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 吳應珍 馬翠娥 楊付花 朱萱萱 陳 瑾
甘肅農業(yè)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校園網貸,是指一些網絡貸款平臺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的貸款業(yè)務。目前校園網貸平臺一般分為三種:(1)淘寶、阿里、京東等傳統(tǒng)電商平臺提供的信貸服務,如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等;(2)分期購物平臺,如任分期、趣分期等;(3)P2P貸款平臺,主要向學生提供創(chuàng)業(yè)、助學等貸款服務,如名校貸、投投貸等。歷時三年多,主流分期平臺培養(yǎng)并帶動了在校大學生的分期消費意識。盡管國家已全面禁止,但學生的消費分期需求依舊存在。校園網貸本身并沒有死掉,只是換了種形式,更加隱蔽。甘肅農業(yè)大學部分學生深受校園網貸迫害,甚出現學生因無力償還貸款而自殺的極端事件。為配合甘肅農業(yè)大學做好校園網貸防范工作,對學生校園網貸原因及產生的問題做調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校園網貸申請便利,獲資迅捷,在校大學生只需在網上提交身份證、學生證等基本信息或者填個表格,無需擔?;虻盅?,即可申請信用貸款。調查中甘肅農業(yè)大學學生熟知的“螞蟻花唄”,只需芝麻信用分在600以上就可以申請開通,獲得500-50000元不等的消費額度,滿足大學生在淘寶、天貓、線下門店的購物消費。簡單的申請方式,豐余的消費額度,多面的消費范圍,導致許多大學生深陷網貸泥潭。
部分校園網貸平臺持著“合法”的幌子巧借名目,騙取學生簽訂所謂“正式”合同,制造民間借貸假象。學生沒經驗,辨別能力不強,信以為真,覺得網貸合法可靠,殊不知已走上網貸不歸路。依靠同校熟人網絡圈,網貸平臺更是隱蔽得天衣無縫。通過訪談了解,甘肅農業(yè)大學部分學生校園網貸是遭熟人下手。同校學生打著“熟人”的旗號從事放貸工作,學生戒備心低,放心從熟人手中借貸,無奈落入不法網貸平臺的圈套,食網貸惡果。
經調查分析,甘肅農業(yè)大學網貸學生消費更加趨于享樂主義,傾于超前消費,消費取向更加具有攀比性,喜歡標新立異。當有限的實際消費能力與旺盛的消費需求失衡時,學生極易冒著極高的風險進行校園網貸。據調查數據顯示,甘肅農業(yè)大學學生每月的生活費集中在1000元左右,若學生有強烈的購物需求意愿和較強的攀比、盲目跟風心理,而父母給予的生活費滿足不了他們的消費需求時,校園網貸平臺就為學生提供了便利,學生缺乏自制力抵擋不住誘惑,即使囊中羞澀仍會轉向校園網貸獲取資金滿足消費欲望。
根據調查數據,調查對象中只有34%的學生知道民間借貸利率,66%的學生對于民間借貸利率沒有清晰的答案。總體來說,甘肅農業(yè)大學學生對于網絡借貸沒有全面的認識,防范意識松懈,自身金融知識嚴重不足,不良校園網貸平臺利用大學生的弱勢地位為大學生鋪陷阱,學生盲目進行校園網貸,而在面對互聯網金融中層出不窮的陷阱時,不能拿出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根據調查結果,甘肅農業(yè)大學學生校園網貸原因與初衷逐漸背離,其并非用于學習、生活,而是多用于購買電子產品、化妝品以及戀愛消費。而校園網貸的便捷只會縱容學生的非理性消費,助長學生的攀比心理,養(yǎng)成錯誤的消費觀念。同時,學生為了貸款,在網貸平臺上填寫個人真實信息,可能面臨個人隱私泄露和盜用的問題。再者,有的學生盜用身邊熟悉的同學的身份信息進行校園網貸,導致一些學生在不知情的狀況下就背負巨債。在訪談了解中,有幾位學生都是幫別人貸的款,用錢的玩失蹤,自己卻幫著還錢,無助與懊悔也無法改變自己必須接受教訓的事實。最后,學生沒有能力還款,校園網貸平臺輕則威脅恐嚇,重則提起訴訟,學生心理壓力大,影響其學習和生活。放貸人暴力催收,大學生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甘肅農業(yè)大學學生大多來自于農村家庭,學生經濟基礎薄弱,生活費大多來源于父母每月的給予。部分校園網貸平臺明知學生沒有收入來源,靠著學生有家庭“兜底”還款,打著“多優(yōu)勢”的口號誘導學生進行校園網貸。學生每月生活費基本無結余,沒有還款能力,網貸平臺抓住學生好面子、怕名聲壞了的心理威脅不還就找其同學、老師,學生走投無路告訴父母,巨額債款只能由父母償還。父母依靠打工掙錢供孩子上學,高額的學費對于這些中低收入家庭本就是沉重的負擔,一筆又一筆的巨額債款對于他們更是雪上加霜,家庭經濟負擔加重,經濟壓力劇增,校園網貸毒害家庭深重。
目前,甘肅農業(yè)大學已經發(fā)生多起學生因為校園網貸不堪重負而選擇逃學、自殺的案例。經了解,學校一名女生因為校園網貸欠下巨額貸款而選擇跳入黃河結束自己的生命,同宿舍舍友在認領尸體時因為承受不住打擊,精神受到刺激,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也受到了影響。校園貸已經嚴重異化成“校園害”,學生的安全問題成為了學校的頭患,防范學生進行校園網貸已成校園工作的重中之重。學校頻頻開展抵制校園網貸工作,仍有學生深陷網貸泥沼,校園治理難度加大。同時,就實際情況來看,以往的一些校園網貸亂象并沒有因相關措施或辦法的密集出臺等而得到根本遏制,而是由明轉暗“隱身”起來照舊,部分不良校園網貸平臺仍肆意作為,對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社會治理面臨著重要問題。
首先,校園網貸作為互聯網金融,在國家相關法律制度還不十分健全的情況下,游走在法律法規(guī)的灰色地帶。校園網貸亂象不是現在相關已出臺文件本身淺層次的規(guī)定,要想有效徹底規(guī)范校園網貸亂象,既要針對現有的相關辦法和以往的亂象,有針對性的出臺可具體操作落實的配套細則,又要嚴肅落實到位。比如對于網貸資格的審查,明確操作規(guī)程或操作規(guī)定;強制限制規(guī)定校園網貸平臺遵守國家利率等。
其次,學校一方面應建立日常監(jiān)測機制,定期對校園網貸進行檢查清理,通過確立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多層責任制方式對滲透到學校內網貸機構的信息以及學生不正常的開支行為及時把握,另一方面學校應請專業(yè)老師舉辦相關講座,為學生普及金融和法律知識。家長也應積極與學校聯系,隨時了解學生在校學習成長以及學生的生活和開支等狀況,及時發(fā)現問題,避免學生身陷校園網貸。
最后,甘肅農業(yè)大學學生校園網貸獲得的資金主要用于消費,學生個人應培養(yǎng)正確的消費觀,不沉于享樂主義,合理消費。學生辨別能力有限,具備的社會經驗和社會閱歷很少,風險意識薄弱,作為校園網貸的“主力軍”和最大的受害者,學生應高度加強風險意識,明確自身權利和責任,增強對校園網貸的認知,抵制不良校園網貸,避免更多悲劇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