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挑起貿易戰(zhàn)以來,中美之間貿易摩擦和爭端不斷升級,國內外輿論對白宮的譴責一直不斷,但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點在網上流布。一種是把責任歸咎于中國,說是“中國在戰(zhàn)略上‘過分自信和高調’,招致了美國的組合拳”;一種是批評中國不該反擊,說是“及早妥協(xié)讓步,貿易戰(zhàn)就不會愈演愈烈”。事實果真如此嗎?
觀察貿易戰(zhàn)這件事,是需要有一些“歷史視野”的。當年,面對實力強大、意識形態(tài)相異的蘇聯(lián),美國發(fā)動“冷戰(zhàn)”,“傾其所有,拿出所有的黃金,全部物質力量”,對蘇聯(lián)進行全方位打壓和遏制,成為導致蘇聯(lián)解體的重要外因,美國自詡贏得了“歷史的終結”。上世紀80年代,迅速崛起的日本,很快成為美國的“心病”。盡管那時的日本對美國亦步亦趨,社會制度也由美國設計,美國依然不斷制造貿易摩擦,頒布“自愿出口限制”項目,簽訂“廣場協(xié)議”,迫使日元升值,最終讓日本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有人曾總結,在美國國際交往邏輯里,存在一個“60%定律”:當另一個國家經濟規(guī)模達到美國的60%,并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甚至有快速趕超美國的可能之時,美國就一定會將其定為對手,要千方百計地遏制住對手的成長。不管是當年的蘇聯(lián)、日本,還是現(xiàn)在的中國,概莫能外。盡管中國一再重申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但以美國一以貫之的邏輯,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理所當然地成了美國全球霸權地位的最大挑戰(zhàn)者。
白宮前首席戰(zhàn)略師史蒂夫·班農曾毫不掩飾地說:“我們正在與中國進行經濟戰(zhàn)。25或30年內,我們中的一個將成為霸主,而如果我們陷入其中,霸主將是他們?!卑噢r這句話,表達了他對中美經濟博弈格局及其未來發(fā)展前途的判斷,以及美國政府為改變這一歷史趨勢所做的歷史選擇。這恐怕才是挑起貿易戰(zhàn)的真實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