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華
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qū)人民法院,江蘇 無錫 214000
最高人民法院1993年在全國法院工作會議上正式將錯案追究作為一項新舉措予以推廣。1997年,“建立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度”正式作為執(zhí)政黨文件內容向社會公布。在司法改革背景下,2015年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fā)《關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由此可見,錯案追究責任制由來已久,但實踐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建立法官責任追究制度,目的在于確保司法公正。然而,卻未能達成制度設計初衷。究其原因,有學者認為該制度存在內在邏輯矛盾,但筆者認為這只能屬表象,深層原因是架構法官責任制價值取向的偏差、對“錯案”認識的模糊等。
(一)價值取向的偏差。法治國家基于對法官的信任,認為對案件事實的認定、對法律的理解和適用屬于法官獨立判斷權的范疇。為保障獨立審判,賦予法官司法豁免權成為法治國家的傳統(tǒng)和慣例,雖然他們亦有追責法官一說。相反,我國錯案追究制以實體裁判正確與否作為終極關懷,嚴肅追究辦錯案件的法官責任,并將之視為實現(xiàn)或體現(xiàn)司法公正、廉潔,減輕社會壓力的法寶。同時,通過施加法官以責任,保持了對司法控制的某種需求,易于造成服從和敬畏,使得對司法力量的掌控和運用得以強化。這種“管控”法官的社會心理與審判獨立的法治理念背道而馳、格格不入。
(二)認定“錯案”標準不清。因缺乏對程序價值的認可和程序正義的關注,我們在法律制度上習以為常的“錯”與“對”,更多是實質意義的。過度追求裁判結論的所謂正確,忽略案件事實認定中客觀事實與法律事實的差距。于是,不分情形地苛求法官一味地發(fā)現(xiàn)真實真相、追求客觀真實,違背了司法活動的規(guī)律。客觀事實終究無法還原,錯案追究注定深陷追責偏差或混亂之境地。
(一)將審判權還給審判者。只有當審理者能夠獨立審判并作出判決結果的時候,司法裁判的質量才有可能得到保證。因此,要想預防和避免冤假錯案,提高案件審理質量,就須明確界定司法產品的產權。當實現(xiàn)了讓審理者裁判這一前提,由裁判者負責才有意義。
(二)掌握好相應尺度。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法官責任嚴厲程度持續(xù)增加,其所帶來的公正程度實際效用的增加將會變得越來越小。“錯案”因其不確定性,追責過嚴、過寬,都難以起到促進司法公正的目的。因此,構建科學合理的法官追責制度,當滿足于寬嚴適當這一基本要求,方能起到避免司法錯誤、促進公正司法的功效。
(三)賦予法官司法責任豁免權。一旦出現(xiàn)錯誤便追究法官責任,這會給法官履職帶來重大影響——如履薄冰,進而請示、匯報以期轉嫁或減輕風險便成常態(tài),最終損害審判獨立與司法公正。當然,若法官違法審判則由法律和紀律處理,不在豁免之列。
(一)將理念轉變到保障審判獨立上。從對歐美國家比較看,對法官的違法或不當行為予以規(guī)范和懲戒雖是法治國家的通例,但前提是保障法官獨立審判。因此,筆者認為,改革我國法官責任追究制度,理念轉變至關重要,當從限制法官自由轉向保障法官獨立。即一旦發(fā)生“錯案”,首先應考慮法官有無豁免情形,如果沒有責任豁免情形,再考慮責任追究問題,而非相反。只有實現(xiàn)這種轉向,才能鼓勵和保障法官獨立思考和斷案,而不必擔心受追責和懲戒,才能調動法官工作積極性。在保障審判獨立的前提下,根據權責自負原則,即使進行責任追究,也名正言順。
(二)轉變追責標準。司法活動當然應追究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然而案件的實體判斷難以做到答案的唯一性,且實體公正本身就存爭議。相比之下,程序公正的標準比實體公正明確、易把握,人們對審理程序是否公正的評判爭議不大。法官嚴格依程序行為是法官在法律內活動的主要標志,是防止司法專橫的主要手段,正是行為正當保證了結果正當的高概率。故通過完善訴訟程序規(guī)則和法官行為規(guī)范,并以追究對程序性規(guī)范的違反即可防控實體性司法錯誤。英美國家均是采用以“不當行為”作為唯一懲戒事由,法德兩國則另增了“錯誤判決”事由。如上文所述,鑒于我國司法裁判現(xiàn)狀,完全拋棄對案件裁判結果錯誤的追責還不現(xiàn)實。因此,我國追責法官標準應從以往專注于結果錯誤的窠臼中解脫出來,轉變?yōu)橐苑ü傩袨槭М敒橹?、案件結果錯誤為輔的二元機制。
(三)擴大追責范圍。以往法官責任追究制側重于關注裁判結果對與錯,即法官的職務內行為,而實際上法官的職務外行為于公眾對司法公信感觀影響更甚。鑒于法官職業(yè)特殊性,如果法官存在私下接觸當事人等有失司法公信的行為,吃喝嫖賭等有失法官尊嚴等行為,就會使人們對法官公正行事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無論該失當行為是否影響到裁判結果,均應納入到法官責任追究的范圍。當然,針對法官職務內外行為不同,相應的責任形態(tài)亦應有所差異。只要明晰法官職務內外不同責任形態(tài),才能確保法官責任追究制度的科學、有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