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珍
她沒有姣好的容顏,更沒有迷人的身材,但她卻因有一顆孝心,二十年如一日照顧患病的婆婆和癱瘓的公公,使她成為二師三十團公認的最美麗的女人。
1994年,剛剛20歲的袁召芬從山東來到三十團參加了工作,在這里她遇到了同在一個小組工作的青海小伙高友仁,兩人在工作中互幫互助,互相關(guān)心,漸漸地萌生了感情,但厚道的高友仁卻說不愿意拖累她。在袁召芬的再三追問下,高友仁才道出了實情。原來,高友仁的父母一生共生育了5個孩子,高友仁是家里的長子。由于妻子患有癲癇,兒女又小,家庭經(jīng)濟生活條件很差,高父便外出打工,在幫別人翻修房屋時,墻倒了,正站在墻頭的高父從高空摔了下來,腰椎嚴重受損,從此便癱瘓在床。雖然高友仁十分喜愛勤勞善良的袁召芬,但是他害怕自己的家庭拖累了她,所以遲遲不敢道出原委。了解到高友仁的擔憂之后,袁召芬經(jīng)過慎重的思考,還是堅定地與高友仁領(lǐng)取了結(jié)婚證書,結(jié)婚當年,便讓老公將公公婆婆和弟妹們接到新疆。那時候,兩人只有一間半住房。為了讓老人居住的舒適,袁召芬把里間大房子讓給老人住,她和丈夫住小間,后來,隨著兩個女兒的降臨,一家人的居住環(huán)境更加擁擠了??吹狡拮尤绱松屏假t惠,高友仁內(nèi)心充滿了愧疚,但袁召芬卻不以為意,除了每天早出晚歸地忙活承包地的活計,樸實善良的她包攬了全部家務(wù),洗衣、做飯、照顧兩個年幼的女兒、還有患有癲癇病的婆婆和癱瘓在床的公公。
婆婆患有癲癇很多年了,癲癇病時常發(fā)作不省人事。隨著年齡的增長,婆婆癲癇病發(fā)作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又患上了老年癡呆癥。2000年的3月,忙碌了一天的袁召芬回家后卻沒有看到婆婆的身影,便急忙在房前屋后、左鄰右舍尋找,卻始終沒有找到。她想一定是婆婆外出犯了病,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怎么辦?袁召芬顧不上做晚飯,一邊讓老公四處打電話求助親朋好友幫忙尋找,一邊沖出門去。直到晚上十點多鐘,精疲力竭的袁召芬才在三公里外的好心人家里找到走失的婆婆。從那天以后,袁召芬便讓家里人輪流在家照看婆婆,寸步不離。
袁召芬不僅在生活起居上對公婆照顧得無微不至,還擔負起了為公公婆婆治病的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那時候,夫妻兩人收入都不高,除去一家人必需的生活用度,袁召芬和丈夫想方設(shè)法節(jié)約每一筆錢,為公公婆婆買藥治病。后來團場實行生產(chǎn)費自理承包以后,袁召芬夫婦獨戶承包了124畝棉花地,經(jīng)過辛勤耕耘,棉花單產(chǎn)每年不斷遞增,收入也越來越好,日子逐漸開始好轉(zhuǎn)了。2003年夫妻二人借助團場危舊住房改造機遇,出資2.7萬元購買了兩地合一的80平方米的住房并進行了裝修,一家人終于一起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癱瘓在床的公公喜歡看書讀報,袁召芬便給老人訂閱了《兵團日報》和《綠原報》等,自己和老公上班的時候,便讓公公在家里看報紙看電視。閑暇之余,便和老公一起用輪椅推著老人、帶著婆婆一起到外面走走,到菜市場逛逛。2010年10月中旬,袁召芬的婆婆突發(fā)腦溢血暈倒在地,當時正值團場秋收大忙季節(jié),一家人趕快把婆婆送往庫爾勒二師醫(yī)院救治,但終因醫(yī)治無效離開了人世。婆婆彌留之際,拉著袁召芬的手,久久不愿放開,袁召芬知道,那是婆婆不放心癱瘓的公公。從那以后,袁召芬對公公的照顧更加細心了。下班回到家忙完家務(wù),她便經(jīng)常坐到公公跟前,一邊納著鞋底或者打著毛衣,一邊給公公講一些團場和連隊發(fā)生的新鮮事。
20年的不離不棄,使袁召芬放棄了很多。在女人最美好的年華里,她從來沒有為自己添置過一件漂亮的衣衫,買過一件護膚品,甚至沒有去過一次市里。她的孝行不僅得到了家人的稱贊,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她家連續(xù)多年被師團評為“五好家庭”“和諧小康家庭”,袁召芬本人多次被師、團、連授予“好媳婦”稱號,并獲得了“全國孝親敬老之星”光榮稱號,成為團場遠近有名的孝老、敬老的典范,她的事跡也被爭相傳誦,成為佳話?!?/p>