàn)國的迷信鬼神,漢代在觀念上擺脫了崇尚參禮天地的圖騰意識,并且在藝術上重“對稱平衡”原則。因此谷紋形態(tài)受此影響,在器物上的裝飾全都是均勻平鋪而富有秩序。有此特點的乳丁紋也被廣泛應用(圖16、圖17)。戰(zhàn)國中期到晚期間谷紋衍生出的兩種新變體紋樣,獨立乳丁紋和蒲紋的裝飾應用都有這些特點,在戰(zhàn)國晚期到西漢之后頻繁出現。谷紋的應用十分廣泛,主要體現在喪葬玉器的玉璧上,其他玉器上同樣也有許多體現。由于漢代喪葬玉器的成熟,其紋樣裝飾也日臻完美的規(guī)整精致,簡明大方的紋樣成為主流。谷紋質樸大氣而又不矯揉造作,充分符合了當時的時代審美,自然而然就成為了當時玉器裝飾紋樣的主流。此時,戰(zhàn)國時期以來的大渦卷谷紋至西漢一代已逐漸式微,東漢時期已基本不見這種樣式,取而代之的是谷紋的變體蒲紋及乳丁紋。西漢的谷紋整體均勻,單元立體浮雕感強烈,均為縮小的渦卷狀。而到了東漢,單元點小而整齊幾乎形同乳丁,最初明顯的谷紋渦旋形態(tài)幾乎消失殆盡,在保持均勻平整的基礎上,相對更加平面圖案化,不同于商代常見那種陰刻的平面,是均勻凸起的平鋪效果。
谷紋的形態(tài)除了進化規(guī)整外,還受到整個大時代紋樣雕刻技法的影響。從商代到兩漢,紋樣雕刻技法從陰刻逐漸過渡為立體感的浮雕造型,最后到漢代歸于簡潔平整的淺浮雕。谷紋作為常見紋樣之一自然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早期商周未成熟的虺龍紋及其他的渦卷類紋樣,多用陰刻雙鉤技法(圖1),幾乎沒有任何的浮雕刻紋方法。后來進入春秋時期,隨著虺龍紋及云谷相雜紋的出現,紋樣的雕刻形式也發(fā)生了改變。浮雕陰刻線兩種形式均出現。浮雕化的紋樣渦卷尾部兩兩相連,或有明顯延長外翻;陰刻的一類三五相連,鏈接部分隨意自然過渡,渦旋分布相對均勻。從這時期至戰(zhàn)國早期是谷紋成型過渡期,谷紋形態(tài)在這些混雜紋樣中的出現越來越頻繁。后來直到戰(zhàn)國中晚期,純粹的獨立渦旋谷紋成型,陰刻浮雕的手法也在谷紋上流行,兩種雕刻方式并駕齊驅,各有特色(圖8、圖10)。西漢時期陰刻慢慢式微,浮雕形態(tài)成為主流。從戰(zhàn)國晚期到西漢早期仍有一些頭大尾平凹凸明顯的谷紋(圖9、圖11),但至西漢中期及以后,紋樣就基本趨于平整,呈現簡潔規(guī)整的淺浮雕效果。這種趨勢依舊體現在谷紋的衍生紋樣上,比如蒲紋出現于戰(zhàn)國中晚期至兩漢,戰(zhàn)國中晚期的蒲紋格子,不及西漢時期者分割凸起明顯等。這些都體現了技法上的變化趨勢。
寓意和應用是不能夠完全獨立開自成系統(tǒng)的。除了本身紋樣的基本寓意不會有太大改變,其他各種不同時期應用在不同器物上所帶有的意義都有所不同。在古代玉器的社會功能遠超一般裝飾品,附加當時的社會意識,是王權貴族上層階級的象征,常作為高貴禮器。谷紋主要就是應用在玉器上。
圖15 戰(zhàn)國晚期 玉珩
圖16 西漢晚期 龍鳳紋璧
圖18 谷紋玉圭
圖19 西漢 乳釘紋璧
圖20 西漢早期 玉珩
《三禮》所載禮玉器有三十多種,用途各不相同,其中部分在后人的考證中被發(fā)現有杜撰或是與其他金石書籍相矛盾的描述,但整本書還是很好體現了玉器在當時的寓意及應用?!吨芏Y·春官·典瑞》中提到“器辨其名物與其用事 ”。其中的記述最為詳盡,被作為主要的研究依據。下面就展開說明一些主要的谷紋飾禮玉。
谷璧是玉璧和谷紋的結合。重農桑的觀念與最高的禮玉規(guī)格,使其成為六瑞之一。谷璧用于朝聘,上文《周禮》中也提到過“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子執(zhí)穀璧,男執(zhí)蒲璧 ”,描寫的正是不同官職被授予的不同玉器。其中子爵拿的就是谷璧。鄭玄有注云:“穀所以養(yǎng)人,蒲為席所以安人。”正是體現了谷的本意“穀”就是用以養(yǎng)人的萬物之本谷物。皇帝用穀來作為授予爵位的信物紋樣,想必也是寄予了五谷豐登天下富饒的寓意。
同樣是高級禮器的玉圭,也多用谷紋加以裝飾成穀圭。據《周禮·春官》中記載“穀圭以和難、以聘女 ”,谷圭既能作為化解敵人仇恨的和禮,也被用于結婚時作為納征之禮,也就是嫁女的彩禮。后來鄭玄有注:“穀圭,亦王使之瑞節(jié)?!惫裙缡峭醯氖拐叽硐槿鸬男盼?。另外《周禮·考工記》中有“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可以看出穀圭地位極高,是皇室婚姻的信禮。鄭玄注:“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谷圭也是王的瑞節(jié),代表善,紋飾像粟紋。另外,圭在一些古籍記錄中又稱圭璧,所以有些文案中出現的用于和難、用于聘女解釋的“谷璧”,實際就是指的穀圭(圖18)。這些記載足以看出谷紋禮用祥瑞的高等級寓意。
除了這兩個重要的禮玉上多有裝飾谷紋外,環(huán)和珩也常有谷紋裝飾(圖19、圖20),除此之外,玉佩、玉管、玉帶鉤等其他各種出土玉器上也有谷紋裝飾(圖21)。漢代喪葬玉成熟,谷紋也被廣泛應用到喪葬玉上,漢墓葬中僅是谷璧的出土就有上百件。因此兩漢時期出土的谷紋蒲紋玉璧數量劇增,谷紋等幾何紋樣和動物紋樣的復合紋飾璧也頻繁出現,其中兩組或三組紋帶裝飾的玉璧相當普遍。玉璧里外分圈,雙圈璧的里圈裝飾谷紋等幾何紋樣(圖22),三圈玉璧里外各有圖案,中圈裝飾谷紋(圖22)。除了分層之外,兩漢玉璧還出現了鏤空的動物紋裝飾(圖24),出廓璧的璧外和鏤雕璧的璧孔中,均做云氣化的動物紋等鏤雕裝飾,非鏤空的璧面則裝飾谷紋等幾何紋樣。這時期成套的玉制劍飾也開始普遍出現,有部分劍飾成套的飾以谷紋,分為玉劍珌(劍下方的玉飾)、玉劍璏、玉劍琫(鑲嵌在劍柄劍身之間)、玉劍首幾部分。當時人們廣泛喜愛玉飾、佩玉和嵌玉(兵器、家具、馬車),所以可以看到許多當時的繪畫作品,如璧畫或是器物裝飾畫上都有刻畫出這些器具形態(tài)及上面裝飾的谷紋玉器,現在被作為一種研究參考的間接資料。
首先在和其他相似紋路做區(qū)分之前,谷紋本身需要有一個清晰的定義。筆者認為,從戰(zhàn)國中期開始出現一直到東漢式微,幾乎每個單元都呈渦旋形態(tài)獨立分開,之間沒有鏈接或者有輕微鏈接趨勢的均勻平鋪紋樣為谷紋。谷紋基本只裝飾于玉器上,是這段時期玉器上的重要紋飾之一。對于相互之間界限不清晰的其他紋樣,下面會根據其被混淆誤判的原因來一一進行區(qū)分。
谷紋一直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別稱,也常被其他的紋樣混淆稱呼。這些名稱中部分是后人根據其形態(tài)的重新命名,還有一些是由于沒有進行清晰的歸類而導致的誤讀。
蝌蚪紋
蝌蚪紋是谷紋的別稱,是后世的人根據其像蝌蚪一般的形態(tài)而出現的稱呼。因為從戰(zhàn)國末期一直到兩漢,谷紋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演變進化過程中的一種形態(tài)就是“頭”大“芽”短,形如蝌蚪。這個別稱很好的描述了這一形態(tài),所以依舊沿用至今。一般來說研究論文不常出現用到,有些科普性文章中會被使用或是標注,實際所指的是演化過程中頭大尾短的谷紋(圖20)。
臥蠶紋
臥蠶紋也常被看做谷紋的別稱之一,但實際上,臥蠶紋這個稱呼只是后人對東周及漢代玉器上渦卷紋樣類型的總稱,這種稱呼多被用于宋朝以后。雖然如今仍有一部分玉器研究者在使用這個稱呼,但如果把臥蠶紋完全等同于谷紋,是不夠嚴謹且有歧義的。因為對于它究竟是指什么形狀的紋樣,在不同時代的古籍中是有截然不同的解釋。谷紋這種形態(tài)只是其中之一,有些類似云紋的紋樣也被稱作臥蠶紋。所以臥蠶紋僅是后人籠統(tǒng)的稱呼,被這樣稱呼的紋樣中包括部分谷紋。
渦紋
在眾多的相似紋樣研究分類中,渦紋這個命名十分不穩(wěn)定,有的研究中把渦紋作為一種相似紋樣與谷紋并存,卻又沒有明確給出兩者之間的具體差異。只是有略微提到渦紋雕刻方式多用陰刻,谷紋多為淺浮雕形式,描述中卻又并不絕對;其他的分類中甚至根本沒有提及這一名稱,直接以谷紋稱呼,因此兩者之間的界定十分模糊。筆者認為,渦紋應是后人因其渦卷形態(tài)而另起的名稱,因為這個名稱十分符合紋樣特性,所以也一直被人使用。但實際渦紋應該就是一種特定形態(tài)的谷紋,從有關渦紋的一些文獻資料中發(fā)現,渦紋應是指頭尾同寬的谷紋?;蛟S是因為不具有頭大尾小的谷芽形態(tài),所以才被稱作渦紋。而陰刻谷紋多是頭尾同寬,而淺浮雕大多都能看出頭凸尾平,因此在一些文獻資料描述中才會說渦紋大多為陰刻卻也有部分淺浮雕。
圖22 西漢中期 雙層玉璧
圖23 西漢 三圈璧
圖24 西漢 出廓璧
蒲紋
蒲紋與谷紋均流行裝飾于戰(zhàn)國晚期至兩漢時的玉器上,在中國古玉發(fā)展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兩者在裝飾上作用相同寓意相近,應用的器物場合幾乎相同。正如前文論述,蒲紋來源于谷紋,在谷紋規(guī)整化的演變中,為了排列整齊會事先打線而產生格子。這種格子后被工匠保留下來,轉而蛻變成一種新紋樣,就是蒲紋。
圖25 東漢 蒲谷紋玉璧
圖26 西漢 蒲紋璧
蒲紋呈六邊形排列,由三組相鄰夾角60度方向的平行直線交叉形成六角格子,如同蒲草編織的席。蒲紋和谷紋的后期形態(tài)在排列疏密上一樣,但在流行上蒲紋會更加靠后且時長較谷紋更短。在紋樣區(qū)分上,應把含有明確三組平行線交錯的紋樣都稱作蒲紋。蒲格里形態(tài)雖各不相同,但是表面效果主要體現于整齊排列的六邊形,所以對于其中沒有留白的及填充谷紋、乳釘紋等紋樣的蒲格谷紋、蒲格乳丁紋(圖25、圖26),我們也統(tǒng)一歸類到蒲紋的范疇中,可以算作是谷紋演變到蒲紋過程中的變體。
乳丁紋
在這里要進行區(qū)分的,是由谷紋簡化規(guī)整而形成的獨立乳釘紋,是工匠在蒲格基礎上減地琢碾格紋形成一個個圓形乳丁的紋樣。獨立乳丁紋是在淺浮雕谷紋原本形態(tài)基礎上省略陰刻技法,簡化雕刻工序直接以浮雕單元獨立成紋的,是當時的工匠將谷紋不斷規(guī)整排列、并加以簡化后形成的。玉上乳丁紋流行于戰(zhàn)國中晚期到秦漢時代,其種類多樣,不同繁榮期乳釘紋的形態(tài)有明顯差異。連線形乳釘紋主要流行于兩漢以前,漢代也有出現,有研究者認為是由獸面紋的五官發(fā)展而來,其每個單元四方對正,因連接方式不同被分為V形乳丁紋及階梯式乳丁紋(圖27、圖28);而獨立性乳丁紋也就是谷紋的衍生紋樣,交叉的等邊三角形排列同谷紋,主要流行于兩漢時期,出現于戰(zhàn)國晚期到漢之間。相比蒲紋谷紋,乳丁紋在西漢中后期更為流行,一直延續(xù)興盛到東漢時期,而蒲紋谷紋則在東漢中后期逐漸式微。
還有一種稱為乳釘紋的紋樣出現在商周的青銅器上。在商代和西周早期,青銅器上的主題紋樣通常是獸面和鳳鳥紋,而乳丁紋在青銅器物上作為陪襯紋樣出現,常裝飾于銅鼎腹部,單獨成片。然而這一類型的乳丁紋實際和玉器上出現的乳丁紋并無瓜葛,形象也有巨大差別,前文中有做說明,這里不再贅述。
圖27 v字形乳釘連線紋
云紋
關于云的紋樣有著多種多樣的稱呼。云氣紋、卷云紋、云雷紋都是很常見的叫法,所以在這里不多做區(qū)分,統(tǒng)一歸到云紋中。由于谷紋在從龍紋轉化成型的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云紋回龍紋S形渦卷相結合的紋樣,而這些模糊的多種渦卷紋樣之間的形態(tài)區(qū)分極為模糊,因此難以分類界定。于是兩漢后的古籍文獻經常有把淺浮雕的云氣紋或者卷云紋的玉璧稱作‘穀璧’,把上面未成形的前期云谷相雜紋稱之為‘穀紋’,許多早期璧上不夠規(guī)整或是紋樣相對稀疏的單渦卷的紋樣經常被稱作渦卷紋、卷云紋或者谷紋。
在筆者看來,應該把渦卷外側尾翼明顯延長或者有兩個及以上渦卷連在一起的紋樣算作云紋。有許多典型的云紋均為兩個渦旋一組同側,此外也有一些形態(tài)明顯飄逸的流云紋和其他不同形態(tài)的典型云紋,這些特點都極易分辨。
圖28 階梯式連線乳釘紋
兩漢之后,具象的紋樣開始廣泛流行。仙人形象、具象的鳥獸、花草紋樣開始廣泛應用在玉質品上,因此相對單調的谷紋等幾何紋的使用大大減少。除了流行于戰(zhàn)國到兩漢以外,在明清時期也有部分玉制品用谷紋仿古裝飾。每個紋樣在玉器的裝飾歷史中都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論是簡單大方還是繁縟具象,都能夠反映不同時期對于玉器的定位以及當時人們的審美和精神思想。筆者希望借由這次谷紋的研究,能夠更加清晰的展現谷紋與當時時代的關系,使紋樣和時代氛圍相結合,展現它本身的光彩。
注釋:
(本論文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2016年秋季學期《中外染織紋樣史》課程論文,指導教師賈璽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